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海迷津05] 美國現實主義大師的「棄台論」
去年3月,國際關係一代宗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撰文,題為《對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被外界總結為「美國棄台論」,簡括而言,就是美國為了自身國家安全和利益,重新思考保護台灣的外交戰略和代價,必要時放棄保護台灣。儘管米爾斯海默日前專門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澄清,自己「並不主張」美國棄台,但其理論基礎卻實在會有如此結論,因此論證才擾攘經年。
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兩岸學者熱議。大陸學者當然十分歡迎米氐言論,更以美國權威學者主張美國應懼怕崛起中的「天朝」,而沾沾自喜。《文匯報》亦對文章作出回應,指「台灣的安全自然不輪到美國保護」,又批評「美國只把台灣當作是亞太區部署的一環」,暗示美國棄台是大勢所趨。台灣學者則普遍對米氏言論感到失望,認為如果美國真的放棄台灣,最終也會損害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只會得不償失。
一篇文章可以引起如此大迴響,原因是米氏乃國際關係的大師級人馬,著名的「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理論的始創人。他的個人經歷鷹派色彩強烈,曾入讀西點軍校,並於美國空軍服役五年,後到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在布魯金斯學會、哈佛大學等研究,1980年代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成為校內明星。米氏的服役經歷,深深影響他對國家安全和國際關係的看法,成為「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跟原始現實主義一樣,進攻性現實主義也強調國家是國際政治舞台上最主要的單位,亦認為國家會希望把自身利益和安全最大化,但不同的是,主張在不可測性強烈的國際舞台,國家會傾向以衝突爭取利益。
2001年,米氏出版經典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正式闡述「進攻性現實主義」的概念。書中指出國際政治格局有三大重點:一、國際政治由國家主導,國家之上其實沒有所謂的「超國家組織」(Supranational Organisation);二、所有國家都有攻擊對方的能力;三、沒任何國家可以準確估計其他國家的行為。因此,國家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保障生存空間;大國的目的不單是要富國強兵,更要成為有能力制定遊戲規則的霸權。不過,米氏同時認為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真正成為全球霸權,充其量只可以在各自地區稱霸,成為一方霸主,即使強如戰後美國,也從來不是全球霸權。結果不同地區的大國會在交接點不斷衝突,舊有大國和新興大國因為對既有秩序的不同理解,也必然不斷衝突,無論主觀上多麼珍惜和平,這就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在《對台灣說再見》,米氏就是按此邏輯,分析今天美國在兩岸的角色。米氏指,中國大陸近年持續崛起,台灣作為中國對外的窗口和重要貿易夥伴,其實也有重要角色,結果卻是大大加強了對美的依賴。今天中國綜合國力足以吞下台灣,自然希望把美國趕出亞洲,以宣示其「亞洲霸主」地位,情況跟19世紀初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把歐洲國家趕出美洲一樣,對此已成為大陸經濟附庸體的台灣,其實也沒有多少反制能力。而通過回收台灣,以證明自己有能力捍衛「領土完整」,將會是中國成為亞洲霸主的重要一步。北京亦希望吸收台灣的經濟和軍事資源,甚至利用台灣作跳板,正式把影響力伸延至西太平洋,以制衡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根據「進攻性現實主義」,自然不希望中國成為亞太地區霸權,進一步挑戰自己的全球利益。根據其說法,歷史上,曾有四個國家挑戰美國霸權,但都被美國撃倒,包括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二戰時的日本和納粹德國,以及冷戰的蘇聯;而中國週邊的俄羅斯、印度、日本、乃至新加坡等,都不樂見中國單方面坐大,而會跟華府合作。米氏明白台灣是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一環,一旦中美開戰,台灣可成為美國的軍事橋頭堡;相反台灣萬一失守,美國的軍事實力、保護盟友的能力都將受日本、南韓等國懷疑,動搖整個亞太聯盟。他也提到台灣有自己的身份認同,這在太陽花學運後更急速發展,而自知單靠自己無力抵抗中國,因而更支持美國介入台海事務。
以上立論並不新鮮,文章精髓在於以下部份:雖然米氏認同台灣對美國在亞太戰略的價值,但他認為美國「沒有盟約義務」軍事保衛台灣,也不應因台灣而招惹北京。他認為中國一直十分執著於能否將台灣重新納入國家版圖,又形容台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爆發點」,加上中國民族主義向來把美國描述成欺壓中國人民的「美帝」,如果美國高調、持續幫助台灣應對中國,將會在中國激起新一波反美浪潮,只會提前引發中美戰爭,波及美國的其他利益。所以美國對台政策將會「精神分裂」:既明白台灣的戰略價值,又明白不能為此和北京攤牌,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就是美國「對台灣說再見」的時候。
米氏認為,一旦美國放棄台灣,台灣只能有三個選擇:一、建立自己的核武,以應付中國大陸的潛在威脅,然而,這可能激發亞洲新一輪軍備競賽,反而逼使北京加快攻佔台灣。二、面對勝算甚低的戰爭,儘量拖延,令戰事變得血腥且持久,最終中國佔領台灣後,台灣人民也會痛恨中共政權,成為下一個新疆、西藏;但米氏也同時反問,「到底台灣人民是否願意跟中共血戰」,以今天台灣人的「勇武」程度,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三、接受「香港模式」,即在「一國兩制」之下回歸中國;雖然這個方案仍難以被大部分台灣人所接納,但已是唯一和平解決的方案。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政策,大概就正如米氏所言,是改變國際秩序、成為亞太霸主的一系列部署,有了這些配套,收回台灣大概也為時不遠了。
米氏對蔡英文說,文章其實暗示美國「不應現在對台灣說再見」,被普遍演繹為呼籲美國放棄台灣是被「曲解」,其實這樣說,不過是「語言偽術」,因為根據他的理論,只要北京顯示了堅定收回台灣的決心和行為,美國確是不應以開戰回應的,換句話說,只要美國顯示保護台灣的意願嚇不倒北京,就只能坐視中國的種種統一舉措,頂多是戰術上拖延一時三刻而已。台灣朝野假如真的重視這篇文章,又相信米氏的立論,在上述選項以外,邏輯上,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在現有戰略層面以外,製造美國不得不軍事保護台灣的新誘因。假如說能想通如何落實這一點,當選台灣下任總統就毫無懸念了。
小詞典:防守性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
除了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現實主義也發展出「防守性現實主義」一支。同為現實主義的流派,兩者都有其同假設,如以國家為主要研究單位、國際政治舞台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會追求利益和國家安全最大化等。然而,兩者在尋求國家安全的手法則有所不同,攻方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對外擴張且打撃對手,防方則主張盲目向外發展只會為國家帶來更大不穩,因此主張只有不可測性甚低的大前提下,國家才可主動出撃。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6月8日
門羅宣言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平行時空322] 兩洋鐵路:中國正式滲入美國後院
「中國夢」外交攻勢一浪接一浪,繼習近平在巴基斯坦為「一帶一路」揭幕後,又輪到總理李克強訪問南美四國。這次除了一如既往簽署一系列商貿合作協議,更令國際關注的是又一戰棋式超大型基建計劃:貫穿整個南美洲、西部至東部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洋鐵路」。鐵路雖說是打通南美,但其實只需牽涉兩個國家:巴西和秘魯,日前兩國在李克強訪問後均已表同意,鐵路計劃由中國、巴西、秘魯三國共同集資。根據藍圖,鐵路建成後總長度達五千公里,其中二千公里為現有路段,肯定是南美史上最浩大工程之一。
問題是:為甚麼是中國出資興建?
單就經濟層面而言,巴西、秘魯需要這條鐵路,自可理解,但其實中國的遠程經貿,也會有所得著。從前我們覺得南美和中國距離太遠,雙邊關係要建立殊不容易,但不知不覺間,今天中國已是南美第二大貿易夥伴,根據這趨勢,取代美國成為最大夥伴的日子也不會太遠。除了重視南美能源,中國大量從巴西入口礦石、大豆,也於秘魯輸入金屬,如能減省運輸資源,交易額能進一步擴大。巴西總統羅塞夫曾指出,鐵路可以減少向亞洲輸出貨物的成本,估計由巴西運送穀物到中國的成本,會每噸減少30美元。
兩洋鐵路不但被視為「南南合作」新一頁,更是中國直撃美國後院的宣言。當美國「重返亞太」,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又不定期舉行聯合軍演,而中國又開始視區域為自己的後院,習近平更發表「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這亞洲安全觀,美國的行為,就被北京看作在自家勢力範圍煽風點火。但只要中國勢力大舉進入南美,打破「美洲是美洲人(其實是美國人)的美洲」這「門羅宣言」,以走進你的後院、抗衡你走進我的後院,卻是對美國「重返亞太」的最有力回應。有了中國能影響的兩洋鐵路,乃至輸出自己的高鐵,南美各國對美國的經貿依賴會進一步減少,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也會降低(這還不算可能出現的、也是由中資興建的「尼加拉瓜運河」)。當巴西的南美龍頭地位會更鞏固,中國只要鎖定和巴西的關係,大舉投資,就有望把區域經濟重心從北美慢慢往南移。
此外,更大的格局還在後頭。曾任中國駐阿根廷、秘魯和墨西哥大使的殷恒民就乾脆將之與「一帶一路」連結,認為兩洋鐵路除了可大大促進亞洲和南美的商貿,也會令「海上絲路」發揮更大功用。巴西駐華大使已表明,會嘗試向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銀行這兩個中國催生的新興經濟組織集資。假如成事,鐵路將是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銀行的第一批大型國際基建工程,可作為日後樣板,令中國變相得到一個在全球任何地方由集資到建築的大型基建「一條龍」制度。
我們又會問:既然兩洋鐵路如此重要,為何美國不一早興建?
一方面,美國長期控制巴拿馬運河,主導了拉美的對外經貿,並無必要花金錢和時間興建兩洋鐵路;即使運河目前由香港公司管理,美國利益也絲毫無損。而且美國和巴西的關係並不太好,前任巴西左翼總統勞拉固然有反美傾向,現任總統羅塞夫曾希望在2013年訪美的破冰行程,也因為爆出「棱鏡行動」的美國監聽醜聞而取消。不談微觀政治,巴西作為21世紀人口將多於美國的新興經濟體,也是其潛在威脅,美國一直擔心巴西經濟坐大,會影響其在美洲的獨大。再者工程必然引起環保問題,按目前規劃,鐵路會破壞一大片亞馬遜原始森林、影響六百個部落,美國面對這類議題的國內外反響,比中國要面對的棘手得多。結果,就只能敢睜眼看著中國深入腹地了。
小詞典:巴拿馬運河
建立蘇伊士運河的法國人雷賽布於1880年開始巴拿馬運河工程,由於不少工人染上傳染病,令工程滯後,法國人在1904年把運河公司賣給美國。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看到運河的經濟和軍事價值,決定落實興建運河,掌控穿梭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要道,為美國後一百年霸業打下基礎。中國投資的兩洋鐵路,和中資企業構想中的尼加拉瓜運河,都被認為是部份衝著巴拿馬運河的壟斷地位而來。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6月9日
門羅宣言 在 南方家園出版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這位禿鷹(vultures)真能正視拉美問題嗎?
請看Eduardo Galeano的作品《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前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