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梅推藝文 ► 台北【肺勞動】
台北「立方計劃空間」現正展出伊朗裔荷蘭雙人組藝術家納思琳.塔巴塔拜和巴貝克.艾菲斯比(Nasrin Tabatabai and Babak Afrassiabi)的聲音裝置《肺勞動》(Labour Lung)。延續他們在《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的姿態與檔案,未來的系譜》關於鴉片煙的研究與創作,《肺勞動》是一組通過電腦模擬人體肺部持續吸入鴉片的即時運算呼吸聲響裝置。簡單的說,這組裝置即持續吸鴉片的肺部聲響的擴大且即時的再現,展覽以「不可見」的呼吸聲音體現肺部的積碳與變化的過程,多少令人聯想台灣不斷增設的火力發電機組及其難以目視的排放。換言之,不論是鴉片與貿易還是能源與開發,自西方蒸汽機發明以來,我們的呼吸即與現代化脫不了干係。AI運算肺部的強迫吸鴉勞動,這不斷變動的聲響無疑在提醒著觀眾,現代化的雙重性,進步與毀滅、現實與生幻、狂喜與痛苦。相對於聆聽,作為開展鴉片議題,「立方7F」將於02/27(六)播放 陳界仁那關於清朝犯人的吸鴉凌遲與生幻狂喜的錄像〈凌遲考〉;03/06(六)在「C-Lab」舉辦許宏彬教授的專題講座「阿片的滋味」,以及邀請兩位藝術家線上分享《肺勞動》的概念,延展鴉片與現代性的諸多討論。
✍推薦者
楊浤淵|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肺勞動】
展覽日期|2020/12/26(六)–2021/03/14(日)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立方計劃空間」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立方7F」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展覽網址|https://thecubespace.com/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父親於郭奕臣10歲時,車禍驟逝,對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切影響。從此,缺席成為他創作的核心。郭奕臣始終在藝術作品中探詢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本質。同時,創作也協助他釐清、整理自我,逐步接近內在的真實。 郭奕臣認為創作是減法,去除人生那些後來被附加的種種多餘事物,減到不能再減以後,最原初的狀態會自然流露。...
2016台北雙年展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策展人的新手村 #策展教育
你知道亞洲第一個以策展與藝評雙向專業的國際學程就在台灣嗎? #國北教 在臺灣高等藝術教育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培育場域,2016年國北教設立「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CCSCA)為亞洲首創以策展與藝評雙向專業,以亞太地區當代藝術為主,並使用英語授課的國際碩士學位學程。面對這些來自20多國的學生,學程於其間展現何種文化交流戰略?CCSCA專任教師 #呂佩怡 也針對台北雙年展本地策展人的主導性逐漸缺席提出建言。
Critical and Curatorial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Art at NTUE
2016台北雙年展 在 Viento。碧安朵's 博物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台北雙年展&北美館兒藝中心】
#遇上鮮肉導覽員也算是媽媽的福利
#超會撩哥的艷寶直接坐到人家大腿上
每屆的台北雙年展都是我的小盛事,因為我在北美館導覽的最後一個展,就是2008台北雙年展,沒想到一轉眼十年過去了啊(實在不想承認自己的年紀)。
今年,是我第一次帶艷寶看雙年展,上一屆她才剛出生兩個月,我實在沒有戰力揹著高需求寶寶看展,錯過了2016台北雙年展,讓我感到十分沮喪。
新手媽咪都知道,育兒的第一年,幾乎是把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都拋棄,食衣住行有巨大轉變,更不用說到休閒娛樂這一塊,能滑滑手機就已經是奢侈的放鬆。
隨著艷寶越來越大,能一起做的事情變多,帶著她到博物館就是我最熱愛的事,參觀美術館,跟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或歷史博物館不同,培養的是孩子對於圖像、色彩的認識。
而當代藝術又跳脫傳統藝術的框架,不同的議題延伸出不同的論述,讓孩子更能思考這多元的世界。
或許有些人認為孩子還小,這些議題會不會對他們太難?但是我總認為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的學習力與理解力,其實超越我們對於他們年齡的想像。
---
超推薦北美館的 #兒童教育藝術中心,現在展出【無關像不像】,每週二、三、四下午3:00,以及雙週六下午3:00都有『「抽象畫什麼?」包包客定時導覽』#不限任何年齡的孩子 都能參加。
而且 #完全免費喔
艷寶今天認真的上課,在 #小鮮肉導覽哥哥 帶領下認識莊普、楊世芝以及胡坤榮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經由思考、動手、繪畫的方式,度過愉快的一小時。
雖然才兩歲七個月,雖然是個玩瘋起來連媽媽都抓不住的小瘋癲,但是專心起來一點不輸一旁的哥哥姐姐,越早讓孩子接觸藝術文化,孩子的氣質就能越早養成。
不得不說,導覽員是我的菜!我還開玩笑跟狼爸說,如果他有釋出班表的話,應該會有媽媽專門帶孩子聽他的導覽,哈哈哈!(內有福利照)
---
【2018台北雙年展】
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展覽日期:2018/11/17 – 2019/03/10
展覽場地: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資訊: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18
【無關像不像】
展覽時間:2018/12/15 - 2019/04/14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展覽資訊:https://artemperor.tw/focus/2447
2016台北雙年展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父親於郭奕臣10歲時,車禍驟逝,對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切影響。從此,缺席成為他創作的核心。郭奕臣始終在藝術作品中探詢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本質。同時,創作也協助他釐清、整理自我,逐步接近內在的真實。
郭奕臣認為創作是減法,去除人生那些後來被附加的種種多餘事物,減到不能再減以後,最原初的狀態會自然流露。對他來說,缺席才是生命的真實境況。但郭奕臣並不意圖還原、修復,他在乎的是真實的再現,直視人生失落的各種元素。
大學常蹺課去北美館看展的郭奕臣,某日途經中山足球場,恰巧飛機的巨大影子覆蓋住他的影子,忽然有正被陰影入侵的感觸,他將概念轉化為《入侵》,使飛機影子投影於展覽空間,並搭配聲音效果,創造不存在但又存在的奇詭現場。
而《失訊》則是將無線監視器掛在氣球上讓它升空,直至斷訊為止。此作品分有在西門町拍攝的日間版(長7分30秒)、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的夜間版(長36分)。郭奕臣將兩部影片在拍攝地點的電視牆上重現,企圖改變觀眾的城市視點,也突破商業操作既定性。他以為,《失訊》是處理人與城市環境的疏離關係。其日間版急促而冷異,夜間版則是在不斷往上攀升後,最後只剩城市光點的俯瞰,儼然宇宙星圖,哀艷且壯麗。
郭奕臣整理雜物,發現即可拍相機,因而觸動他進行創作《光年》。一整年,他以365台即可拍相機進行拍攝,累積9755張底片,但只打算在他身後才發表這些照片。此外,他也拍攝他進行攝影的相機,包含相機盒子的細部。透過這組創作,彷如跨越無數光年、來到地球人類眼前的星光,那是爆炸後已死的星球,卻仍舊留下璀璨的光芒。郭奕臣藉此重新摸索攝影是此曾在、死亡象徵的種種意涵,並展開關於缺席者更深沉的探究。
《顯影》則是郭奕臣以智慧型手機上的程式,一個能夠連結全球上線監視器的app,進行螢幕畫面擷取,總數近20000張,拍攝3年,再將之輸出,放置於展場地面,觀眾看展需套著鞋套入場,踩踏照片之上。監視器對郭奕臣來說,就像是攝影機的延伸,某些監視器的構圖甚至有美感,而這是一種攝影師並不在場的角度,但又能創造畫面,他仍舊心心念念思考缺席的意義。而相片置放地面,除質疑照片為何非得懸掛的固定作法,也具有從未親臨拍攝現場的象徵。
近年,郭奕臣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讓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人脈與空間資源產生流動,比如他與葡萄牙藝術家交換彼此的工作室,也就能夠更為輕鬆與深入於當地駐村。此計畫的概念是游牧式的行動,其精神是每一位創作者自身即為一座藝術村。郭奕臣認為STUPIN是向內又向外的交流,藝術家從自身工作室退位、讓渡給別人之際,其實正在前往另一陌生之境,如此也就有著更多不同對話發生的可能。而此無疑仍具備郭奕臣長久以來所關注的、缺席與在場的複雜辯證。
小檔案
郭奕臣,藝術家,1979年生於台灣高雄,2007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主修電子影音藝術,目前居住於台北。參與世界各國聯展、博覽會以及多國駐村經驗豐富,於台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雪梨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與德國ZKM……等重要美術館皆曾展出。
個展計有《STUPIN.ORG》、《伊通公園》、《曼哈頓計劃》、《Home-Less is More》、《Behind the Shadow》、《光年》、《What a wonderful WARld》、《We are the WARld》、《突變Mutation》等。
《入侵》代表台灣參加2005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並為歷年來參展最年輕的藝術家,並獲台北獎首獎(2005)與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入圍(2008)。2016年出版童書《宇宙掉了一顆牙》。2017年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
其作品透過不同的媒材型式,創造出一種詩意兼具情境式的獨特語彙。作品的核心關注於環境與內心歸屬感的消逝與飄盪的精神狀態,並透過不存在的狀態去顯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2016台北雙年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巨神連線」攝影作品集介紹
專訪藝術家:姚瑞中
內容簡介:
「欲」、「神」之間的連線與距離──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
臺灣宮廟文化獨步全球,舉凡奇人異士、文人騷客、販夫走卒皆在此叩首,善男信女、黑白兩道、三教九流無不跪拜。本書以地毯式搜索,拍攝三百餘尊中、大型神偶,全面呈現臺灣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展現超越宗教建築、民俗活動或信仰儀式的「欲力具體化」。
《巨神連線》攝影集,是藝術家姚瑞中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臺灣與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田野走尋,以底片拍攝、銀鹽相紙沖洗,然後再委由老師傅一張張掃圖,而後設計接手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一張張修圖去髒點、討論並編排而成,無關信仰,但神偶雕像底下,是一重又一重的意念、執著與行動所鋪就而成的欲力呈現。
作者簡介:姚瑞中 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曾代表臺灣參加國際展覽:
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0年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年上海雙年展、2013年北京攝影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2014年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2015年亞洲雙年展、2016年雪梨雙年展。
●曾任職務:
1992年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1994年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2006-2009年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等工作。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以及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
●藝術創作: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等等。
自2005年起整理過去十五年在台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包括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的創作主軸。
2007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及《甜蜜蜜》(2010-2012)……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年至2016年帶領二百二十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I、II、III、IV、V-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2016台北雙年展 在 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2016台北雙年展】本屆台北雙年展將於明日正式和大家見面,距離開幕倒數一天,搶先和大家分享展覽預覽實況~~ 貫穿整個展期,這次雙年展將會交織進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