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和電腦斷層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讀者來信》:【核磁共振和電腦斷層有什麼不同?】
真是個好問題!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因為這兩個名字有點像,容易混淆,但其實兩者大有不同。
首先讓我們說文解字一下
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CT)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從原理上來說,電腦斷層(CT)跟X光是一樣的。可以把電腦斷層想像成X光機器環繞一圈之後,把照出來的所有X光拼成3D立體模型,因此有人會說,做一次電腦斷層要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一百張X光,這當然是相對簡化的譬喻,因為照的部位不同,細切的程度(1mm或5mm一個切面,切越細,解析度越高,相對輻射量也越高),另外電腦斷層還分成有無顯影劑(contrast),要不要打顯影劑不是看心情,跟做檢查的「目的」有關,因為有些東西要打顯影劑才看得出來。
核磁共振(MRI)起步的時間比電腦斷層晚,原理比較複雜,儀器比較精密,當然也比較貴,照一張X光一百塊,CT幾千塊,MRI萬元起跳。所以,比較貴的一定比較好囉?
錯!重申一次,沒有最好的檢查,只有最適合的。
電腦斷層(CT)和核磁共振(MRI)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軟組織的解析度,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偵測氫原子共振模式,可以調整不同的變數,或是透過影像的疊加或相減,來決定顯影的是水、脂肪、流動的液體、停滯的液體等。
因此同樣一顆腦袋切過去,可能產生好幾組不同的影像(如圖)。
MRI實在太複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或是自行練功的話,很難完全看懂,也因此多半需要影像科醫師的協助,才能完整判讀。講白話一點MRI就是比較麻煩,相較於只要三分鐘的CT,做MRI的時間比較長,半小時到一個小時不等,做完還要等影像科醫師打報告(不是二十四小時待命),如此緩慢又這麼昂貴的檢查,沒有特殊需求是不會安排的。
排檢查的目的是為了確定診斷,以及決定後續治療計劃,這就足以決定應該排電腦斷層(CT)或是核磁共振(MRI),也就是說不會因為病人一句「醫生,拜託你給我排好一點的檢查」就突然從CT升級到MRI,所以不管醫生幫你排了CT或MRI,都是最適合你的檢查喔!
圖文/Patty Chou x 馬卡龍小姐
***礙於篇幅限制,無法全面涵蓋所有臨床上的狀況,建議有身體上的問題時,還是直接詢問醫療人員。歡迎網友繼續私訊發問,讓我們繼續醫普下去唷!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