[開估時間] 10隻動物的共通點是?
答案有些傷感,因為他們全都是絕種動物的身影。They are all extinct species。
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了隨件附送的地圖和學名介紹,10隻之中我原本只認識右3的Dodo 鳥。
在網上做了一點小功課,10隻之中部份還有些近親,但為數也不是太多,也令我認識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http://www.iucnredlist.org/),集合了所有動植物現存的情況。分為Extinct(EX)絕種, Extinct in the wild(EW)在野外絕種,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嚴重瀕臨絕種, Endangered (EN) 瀕臨絕種, Vulnerable (VU)脆弱, Near Threatened (NT)瀕臨受威脅和Least Concern (LC)少量關注。
現在,就為大家由左至右介紹一下牠們:
1. Canis lupus hodophilax – The Japanese Wolf, 日本狼。是一種已滅絕的狼亞種,曾經在日本大量繁衍,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之後被人大量獵殺,最後在1905年滅絕。另一亞種北海道狼和日本狼是近親,但亦於1889年滅絕。
2. Nipponia Nippon – Japanese crested ibis, 日本羽冠朱鷺。最後一隻日本本土找到的已於2003年去世。原廣泛遍佈俄羅斯、日本、韓國、中國等,但現在除山西因刻意繁殖保育而有少量外,已絕跡其他地方。
3. Equus quagga –斑驢, 是南非洲一種已滅絕的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於19世紀後期滅絕。
4. Capra pyrenaica hispanica –Spanish Ibex, 西班牙巨角山羊。不知是否資料有誤,hispanica 還是extant(現存)的,已滅絕的是C. p. lusitanica died ou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C. p. pyrenaica went extinct in 2000。巨角山羊的肉可供食用,胃糞石是有效的解毒劑。毛皮可以製作為披肩,角則可以用來裝飾及製作成號角,使牠們成為獵殺的目標。
5. Dinornis maximus – The Giant Moa, 大恐鳥,原生於紐西蘭,是現今發現最高的雀鳥,可高達3米,不能飛行。恐鳥被認為在約16世紀左右絕種,在英國的Natural History Museum 能看到它的骨架。
6. Pinguinus impennis – The great auk , extinct in the mid-19 century. 大海雀,又稱大海燕,因外表和企鵝相似而有時又被稱作北極大企鵝,是一種不會飛的鳥。曾廣泛存在於大西洋周邊的各個島嶼上,但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而在19世紀滅絕。對美國土著印地安人文化(Native American cultures)有重大意義,他們以此為食亦作文化象徵。 在紐芬蘭島的一個公元前2000年的墓中,便發現圍著超個200個大海雀的啄,相信是作為一件衣服的裝飾。
7. Ursus arctos californicus – California grizzly bear 加洲兇悍灰棕熊。第一次被記錄是1769年,自1848年加洲發現金礦後,短短75年內加洲差不多所有灰棕熊都被捕殺。最後一隻被捕獲的棕熊是1922年。2年後(1924年),有人再目擊過棕熊,但自此以後便絕跡了。但California grizzly bear的形象代表了加洲,1849年出現在短暫的加洲旗(Flag of California Repulic)上。在1953成為洲動物(official state animal)。直至現在,多間加洲的大學仍使用熊作為他們運動校隊的吉祥物(mascot of the sports teams)。
8. Raphus cucullatus – Dodo, 渡渡鳥,原生於毛里裘斯島。這種鳥在1505年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裏,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徹底絕滅。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9. Zalophus japonicas – The Japanese sea lion, 日本海獅。 1900年代初,日本漁獲紀錄中顯示有3200隻海獅被捕獵。到了1915年及1930年代,由於過度獵殺,捕獵的數量分別下降至300隻及幾十隻。日本海獅最終在1940年代滅絕。18世紀日本的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中有記載,牠們的肉質並不可口,只利用牠們的油脂來點燈。從牠們的皮膚上可以提取貴重的油脂,內臟可以製成名貴的藥材,而毛皮則可製成毛革用品等。於20世紀,牠們則被馬戲團所捕獵。
10. Hydrodamalis gigas –Steller’s sea cow, 大海牛/巨儒艮,在1741年被發現。當斯特拉第一次描述大海牛的時候,大海牛的群體已經很小,分佈地區很有限,數量僅餘1,000至2,000頭。在人類發現牠們後不久,白令海地區湧入許多獵人,這些人的目標是捕殺生存於當地的海獺與北方海狗以獲取毛皮,而為了補給需求造成了大海牛的悲劇。這些人大量捕殺大海牛,吃牠們的肉、用牠們的皮來製造與修補船隻。已知1768年在白令島捕獲最後1頭大海牛,距離斯特拉發現他們的存在僅僅27年。
#支持保護野生動物
#向獵人說不
#保護環境 #保護大自然 #保護動物
#絕種動物 #extinct
#冰山一角
ursus arctos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微冷 #每日譯冷 【你是電你是光你是 #熊熊熊】
〔科宅編按〕今天是梗圖中譯,原文出自幾位湯不熱(Tumblr)網友集思廣益後瘋傳的帖子。底下@號是湯不熱id。
原出處: madgastronomer.tumblr.com/post/117073549378
﹊﹊﹊
» 佛羅多感受 @frodofeels 說:
我炒喜翻大灰熊的學名
它叫 Ursus arctos horribilis。
ursus 是拉丁文中的「熊」。
arctos 是希臘文的熊。
所以基本上灰熊=「恐怖ㄉ熊熊」。
﹊﹊﹊
» 謝喵 @shaymew 說:
棕熊的學名是 Ursus arctos arctos。
就是「熊.熊.熊」。身為一隻熊,這樣已經熊到底,不能再熊了,夠了喔。 ※註一
﹊﹊﹊
» 赫夫哈巴79 @hufflepug79 說:
豪大熊。有夠吼。挖巫。(So bear. Much roar. Wow. ※註二)
﹊﹊﹊
» 瘋狂美食家 @madgastronomer 說:
還有,所謂的北極圈(Arctic Circle)是以熊(arctos)來命名的,而不是反過來。所以北極圈就是有很多熊在的圈子。南極洲(Antarctica)就是離熊很遠的洲。 ※註三
=====原文結束的分隔線=====
OK! 今天的冷知識大家都瞭了嗎?註解請看留言。
梗圖中學新知......因為素材不常見,應該不會變成系列XD 但是還是請喜歡的朋友喊個聲,給小編知道各位的喜好。3Q
ursus arctos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白熊計畫】
近期「白熊計劃 × WILD-LIFE」舉辦了攝影聯展
(有興趣的請搜尋「挺挺應援團」)
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圈養動物的處境
期待引導喜歡動物的一般大眾
能透過展覽、講座等活動
開啟知覺
獲得喜歡後深入了解學習的管道
讓喜歡避免落入傷害
甚至長出一些對動物有幫助的正向意義
了解「喜歡背後的意義」
還用心的寫了線上導覽文
(文章連結: https://goo.gl/7bdRnR)
我個人很欣賞他們的出發點
更佩服他們付出的努力
有機會的話很想跟他們好好交流彼此的想法
但導覽短文難免有所侷限
有些地方沒有做到很詳盡的解釋
偶爾也有一點試圖引導的意味存在(引起關注是必須的)
因此在親自去看展覽之前
接下來就先以我個人的觀點
說說幾點比較有爭議的地方
首先談談文中提到的
北極熊(Ursus maritimus)在動物園展區中散發著一股詭異感
連小朋友都在問「牠們不熱嗎?」
但其實
像北極熊這類寒帶物種
溫度有時不是最關鍵的飼養重點
四川的動物園就曾經在沒有空調設備的情況下
將一隻北極熊以相對健康的狀態飼養了十多年
最主要的障礙反而應該是潮濕及感染
因為野外棲息地低溫導致微生物活性低鮮少繁衍
北極熊、企鵝等動物的免疫力面對溫暖地區的病源體時可說是不堪一擊
皮膚病、真菌感染也就伴隨而來
當然
這也擺脫不了許多動物園飼養北極熊的環境糟糕的事實
所以重點就來了
一個適合北極熊的展場該是怎麼樣的?
個人認為最糟糕的北極熊展場
莫過於中國盛行的所謂室內冰宮
一來缺乏自然光二來不通風
最糟糕的是漆成白色自以為營造了冰天雪地情境的水泥或PU材質地面
這樣堅硬、缺乏起伏且處理單調的造景
對於北極熊這種需要大量活動的物種而言傷害甚巨
那麼
撇除真的不適合飼養北極熊的熱帶地區外
其他動物園該如何設計一個符合動物需求的展場?
導覽文章裡的某些突兀圖片其實就已經給予了正確的方向
北極熊穿梭於草原、小樹之間
在大多數民眾眼中可能是跌破眼鏡的荒謬搭配
但其實
早在上世紀末Vicki Croke就已在《新動物園》一書中提到
某些我們看來是為棕熊(Ursus arctos)設計的展區
其實可能才是最適合北極熊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
北極熊會展現掘土、啃草甚至爬樹的行為
許多熊都會玩到沾滿泥巴髒兮兮的
這其實就有點接近野外牠們夏季時在苔原植被(tundra vegetation)中所展現的
以美泉宮動物園(Tiergarden Schönbrunn)為首
動物園掀起了一股改造自己北極熊展區的趨勢
碎石、泥土、草地
複合式的地面不僅豐富了展場
也能有效緩解大量活動下足部承受的壓力
比起了無生趣的冰宮
絕對更貼近北極熊的需要
也是溫帶地區動物園佈置北極熊展區的模範
再來文中提到的刻板行為、明星物種經費占用
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的議題
作者說到刻版行為因為遊客走馬看花的關係被忽視
稍微帶有雙重標準的感覺
因為其實一天中動物在展示場的時間也只是少數
遊客視角所能看到的並不是全部
且刻版行為雖然讓人難過且確實需要立即改善
卻也並不只是單純的「弊」
其帶來的運動量增加、維持體態對園內動物來說也算是種補償手段
單純以活動需求的角度來看
倘若沒有更好的替代辦法
說要杜絕也只是紙上談兵
(以上說辭無關導覽文章內容,只是提供大家不同的思考方向,這裡不再細述)
而經費占用則是一個很現實的考量
動物園會願意耗費大筆經費投資一個物種
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牠們可以吸引更多客源
這些到訪的客人會帶來經費
同時也能在無意或有意中接受動物園的淺移默化
同樣的錢若花在米沙鄢疣豬(Sus cebifrons)身上
除了特定愛好者可能會激賞動物園的投入外
對更應該接收信息的一般遊客而言
其實並不能發揮太大效益
誰都不能否認
投資明星物種宣傳確實有其必要性
(當然合理分配經費更是重要)
上述幾點確實動物園行業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作者也提出了合適且相對客觀的想法
但下面這點就讓我無法接受
「顯示動物園從物種而非個體的角度來看待動物,養了誰,並不重要。」
說出這句話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兩座名不見經傳的動物園的宣傳頁
難免有些過於武斷
這跟了兩家不好吃的小籠包就斷言鼎泰豐是三流餐廳無異
(這邊必須強調的是,動物園確實有高低之分,高的值得我們學習,而低的就該努力改善,不思進取只想著靠動物營利的就該廢除)
確實動物園展示的不單是個體本身
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展示生命
不會被個體所侷限
並不是像上面引述的那樣
這是我覺得文章中比較可惜的一點
現代動物園試圖讓民眾認識動物個體且付出努力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
有很多動物園都會設置解說牌
教遊客辨認展示的個體
單以北極熊來說
Knut、Magnet的名字就深植當地人
甚至全世界愛好者的心中
而在了解個體後產生的親近、責任感
會帶動他們看見個體背後的整個物種
保育教育就是這樣開始的
也是策展人所期待的公眾關注萌生的場合
畢竟興趣
是推動我們每個人開始的第一步
再次感謝白熊計畫影展團隊的努力
是他們給了我這樣思考的契機
也期待下一篇的導讀文能再帶給我耳目一新的觀點
動物園及圈養動物一直是個充滿爭議的領域
隨時接收新知、了解各方看法
把他們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是處事的基本
今天我所打的內容
也都只是個人色彩濃厚的片面之言
但是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
給予觀看者一些靈感
多去思考
勾勒出動物園在自己心中的模樣
「喜歡的意義」
大概也就不辯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