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身酒,固然可能會失身;但是,如果用失身酒送藥(不要問藥罐子是什麼藥)的話,後果可能會……
〈服藥,為什麼不能喝酒?〉
其實,酒,真的讓人又愛又恨,悲喜交集。
清初名士鄭板橋,除了留下「難得糊塗」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外,同時,曾經說過:「酒能亂性,所以佛戒之。酒能養性,所以仙家飲之。所以,有酒時學佛,沒酒時學仙。」
但是,在用藥上,無論如何,不管是有酒,還是沒酒,不管是學佛,還是學仙,服藥就是不宜用酒精送服。
其實,藥罐子相信,很多看倌,多多少少,應該聽過,服藥不宜用酒精送服,所以,本文的重點,其實是……
服藥為什麼不能用酒精送服?
現在,藥罐子便在這裡,不妨跟各位看倌詳細分享一下吧!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四個字:「相互作用」!
對,有時候,一些藥物,如果跟酒精同服的話,便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不管是適應症,還是副作用,不是「1 + 1 > 2」的「協同效應(Synergic Effect)」;便是「1 + 1 < 2」的「配伍禁忌(Contraindications)」,簡單說,不是相生,便是相剋,不是扣減藥性,便是加大毒性。
實際上,相較而言,酒精較容易會跟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所以,真的要說的話,可以說是多不勝數,族繁不及備載。
其中,一般而言,較嚴重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
這個,不難理解,酒精,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ressant),不然的話,怎會醉呢?
所以,一些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舉例說,一些安眠藥(例如Zolpidem)、鎮靜劑(例如Benzodiazepine)、抗抑鬱藥(例如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鴉片類藥物(例如Tramadol),甚至一些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如果跟酒精同服的話,酒精便可能會加強這些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效果,例如嗜睡,這時候,更加不建議用藥者駕駛、操作機械,避免構成危險。
這是十分重要的提醒,為什麼?
舉例說,對於一些罹患抑鬱症的用藥者而言,除了可能需要服用一些抗抑鬱藥外,還會不會可能想借酒消愁,黃湯下肚,排一排憂,解一解悶呢?
這就是說,這時候,藥物便可能會跟酒精同服,從而大大增加出現相互作用的機會。用藥者,豈能不慎?
二、類二硫龍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s)
所謂「類二硫龍反應」,簡單說,就是跟二硫龍(Disulfiram)產生同樣的反應。
有時候,如果一些藥物跟酒精同服的話,例如血糖藥(主要是磺脲類藥物(Sulfonylureas))、抗生素(主要是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便可能會跟二硫龍一樣,抑制肝臟乙醛脫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的功能,讓酒精進入人體後,在肝臟進行代謝的時候,所產生出來的乙醛(Acetaldehyde),不能透過乙醛脫氫酶,進一步分解成為乙酸(Acetic Acid),導致乙醛不能進行代謝,繼而排泄,這樣的話,乙醛便會不斷累積,達到一定的水平,便會誘發酒精耐受不良(Ethanol Intolerance),產生一些讓人不適的症狀,例如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潮紅,產生抗拒,這些症狀,綜合起來,統稱為「類二硫龍反應」。
各位看倌,看到這裡,可能已經想到,不管這個反應,是「二硫龍反應」,還是「類二硫龍反應」,是真是假,只要能夠跟酒精產生這種相互作用的話,這就是說,反過來,其實,這些成分,可以作為一種戒酒藥,幫助用藥者戒一戒酒,戒斷酒癮。
對,其實,在用藥上,二硫龍,真正的用途,本來就是戒酒!
在兵法上,這是一種「奇正之變(《孫子兵法.勢篇》)」。
在藥理學上,「正」是指藥物的適應症(Indications),「奇」是指藥物的副作用(Side Effects)。其實,用藥之道,就是「奇」「正」兩者之間的變化,而且,「奇」「正」本來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在不同的病症上,無時無刻在不斷變化,所以,無窮無盡(不可勝窮也《孫子兵法.勢篇》)。
在這個情況下,不管用藥者是戒酒,還是被戒酒,撇開其他不說,單是這種二硫龍反應,便已經足以構成一個誘因,讓用藥者望而生畏,主動配合,滴酒不沾,對吧?
所以,在這裡,奇正互變,這種相互作用,成為了藥物的適應症。
最後,這只是其中一些例子。實際上,還有很多藥物,能夠跟酒精產生相互作用,因為篇幅所限,所以,實在不能一一盡錄。
這就是說,最保險的做法,還是避免跟酒精同服,因為用藥者未必百分百肯定自己手上的藥物能不能跟酒精同服!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