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個案回顧/很委婉,卻不輕易妥協】
去過加州柏克萊的朋友,有去過這間「#潘尼思小館」(Chez Panisse)餐廳嗎?這家餐廳從創立初始就決定用有機的食材,提供新鮮、簡單料理的菜色。
「壓低成本」似乎是經濟大衰退時許多生意人的第一個反應;不過,潘尼斯小館的老闆卻拚著破產的風險,也要提供最好的食材與料理。她為什麼要逆向操作?
#Chez_Panisse #經濟衰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KentoonVlo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Good Fridayと言う日で、仕事がお休みだったので、奥様と夫婦水入らずでバークレーでオススメのレストランのシェパニーズとチーズボードピザなどに行って来ました。 今回行った店です↓ Chez Panisse https://www.yelp.com/biz/chez-panisse-berke...
chez panisse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
chez panisse 在 Nicolle尼可 矽谷Bonjou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之下,一間有靈魂的餐廳】*本文不供其他平台轉載
上週日發現東灣空氣稍微清新一點,驅車去Berkeley我愛的一間哲學與美味兼具的餐廳—Chez Panisse,享受一頓在車上的鄉村風豪華Farm Box午餐。
每周日由才華洋溢主廚手作,裡頭可口的沙拉和小三明治由當地當季蔬果為擔當,番茄、節瓜、紅椒和南瓜等,一整個8月盛夏田園風,加上餐廳特調的醬料,味道有如把一整個花園送進嘴裡的幸福感。
/
近年來Chez Panisse雖然米其林光環不再,但創辦人、加州飲食教母Alice Waters和餐廳的一舉一動,對加州甚至美國飲食圈的意義絲毫不變。五十年前,Chez Panisse自己種植蔬果、和當地農場合作生產放養的雞鴨牛羊,在冷凍食物當道的速食年代,造成一股驚人的風潮。對我來說,Alice Waters卸下行政主廚轉為幕後靈魂人物,繼任的幾位主廚延續她取經南法的飲食烹調哲學,令我深表贊同——以不繁複的手法,用在地食材和香料為主角,融合法國菜、義大利菜與亞洲料理的手法,彰顯當地食材之新鮮與加州料理的樸素曼妙滋味。
當然米其林或新式餐廳自有絢麗之處,但如果能用簡單的技法,就把饕客的味蕾折服,當中的奧妙更令我想探究。疫情前我拜訪過Panisse兩次,從每日印製的當天菜單、建議客人全程不用手機,到主菜吃完上甜點前奉上新鮮熱薄荷水(Alice Waters的習慣),在在令我著迷於她的內在,與在飲食以外所傳達的生活哲學。
/
三月疫情爆發後,餐廳一直未開,只提供農場直送的Family Farm CSA盒子,六月餐廳門前貼上”Black Lives Matter”的海報,之前法國遭恐怖襲擊時,門前也掛上了白色紙造的花圈悼念受難者,每次路過時我都會駐足感受這種精神的洗禮。
因此日前得知他們開始網路預訂,週五週六是每週口味都不同的$15三明治,週六是$40 Farm Box,完全是車上野餐(我們家疫情後的用餐新潮流)的標配。吃完我順便去對面Cheeseboard領素披薩,別看是素的,好吃程度我覺得超過許多肉披薩。回程可能去個甘兔庵買日式抹茶,最後在Berkeley Bowl買菜,這是一間有超過20個品種蘋果的超大間獨立型農夫超市,多樣新鮮性灣區絕無僅有,在這買菜是種享受。
這樣的節奏,就算在疫情和野火蔓延間也心足了,讓To-Go的人生有點變化。也慶幸灣區獨有的新鮮在地飲食文化,在非常時期品質和供給上絲毫無妥協。
/
__ 追蹤Instagram
✨instagram.com/sjbonjour
__ 收聽Podcast
✨bit.ly/30pjnru
__ 訂閱Medium專欄文章
✨https://medium.com/@SJBonjour
chez panisse 在 KentoonVlo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Good Fridayと言う日で、仕事がお休みだったので、奥様と夫婦水入らずでバークレーでオススメのレストランのシェパニーズとチーズボードピザなどに行って来ました。
今回行った店です↓
Chez Panisse
https://www.yelp.com/biz/chez-panisse-berkeley
アリス・ウォータースさんの著書
https://amzn.to/2VbIQE7
Cheese Board Pizza
https://www.yelp.com/biz/cheese-board-pizza-berkeley
Berkeley Bowl West
https://www.yelp.com/biz/berkeley-bowl-west-berkeley-2
—
長女のチャンネル↓
☆Meririn めりり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ni3DkE1MKSY5Mo0A5GBwQ
☆めりりんのインスタ
https://www.instagram.com/meririn_channel/
★撮影機材★
撮影用カメラとレンズ
https://amzn.to/2BVvkdM
https://amzn.to/2Htghv0
https://amzn.to/2qYW32h
チャンネル登録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LegRnHaPw9z7fFQYLeeQ
★ソーシャルメディア
https://www.twitter.com/kentoon
https://www.instagram.com/kentoonvlogs
https://www.facebook.com/kentoonvlogs
https://soundcloud.com/kento-kojima
Music by Julian Avila
#kentoon #バークレー #グッドフライデ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