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時代5G專利授權機制之挑戰與機會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何思穎、張小玫 發表於 2020年3月27日
柏林工業大學與IPlytics GmbH於2020年2月初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產業專家參加了5G專利研究結果的報告。這項5G研究由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BMWi)委託進行,目的是闡明5G標準的專利情況。受邀專家來自Nokia、Ericsson、華為、高通、中興通訊和三星等主要5G專利公司,奧迪、德國馬牌、西門子、BMW、福斯、博世、德國電信以及夫朗和斐協會(Fraunhofer)等德國產業的120名高級專利專家,共同商討未來的5G專利授權議題。
該5G專利研究的資料係基於已公告的5G專利以及向3GPP組織提交於ETSI資料庫的標準專利。然而,他們所做出的專利聲明(patent declaration)並不能視為經過法律驗證的標準必要專利(SEP)。若要識別5G標準專利之真正貢獻,需要由5G技術特定的標準產業專家來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5G標準已獲得很多專利。目前總共宣布了95,526項5G專利,細分為21,571個獨特的專利家族,其中只有44%尚未獲批准。但是,由於大多數5G專利都是最近才提交的,因此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專利授權的比例將大幅提高。大多數5G專利均是在2017年至2019年間申報,可見逐年增長的趨勢,再加上由於5G標準的開發尚未完成,預計未來幾年會有更多的專利聲明。值得一提的是,針對5G申報的專利中有24%之前已經針對4G申報過,這也意味著部份4G技術與新5G規範相關。
5G專利市場中國參與者增加且是新進入者
研究結果顯示,華為(中國)、中興通訊(中國)、三星(南韓)、LG(南韓)、諾基亞(芬蘭)、愛立信(瑞典)和高通(美國)是5G專利領導者。其中,有些原不在4G發展而後進入5G的新參與者:Oppo(中國)、Vivo(中國)、FG Innovation(中國)、展訊通信(中國)和華碩電腦(台灣),都是5G專利排行榜上的新面孔。
3GPP是制訂3G、4G和5G等電信標準的機構。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高通、中興通訊、三星和LG等主要4G標準開發商再度成為5G發展的有力競爭者,且來自中國的新玩家和後進者越來越多。
產業專家說:「5G專利的授權議題可能會很複雜」
與會者一致認同,5G專利的授權將比4G更加複雜。5G標準具有更多可組合的模組(module)和技術。因此,公司將根據不同5G用例採用不同的5G規格,汽車與冰箱會採用不一樣的5G技術特徵(feature)。由於不同5G規格(specification)須遵循不同的SEP標準必要專利,因此很難定義5G用戶會需要哪些專利。專利擁有者必須找到有效方法,針對不同用例推出不同的5G授權方案及不同的專利費率。
專利池有望解決SEP授權的僵化且複雜問題
其實,專利池(patent pool)概念已行之多年,未來在5G專利授權可扮演重要的角色。專利池的主要原理是解決授權的僵固性,也就是透過節省授權人(Licensors)和被授權人(Licensees)的交易成本。尤其是當許多不同產業都使用5G時,這也意味著更多公司的應用及使用(與智慧手機產業相比),則交易成本不免增加。因此,專利池在這裡的目標是簡化授權過程,例如:由於所有成員必須就該專利池的條款及條件達成共識並作出承諾,因此專利池為所有授權人提供單一版本的合約並排除了對專利品質的討論。這些條款和條件定義了專利擁有者之間如何分配權利金(royalty),當產業同意這些條款和條件時,可以減少問題。因此專利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加入專利池的專利權人之數量及規模。然而,加入專利池可能會遇到所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因為若沒找到領頭的人,其他公司也會躊躇不決。
一些專利擁有者認為,即使成為專利池的一員,某些問題仍無法解決,尤其是當授權人不同意專利池授權的條款和條件時,就會導致專利法院的訴訟。而當作為專利池的一員,不參與其他成員正在進行的訴訟,即有可能造成不透明的情況,這對專利權人的授權策略並不是好事。
目前,仍沒有5G專利池組織,所有與會專家也都認為有需要。但要建立一個成功的5G專利池,則必須有足夠數量的授權人和被授權人,並為不同的5G應用提供不同5G授權訂價費用。
將來,5G授權談判可能會出現不同的類型模式,就是:專利池及專利技術授權公司。專利池雖然聚集了專利權者,但同時,也會有所謂的防禦性專利聚集許多專利組合的專利技術授權公司,例如RPX或Allied Security Trust。
IoT時代SEP專利授權,可能因產業位階不同而有所不同
AVANCI是第一個專利池,針對智慧手機公司以外之產業,目標為汽車產業。當AVANCI成立時,還沒有適合的授權合約,當時汽車製造商和SEP擁有者得以從頭開始確認如何設計汽車產業的授權合約,因而具一定程度的靈活度。相比之下,現今的智慧手機產業存在所謂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建立新合約時,需要考慮到已存在的SEP授權合約。於是,給智慧手機產業帶來挑戰,並常常限制了新條款或授權條件的靈活度。
在智慧手機的現實世界裡,專利權人雖是授權人,但有時也是被授權者。專利權人經常在產品市場上下游競爭;換句話說,授權合約是競爭者之間的談判。然而汽車產業的SEP授權,授權方來自電信業,不與汽車業的被授權人相競爭。這使得授權談判更加容易,授權人與被授權人身分不會發生混淆情事。
例如:電信業和汽車業這兩個不同產業,在授權機制方面可能產生衝突。
電信產業:
SEP授權是在用戶設備級別,
因此,授權談判對象是設備製造商(OEM),
在某些案例中,權利金會考慮到成品的淨售價。
汽車產業:
專利通常交叉授權於垂直級別,
供應商可以將IP權納入其零件供應合同中。
權利金通常是基於零件售價。
基於零件的專利使用費或基於產品的專利使用費,何者是合理的解決方案?SEP擁有者聲稱,目前2G、3G和4G(和e-call)之SEP,AVANCI費率為15美元,這是非常低的。但汽車產業聲稱,與汽車中提供連接功能的模組價格相比,15美元是非常高的價格。汽車業已明確表明,此類網路連接標準的權利金將由終端消費者支付。
未來5G授權將面臨的考驗
該研究出席專家,一致認同5G專利授權的首要任務是找到簡潔的授權模式,否則授權不會成功甚至引發法律糾紛不斷。智慧手機領域的SEP授權廣為人知,大多數專家認為5G將與3G或4G的授權談判差不多。然而,智慧手機領域外的5G專利授權將更具挑戰性。由於5G的應用因產業而異,因此授權機制需要更加靈活,沒有一種規格能適用於所有模式,例如:汽車的5G安全功能、冰箱5G連接到其他家用電器。一套統一的5G授權模式是不可行的,但是靈活度是必要的。但業界同時需要找到一套能夠集合和打包5G專利授權的機制,以避免專利僵固性。現實面而言,針對每個物聯網應用,單獨與各個授權人討論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專利池或許是可行的。
另一個挑戰是長尾理論的產品。換句話說,5G將會應用於由小型營利公司生產及運輸的IoT應用與產品,譬如:營收為1000萬歐元的柏林智慧IoT新創公司。如果每家公司的授權使用費太低,則向數萬家這樣的小公司各自收取使用費是不夠有效率的。專利擁有者必須捆綁資源以爭取所有5G小型用戶,或者是接受一定比例的搭便車者,免費使用5G技術專利。
5G或IoT用例與標準競爭
5G在各種不同IoT用例的應用,至今仍沒有人可以預測。終端用戶才是5G採用決定者,例如:在汽車中採用5G是否能帶來附加價值。
關於標準802.11p和V2X 5G之間的競爭,取決於汽車的連接用例。兩種標準都各自有優點,端看哪種標準採用次數較多。標準的競爭也意味著價格上的競爭,進而代表權利金的競爭。未來的汽車將同時整合這兩種標準,並將技術應用於不同的用例。
目前為止,5G是一個新標準,5G專利的授權議題將是未來的熱門話題。專家認為,目前可能不是與IoT設備製造商進行授權談判的適當時機,但關於建構出IoT授權應該及早進行。5G授權很有可能不會單獨談判,而是與其他標準專利一起進行。
附圖:圖、IoT時代5G專利授權機制之挑戰與機會
圖、2G/3G/4G/5G標準必要專利申報統計
資料來源:IPlytics GmbH,2020/2
資料來源: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6493&fbclid=IwAR2K8uHoHyNiGTedCND16_8jKAkcHI_QYApVuxX9rtNHHbgUJDYJCSeIFgE
5g iot module 在 智慧家庭實驗室-智家嚴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遠傳三階段佈局5G】
第一階段,看的是5G的新技術是否已經成熟到可以用在既有的4G網路上。遠傳談的概念是4.5G,「我們認為很多5G上的新想法,可以把它變成一個module(模組),是可以plug in(嵌入)到4G上執行。」包括先前試驗過的256QAM先進調變、多進多出4x4 MIMO天線技術,以及這一次展示的LAA技術。
第二階段則是佈建物聯網平台。「應用場景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例如智慧水錶、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第一比的是佈建速度,接下來就會是商業模式,以及與產業鏈中業者的合作,「未來IoT就是提供一個平台,希望不同領域的業者可以把應用放到平台上。」
最後,第三階段的重點則是關注5G核心網路的演變,例如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虛擬化網路(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等,逐階段引進5G關鍵技術。
#5G
...
5g iot module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企業用戶與供應商爭相投入 七層次方案仍具五大隱憂
躋身企業轉型策略要角 物聯網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余采霏
雖然物聯網有龐大的商機,企業客戶也願意積極行動,但至今仍有五大隱患,包含連網成本過高、網路資安問題、生命周期管理、商業價值不明確以及商業模式不完整,都可能影響物聯網市場發展。
相較於其他新興的數位科技,物聯網(IoT)的技術與應用發展令人驚豔。不僅僅是生態圈蓬勃發展,市場成長力道強勁,其影響力更是滲透到各行各業中。根據麥肯錫估計,202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可望上看11兆美元,目前包含個人智慧照護、智慧家庭、電商、辦公室、工廠製造,甚至於在汽車與城市,或多或少均已投入物聯網的相關技術應用中。
物聯網成功案例正在各地發酵,知名家用電器業者惠而浦(Whirlpool)在日韓家電廠商的激烈競爭下決定採用物聯網技術推出智慧家電,並且藉由感測器收集到的數據,提供特殊狀況警示、預測機器問題與安排維修,以互動方式讓使用者擁有全新的家電體驗,進而強化客戶關係;而全球著名的農業機具供應商John Deere則是運用物聯網成功地讓業務轉型。成立於1837年的John Deere原本專注在農業機具,提供機械與動力設備給農民,其後在農業機具上加裝感測器,收集在當地偵測到的雨量、溫度與濕度等數據,並且從土壤狀態、氣候的情況、雨水等變數中,分析彼此的影響,藉由物聯網技術找出提高農民收益的方案,如今已然成功轉型為農業資訊的服務供應商。
五大隱患影響市場發展
IBM沃森物聯網資深資訊軟體顧問林裕隆指出,許多先驅者已經開始複製成功經驗,向外推展到各地市場,物聯網的應用已經愈來愈成熟。「雖然物聯網有龐大的商機,企業客戶也願意積極行動,但至今仍有五大隱患,包含連網成本過高、網路資安問題、生命周期管理、商業價值不明確以及商業模式不完整,都可能影響物聯網市場發展。」
他以生命周期管理為例進行說明。在收集前端物聯網裝置資料時,數據通常會經由Gateway收集到後端的平台,如果在一開始沒有設想好所有環節,後期需要改變或增加時,就會變得相當麻煩。他提到,有些小型的IoT Gateway是把韌體寫入MCU內部的ROM,假設企業決定要從A物聯網平台改成B物聯網平台,這時ROM就要重寫。如果要一個個回收維護,勢必耗費不少人力成本,但若要一次汰舊換新,成本又過於高昂。
「關鍵重點還是商業模式是否能運行,如果模式不對,初期雖然有機會佔有市場,但也不會長久。如果能夠獲利,連網成本、資安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等等也就不會是挑戰。」林裕隆說。
方案細分七層次 業者擴張市場
IDC企業應用研究部研究經理蔡宜秀指出,已經有不少企業將物聯網視為一種業務戰略商業策略。根據IDC去年針對全球製造業進行調查訪談,有25%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導入IoT相關解決方案,另外,近50%企業將在未來一年內進行相對應投資,而有25%的受訪者表示,預估將在未來二年內進行IoT相關的投資計畫。而已經導入IoT的受訪企業中,也有19%的企業表示會進一步加碼投資。
平心而論,物聯網其實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市場,包括設備供應商、通訊服務提供商、物聯網平台業者、軟體供應商和IT服務提供商,也都紛紛投入在物聯網市場中。IDC也把物聯網區分為七個不同層次(Layers),第一個層次是Module/Sensor,主要是從測量的環境或物體中進行資料收集與傳輸,包含攝影機、水位探測器、空氣品質傳感器或是心率偵測器等等。
第二層是Connectivity。除了4G或5G這類型的行動網路之外,包含低功率網域LPWA(Low-power Wide Area)、ZigBee以及其他的網路技術都歸屬在內。第三層是IoT Gateway,係指已經做好軟、硬體整合,並且具有運算能力的裝置,能將收集得來的資料先進行初步的流量管理、分析或資料管理,然後再傳送給後端的IT系統。 第四層是Cloud。亦即上述IoT Gateway會把資料回傳到雲端,這裡的雲端並不一定非得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合雲也都可以。第五層是Open Data Platform(開放資料平台)。現階段,已經有一些平台業者或第三方供應商把收集到的數據或資料,透過API的方式,分享給合作廠商或是各種對資料有興趣的開發者做資料串接的動作。第六層是產業物聯網平台(IoT Platform),例如PTC ThingWorx平台、GE自行開發的Predix等等,而第七層則是應用服務(Application Service)。
她提到,因為前三層Module/Sensor、Connectivity以及IoT Gateway的解決方案比較硬體導向,市場區隔逕渭分明。但是從第四層到第七層,也就是雲端到應用服務層,邊界愈益模糊,原因是業者希望向外拓展觸角開拓市場,其解決方案涵蓋範圍也就更廣泛,以產業物聯網平台為例,業者的解決方案內一定會有機制可以讓使用者收集到所有資料,並且透過API的方式跟合作夥伴或產品進行介接,同時解決方案本身就已經Cloud Ready,且由平台來進行加值。這種情況尤其是在近兩年特別明顯。
釐清目標再投入 策略決定企業應用
蔡宜秀指出,全球物聯網的預算將從2015年的6,252億成長到2020年的1.29兆的規模。從投資佔比來看,Module/Sensor以及Connectivity的投資相對比較多,原因是IoT買家在投資時的分配,還是以底層基礎建設為主。接下來,才是應用軟體服務相對投資較高。
她提到,企業物聯網應用現今面臨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策略」。藉由物聯網技術,企業到底想達到什麼策略目標,「是要與消費者互動還是優化流程?是要降低營運成本亦或創造新的商業營運模式?往往企業心中還沒有很清楚的答案,也沒有明確的方針。」另一方面,當想要進行物聯網投資時,企業必須要涉獵更多的技術,而不再只限於內部的基礎架構,因此,科技的複雜性也將成為企業另一項必須克服的挑戰。
附圖:▲ 從投資佔比來看,Module/Sensor以及Connectivity的投資相對比較多,原因是IoT買家在投資時的分配,還是以底層基礎建設為主。(資料來源:IDC)
▲ IBM沃森物聯網資深資訊軟體顧問林裕隆指出,物聯網發展有五大隱患,但關鍵重點還是商業模式是否能運行。
資料來源:http://www.netadmin.com.tw/article_content.aspx…
5g iot module 在 IoT Modules - 5G, 4G LTE and LPWA - Sierra Wireless 的相關結果
Accelerate 5G deployments and streamline logistics with one global 5G IoT module that provides worldwide coverage. ... Integrate 4G broadband connectivity with ... ... <看更多>
5g iot module 在 Check Prices for 5G/4G LTE/NB-IoT Module List | Fibocom 的相關結果
Check prices for 5G/4G LTE/NB-IoT Module list of Fibocom now to create you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s with great efficien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 <看更多>
5g iot module 在 Overview: 5G IoT Modules - Quectel 的相關結果
5G modules connect IoT devices to the cutting edge of cellular networks, with ultra-high data rates and ultra-low latency - enabling applications as divers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