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物業帶動鐵路」的歷史時空】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港鐵霸權一大核心就是長期壟斷「鐵路上蓋物業發展權」,今時今日香港土地問題走到如斯局面,與經常被吹噓為「國際成功模式」的「鐵路加物業」(Rail + Property) 不無關係,但服務大眾的鐵路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追求利潤的發展商,絕對不是一夕間發生的合理事情。「鐵路上蓋物業」的原意又與今日有沒有變化? 是次研究專題將會透過回顧過上千頁有關香港地下鐵發展的英國解密檔案,還原70年代「物業帶動鐵路」發展模式的源起及原意,將有助進一步理解現時逐漸扭曲的港鐵發展形態。
▌構思初現:初期鐵路物業的背景與概念
「以地養鐵」更早可以在日本找到相類似發展模式 (Murakami, J., & Gregory, K. I.,2012),然而最早「引進」香港的來源暫不可考。但從現有官方內部檔案中,可找到早於1970年交通諮詢委員會 (Transport Advisory Committee)提交的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報告中建議除了計劃興建已設計的4條鐵路路線,並分9期(nine distinct stages) 完成「理想」鐵路系統(preferred system)外,已有提及「發展上蓋物業」的構思。在報告提及鐵路系統的長期發展影響:
”Wherever subway systems have been built experience shows that property and land increase in value. This opens up the strong possibility that a part of the cost of providing station concourses could be met through arrangements which permit the private development of station superstructures and surrounds.”
當年報告所述,由於預視到鐵路系統的帶動下,當地物業及地價將會升值。因而報告提到有很大可能可以容許私人發展 (private development) 上蓋物業去補貼鐵路站的建設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除了提出上蓋 (station superstructures)發展外,首次提到發展上蓋周邊 (surrounds) 的發展概念。可見,現時港鐵圈地/上蓋物業發展一早出現在早期鐵路系統構思之中。
70年代還有差點讓鐵路系統觸礁的財政艱難,更清晰定位鐵路中的「物業收益」有何功能。參考早期關於興建鐵路系統的英國解密檔案顯示,早於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Mass Transit Railway Provisional Authority),打算先行興建較全面、工程單一批予日資財團(Japanese consortium)的早期系統(initial system),但後來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陷入危機,財團先是提出可否修訂興建成本價格上限由50億為60億,遭到管理局拒絕後則宣佈退出鐵路興建,檔案中可看到港英政府曾一度為此而與日資財團就賠償爭執,甚至有香港主要大班 (怡和除外) 都因財政理由反對繼續推展興建鐵路計劃。
當年港英內部評估1980年代交通系統會超負荷,即使鐵路系統已被日資延遲一年(have effectively delayed the MTR project for 12 months),連帶物料通賬的財政問題,但卻認為必須「頂硬上」,調整鐵路系統的財政預算、規模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於是臨急推出後來實現的修正早期系統 (Modified Initial System)。在1975年一份關於修正早期系統行政局內部文件,港英將會排除必要鐵路系統以外的多餘支出 (eliminate all expenditures not strictly necessary for resultant simpler system),不僅使整個鐵路規模「大縮水」,同時更建議以溢價債卷(Premium bond)作為融資措施,以及發展沿線上蓋物業(property development on lines)抵消(offset)財赤,皆為確保(safeguard)鐵路在任何情況下的財政可負擔性(the financial viability in any event),讓減少後規模的總興建成本能夠保持於49億的水平。可見,當初「鐵路加物業」發展的概念是在財政大緊縮的特定歷史脈絡生成,目的為防止鐵路興建所帶來財政不穩定情況的其中一法。
▌立業辟地:港鐵上蓋四小龍
直到1975年,為了確保鐵路系統的財政可負擔性以及應急儲備,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向政府申請批出四個鐵路上蓋物業的綜合發展權(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而當時行政局內部討論中,一份十分詳細記錄有關批予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四個上蓋發展權的行政局文件顯示,最早期物業上蓋發展的具體情況:
—九龍灣車廠上蓋物業(現時德福花園):
當時除了作為首個利用鐵路車廠上蓋作物業發展的項目,而且亦成為物業上蓋住宅發展的先例,佔地165,800平方呎,打算興建大型屋苑,滿足18,000個人口的住宅需求。
—亞皆老站(即現今旺角站)上蓋物業(現時旺角中心第一期):
首個非鐵路站上蓋作物業發展,只是相鄰於(adjacent to) 鐵路站,為首個利用鐵路通風樓(ventilation shaft)的物業發展。
—金鐘站上蓋物業(現時海富中心):
佔地60,000平方呎的海富中心,當時金鐘站上蓋物業批地條例原來有列明非工業用途,包括興建酒店(non-industrial purposes which may include a hotel)。
—畢打/遮打站(即現今中環站)上蓋物業(Pedder/Chater)(現時環球中心):
當時批中環商業靚地予鐵路公司的理據明顯為商業利益最大化(maximum exploitation of the commercial possibilities),一來可以善用土地資源(物業建於鐵路站上蓋),二來物業及鐵路站同時興建,可以減少工程興建時發展阻礙(development disturbance)。
其後地鐵公司分別與恆隆、合和、長實多間發展商共合發展上述四個上蓋物業,作為「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的雛型,當時內部估計以上物業收入將會佔地鐵公司總收益的20%。當年批出九龍灣車廠上蓋物業上公頃的市區發展土地,整體政府部門都相當歡迎,認為可以平衡當區公屋主導的房屋格局,與及能夠為該區提供額外設施的機會,甚至具體要求屋苑內有至少10戶1車位的發展條件 (XCC(75)52)。此四幅最早批出的上蓋物業發展,從通風樓到車廠、由單一大廈到綜合發展,已是奠定了日後鐵路物業發展的主要選址方式與發展類型。
▌誰主上蓋物業?
這份行政局文件亦載有早期鐵路用地發展權的重要批地原則(principles to be adopted in respect to land grant to Mass Transmit Railway Corporation),是還原物業上蓋發展歷史一份重要參照。文件清楚列出,上蓋物業不一定是地鐵公司「囊中物」,鐵路物業發展權是否批出,或批給誰,完全是政府「話事」 (the gran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ights on land affected by railway installations will be discretionary)。
文件亦同時指出,程序上地鐵公司需要先向政府申請(formally apply)批地,政府可以基於實際考慮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決定如何運用這些鐵路上蓋用地的發展潛力 (for government to decide on how to dispose of any development potential remaining in the land over and above its Mass Transit usage) 。換言之,港鐵的上蓋發展絕對可以由政府主導及決定,包括根據現時的實際考慮(公營房屋供應長期落後及不足)用作興建公屋,不一定用於與發展商合作興建私樓供港鐵公司利潤最大化。
▌物業收益應急而起
70年代尾,鐵路系統打算擴建至荃灣區。翻查1978年有關鐵路擴建荃灣(Mass Transit Railway extension to Tsuen Wan)的行政局文件顯示,當時除了提及車廠上蓋物業發展的選址爭議外,亦有提及港英對發展上蓋物業的財政原則。物業發展的收入原本並不用作補貼鐵路成本 (revenue from property development was not originally envisaged as being used as a means of financing the capital cost of the railway itself),而是作為應急儲備及改善現金流(contingency reserve and to improve its cash flow)。而且更補充荃灣車廠上蓋物業發展的剩餘收入,可以用作應對以下4個應急情況:
—抵消「超支」建築成本(offset any excess construction costs)
—抵消收入財赤(offset any revenue deficiencies)
—加速還債(accelerate loan repayments)
—提早鐵路公司對港英政府的投資分股息的日子(bring forward the date when the Corporation begins to pay the Government as share holder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dividends on its investment)
可見,港英多次強調,鐵路上蓋物業收入為確保財政可負擔性(viability)及應急(contingency),而非像現時政府愈來愈恆常化送地予港鐵興建私樓賺錢。
引述法國城市學者Aveline-Dubach整理地鐵公司至其後港鐵自1980至2016年收入可見,明顯看見90年代末東涌綫及其後的將軍澳線所帶動的物業發展收入比例愈來愈重,已經超越鐵路票務收入,現時每年物業收益足足佔港鐵總收入四成。可見,透過重現當初的批地原意,更能突顯漸走向扭曲的港鐵發展形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賣樓補車費:明言物業發展利潤補貼車費
港鐵不應用上蓋物業賺盡的討論,亦見於地下鐵路公司條例的立法階段的重要討論。一份1975年討論地下鐵路公司草案(Mass Transit Railway Corporation Bill)的行政局文件,提及鐵路公司需要按照審慎商業原則 (prudent commercial principles)。鐵路作為公共交通工具,不應最大化其投資回報 (maximize its return on investment),只應賺取足夠(enough)收入作營運開支。
文件亦可見當年政府就發展上蓋物業項目的收益,會清晰公開回應指物業發展可為鐵路帶來的額外利潤,以維持一個「保守的車費政策」 (assist the railway by providing extra revenue to maintain a conservative fares policy)。比起今天已經與物業收益「脫勾」的「可加可減」車費制度,當日港英政府明顯認為物業收益有助更平宜的車費定價。
在40多年前的歷史時空,當初「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跟現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發展上蓋物業不論就其發展型態、財政狀況、規劃模式、補貼原意,明顯有其特定的歷史脈絡及原意。是次研究專題透過還原早期興建地鐵的歷史討論,帶出現時不斷被政府吹奏作為「國際級典範」—港鐵發展模式,並不是一套千秋萬世的發展方程式。
參考資料
1971 FCO 40 358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5 FCO 40 658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5 FCO 40 659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5 FCO 40 660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1978 FCO 40 974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n Hong Kong
Aveline-Dubach, N., & Blandeau, G. (201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it value capture: The changing business model of the MTRC in Hong Kong. Urban Studies, 56(16), 3415-3431.
Murakami, J., & Gregory, K. I. (2012). Transit value capture: New town codevelopment models and land market updates in Tokyo and Hong Kong. Value capture and land policies, 285-320.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i -land 爭議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山東「合村併居」的惡夢】
跟同事一起追了幾個禮拜的題目,講的是正發生在中國農村的故事。在大國間戰鼓雷鳴的當下,希望這些聲音的可以被聽見與紀錄。
👂🏻歡迎收聽~三集廣播 / Podcast報導《山東「合村併居」的惡夢》:
🔹上集:從拆遷戶變成「通緝犯」
https://pse.is/TFA68
🔹中集:誰的蠢事?-- 政府賣地賺錢
https://pse.is/SR5YA
🔹下集:中國農民的土地之悲
https://pse.is/UE8JM
--
▪️ #合村併居
▫️背景:在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十九大工作重點「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省擬定了充滿野心的規劃:今年底要拆遷掉全省20%、14000多個村子,關係到上百萬的農民。
▫️方式:「合村併居」,就是拆農民房子,合併村莊,把農民集中起來搬到「趕上樓」(到樓房裡住)。
▫️目的:本意是要解決中國空心村(居民少、佔地大)造成的村落運轉成本高、土地浪費嚴重、社會照顧難等問題。但山東省這次出了一個引發爭議的新招:先拆後建。
農民的家被拆光了,安置房還沒蓋好,至少數萬農民就在今年初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無家可歸,被迫投靠親友、或自己搭窩蓬居住。
類似的情況在山東臨沂、荷澤、濱州、德州、青島、日照、東營、聊城市都有發生。
▪️ #手段
// 簽署拆遷協定的前三人有5000到10000人民幣不等的獎金,還承諾有優先選則安置房的權力。對簽署拆遷協定有質疑的人家,很多則會突然遇到各種「狀況」。
👨🏻🌾「有的孩子在鎮上上學,學校校長、老師就說孩子學籍有問題,不簽就不讓孩子上學;斷水斷電斷路;農用拖拉機沒有牌照的,縣交管部門就扣車抓人。」村民小金細數著各種脅迫村民簽署搬遷協定的手法。
「村裡開超市的,把你門關掉;開餐館的,也關掉,不讓你營業。養豬的,縣政府環保部門過來,說你污染環境,把豬圈拆了。」//
//這是深更半夜有人在李家附近放爆竹。小李說:
🧑🏼🌾「白天一波一波的人來好言相勸;晚上黑惡勢力就來恐嚇威脅,斷電、砸牆、放煙花爆竹、辱罵。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 他們還在我們家旁邊蓋了一個簡易房,裡面裝好了空調,白天在那裡看著我的家人,晚上十點左右,不知道什麼人就會開始向我家丟石頭。」
於是,打造「齊魯樣板」、精准「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這些官方文件中反復重復的宣傳文字,落到李家頭上,是石塊與爆竹。
小李多次打電話報警,還蒐集證據試圖上訪。
「我覺得很無辜,我們是受害者。從我出生到現在,沒有撥打過這麼多次110,每一次都有理、有據、有事實,每一次都是沒有處理結果、連立案的過程都沒走啊⋯⋯。」//
▪️ #賣地賺錢
▫️地方政府為什麼要這樣搞?
1. 怕農民不搬:以前的經驗,樓房蓋好、農民拒搬、樓房賣不出去、建商跟地方政府一起被拖垮。
2. 賣地賺錢:中國地方政府長期仰賴土地財政。簡單來說,賣地賺錢、大拆大建,是度過經濟成長萎縮、國內外局勢險峻的手段。
▫️賣地賺錢的兩種途徑:
一是複墾為耕地,國家財政給予每畝20-40萬元的補貼。
二是利用「增減掛勾政策」,把農民「上樓」後騰出的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把耕地換成「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再把「指標」交易出去,出讓價格可能在每畝50萬以上,甚至更高。
新聞裡,我們採訪的農民開出的農耕用地收購價是一畝5.1萬。轉手之間,對地方政府確實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 #中國不能討論的事:組織&土地私有化
確實有農民開心的「上樓」去,但不願遷移的農民成了任由宰割的群體。這些中國底層農民無力自濟的根本兩個根本原因:沒組織、沒產權。
農業組織早在市場化之後逐漸消失,以現在的政治環境更不可能;至於產權,在近幾年連學術討論的空間都大大萎縮了。(aka 大多學者也不敢講話、倡議以土地私有化讓中國城鎮化自然發生)
//美國三一學院經濟系終身教授文貫中說,
「在一個真正市場化經濟國家裡面,這個(城鎮化)問題是不需要政府去操縱的,也不需要像強盜一樣趕農民,因為既然進城就有動力,(農民就會)把房子土地賣掉。而在沒有土地、市場配置的情況下,政府來強制性配置。搞來搞去就會出事。」
在2013年的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 上,「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被提上議程。文貫中解釋說,那一度讓外界看見中國土地產權改革的希望。
「所謂要素市場化,也就是指資本、土地、勞動力三大要素,表示土地也可以討論。但在這之後,黨總書記習近平莫名其妙、以個人身分把決議推翻。」
怎麼推翻的呢?習近平公開強調,改革的底線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能動。
「如果你還跑出來討論土地私有,就是跟總書記對著幹。現在總書記的權力是淩駕於全黨之上,你要冒生命危險了,沒有這樣的人了。」文貫中說。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郭于華直言,當前政策辯論在拆遷手法、基層工作、地方財政等議題上「繞圈子」。
「你再溫和地(拆遷),最後不還是(把農民土地)拿走。」//
▪️#後記:
▫️1. 時代的眼淚
做這個題目的時候,翻出這篇2012年在財新做的稿子,那時候我原本標題下「台灣如何"強拆"」,被編輯改為《台灣如何拆遷》(https://pse.is/TAQ7W)。做完中國的拆遷故事,再回去讀當時臺灣的稿子,有更深刻的明白。
Me:什麼?怎麼可以威脅小孩的上學權呢?
老同事:死人了沒有?
▫️2. 習粉
中國14億人中,有四成以上是農民人口。
這次採訪接觸了好幾個農民家庭,其中幾個一開始我還傻傻的傳了一堆問題跟資料。幾天都沒得到回應,才知道原來是大多不識字。
最後用語音聊了一陣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遭遇,然後聊天之間,他們會傳很多央視的快手影片給我,主角多是習近平或李克強,內容是幫助農民、整治貪污、嚴懲強拆那些話。
「我們國家的政策多好,領導是要照顧我們的。......都是被地方貪官給貪了!」
這些類似的話一直反覆地聽到。
其中一個農民,我都稱她小蘭姐,50出頭、四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每次聊她都會聊到哭,一直跟我說什麼都沒了,不如死了算了。
我問她,現在想要什麼呢?
她說,她就要原來的家、原來的農地、原來自己的床。
「妳一定要幫幫忙,讓上面的領導來我們這裡調查、主持公道!」
—
👂🏻歡迎收聽~
三集《山東「合村併居」的惡夢》:
🔹上集:從拆遷戶變成「通緝犯」 https://pse.is/TFA68
🔹中集:誰的蠢事?-- 政府賣地賺錢 https://pse.is/SR5YA
🔹下集:中國農民的土地之悲 https://pse.is/UE8JM
—
Latest:
I made 3 episodes of podcasts documenting the voices of Shangdong Peasants families:《The Nightmare of Shandong’s "village mergers"》
These Chinese farmers speak up with desperation on their real struggles, providing us a rare opportunity to hear their voices.
--
According to official documents, the provin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鄉村振興戰略) involves relocating and merging 20% of its close to 70,000 villages by 2020. The policy has a name: “village mergers” (合村並點、or 合村並居 hécūn bìngjū).
With this aggressive goal,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Shangdong has been razing villages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Nearly a dozen villagers told #RFA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s "all sorts of tools" to force them to sign agreements to move, and were promised new houses that are still in construction or have not even been built.
These "tools" include pressuring families about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s, seizing tractors, cutting of electricity, digging huge holes in front of the families’ properties, throwing rocks at their houses, or lighting up fireworks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n one case, the local police registered a farmer, Li, as a “wanted criminal" for taking a mining job more than two decades before. Li was suddenly arrested at a train station this month while trying to buy a ticket with his ID card.
“Raze first, build later”(先拆後建) became a new norm of this mass-demolition campaign in Shandong, leaving thousands of rural residents with few options. With their houses now gone, most of the farmers we talked to had erected tents along their old fields. Some were staying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The local government promised a 1500 yuan ($213) per month ‘transition fee’. At least six families told us they have yet received anything.
--
The local official I spoke to denied all the accusations. "There has been no forced relocation. All money has been sent to the families.”
An official response docu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to villagers also showed ‘No Forced Relocation’.
One farmer told me he felt ‘helpless’. “The police are not documenting the case, the government has denied all the behaviors relating to forced relocations, and the court is not taking our case either.”
--
Have a listen:
《The Nightmare of Shandong’s "village mergers"》
■ 1: From peasant to "wanted criminals" https://pse.is/TFA68
■ 2: Who’s stupid move? Making money from the land https://pse.is/SR5YA
■ 3: The tragic land of Chinese farmers https://pse.is/UE8JM
i -land 爭議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至死方休的應許之地 🇵🇸🇮🇱🇺🇸
「This land is mine, God gave this land to me.(此地屬我,是上帝賜我的應許之地。)」2020年1月29日,在巴勒斯坦領下的約旦河谷,一名參與抗爭的巴勒斯坦人,正與實彈上陣的以色列士兵在槍口前對峙。引發巴人抗議的原因,是1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片面簽署的《中東和平計畫》,內容片面要求巴勒斯坦「永久性解除武裝」,並授權以色列政府大面積併吞約旦河西岸,是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超過一世紀以來,最為強硬且爭議的主權計畫之一。
川普的《中東和平計畫》,是由其39歲的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所一手主導。儘管庫許納毫無外交、戰略、中東歷史或政治的經驗,但在接受《Sky News阿拉伯語頻道》的訪問時,庫許納仍堅持自己已做了紮實的研究,「因為我特別讀了25本關於以巴衝突的書。」
根據28日白宮記者會上的說法,川普政府所支持的《中東和平計畫》主要政策如下:
(1)同意以色列併吞97%的巴勒斯坦佔領區土地,當前非法的「以色列屯墾區」將就地合法,以色列有權擴大徵收巴人土地修建「屯墾區公路」;
(2)同意以色列併吞原屬巴勒斯坦西部邊境的「約旦河河谷」,剩餘的約旦河西岸巴人領地將成為「被以色列重重包圍的以色列內陸國」;
(3)同意以色列統一耶路撒冷,但巴勒斯坦可把「剩下」的東耶路撒冷土地拿來當成象徵性國都;(4)否定海外巴勒斯坦難民的「歸鄉權」,不准這數百萬人回到以色列、或「以後可能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4)美國要求巴勒斯坦人「全面解除武裝、去軍事化」,包括當前不受巴勒斯坦政府控制的加薩走廊在內;
(5)巴勒斯坦政府不得繼續發出「烈士遺族津貼」,以避免鼓勵「威脅以色列生存的『恐怖主義』」;
(6)美國與以色列將定期「審查巴勒斯坦各級學校的教課書與課綱內容」,以防止巴人教導後代「侵略以色列主權」,此一課綱審查將成為「巴勒斯坦是否有資格建國」的先決條件。
由於《中東和平計畫》的方案內容過於一面倒,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不僅毫無接受誘因,甚至一舉摧毀了國際社會長年對於以巴調停的累積。因此國際社會對於本案的成功率大多抱持著「絕對失敗」的悲觀展望。
比較微妙的是,以色列國會在2019年的兩次大選中都組閣失敗,即將於2020年3月史無前例地舉行一年之內的「第三次國會大選」,因此在國內政治不安的當下,為了不選邊站的川普,除了在白宮招待現任總理納坦雅胡之外,同時也邀請了納坦雅胡的選戰勁敵——前以色列參謀總長本尼.甘茨(Benny Gantz)——前來華府與會。
過程中,無論是納坦雅胡還是甘茨,對於「以色列吞併巴勒斯坦領土」都大表歡迎;唯納坦雅胡希望在3月大選前完成併吞,而甘茨希望選後再正式啟動。
目前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已陸續發起了抗爭行動;但由於過去3個月來中東局勢高度緊張,在擔心與伊朗的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的當下,區域內的阿拉伯國家幾乎無人聲援、或實際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求援吶喊,「阿拉伯兄弟都自身難保了,沒人想再為了老掉牙的巴勒斯坦問題,在美國大選年的當口,讓『川普家族』沒面子。」
開頭的引用句,是美國歌王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為了1962年電影《出埃及記》頌唱的主題曲,這首歌在近年來流行於網路的以巴衝突歷史說明影片。在歌詞結尾中,是如此唱道:
「Until I die, this land is mine.(至死方休,這是應許我的土地。 )」
--
圖一 路透社:約旦河谷的巴人與以軍。
圖二 美聯社: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塔中之塔」(Burj el-Barajneh)巴勒斯坦難民營,一名悲憤的巴人示威者高舉著象徵「返回故土」的故鄉鑰匙。
圖三 歐新社:約旦河西岸的巴人城市圖巴斯(Tubas),一批以色列士兵正在監視著抗爭巴人朝麥加禱告。
圖四 歐新社:在東耶路撒冷的聖地「橄欖山」猶太墓園上,幾名以色列人正遠眺耶路撒冷的舊城心臟聖殿山。
#ThisLandIsMine #課綱審查 #教科書 #獨立建國 #美國 #以色列 #巴勒斯坦 #以巴衝突 #耶路撒冷 #川普 #納坦雅胡 #USA #Israel #palestine #BenjaminNetanyahu #BenntGantz #MahmoudAbbas #Trump #Kushner #Jerusalem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Jerusalem, Israel
i -land 爭議 在 少康戰情室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