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也不知道,並非所有的茅草屋都是合掌屋,慢慢增廣見聞,對我來說,這也是旅行最有意思的一部分! #超想去日本旅行的舉手
🛖日本還有哪些茅葺屋景點?→https://margaret.tw/japan-cottages/
三大茅葺屋有何不同?合掌造、入母屋造、寄棟造這些傳統建築名詞,是什麼意思? #期待解禁飛行的日子 現在乖乖 #workathome #團結抗疫 #出門必戴口罩 Margaret Lai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
葺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的前身是南港瓶蓋工廠,目前修葺陸續進行中,是個像迷你版華山的文創基地,有部分場域已經開放,有職人手創空間、 數位製造區、共享辦公室、多功能展演空間等,咖啡店、餐飲也即將進駐,應該會越來越有意思!
快下班了,周末愉快喔!😄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
#南港瓶蓋工廠
#南港區
昨日新文🆕️😍相見恨晚的美味小吃!中央市場糯米水餃:
https://himiucat.pixnet.net/blog/post/47648691
近期新文㊗️🛳基隆港邊船廠咖啡店·浪漫啟航的萬祝號
https://himiucat.pixnet.net/blog/post/47661441
先更新IG喔️✏ goo.gl/NYzQNp
葺意思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甚麼是理性?」
「這個問題有點抽象……為甚麼突然間這麼問?」
「現在的人整天把理性掛在嘴邊,好像他們真的知道它是甚麼似的,但當你問他們,就會發現並非如此。」
「那你說甚麼是理性。」
「這個詞其實一直被用歪,我們已離它的原始意思愈來愈遠。本來叫做道,叫邏各斯,萬物皆理,本應無處不在,來到柏拉圖手上就搞歪了,它變成形上的東西,再由亞里士多德發揚光大,一直來到笛卡兒,將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從此就沒法回頭。」
「對今日的人來說,理性就是排除感性,高舉理性的人偏偏很多都是意氣用事,理性不過是為他們的感性服務。」
「音樂是感性還是理性?音樂要感動人心,背後不都要靠着聲學和樂理支持嗎?把理性視作感性的對立面,是其中一個大謬。」
「那甚麼是理性?」
「我們可以先了解甚麼是非理性。剛才你說到很多講理性的人其實不盡理性,因為他意氣用事,但甚麼是意氣用事?是見礙眼的東西而情緒反抗,心理啟動自我防衛,不是嗎?這些行為不都符合了人類普遍的理性法則嗎?因此,很多表面看來非理性的行為,只要細心推敲都能發現它的理性之處——凡存在必合理。」
「那麼罵人不理性豈不是用錯詞?」
「對,人們用慣了『非理性』這個字,掩蓋了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你不理性!你都不理性!——但不理性的內容是甚麼,他們的理性卻沒能力去描述、捕捉。」
「難道人無法理解理性嗎?明明我們都一同感受到這個世界充滿很多不合理的存在。」
「你用到『理解』這字,理性的最大盲點就是凡已被理解的都不能再被理解。你能打開一道開了的門嗎?海德格說:存在的解蔽狀態正正破壞了存在的無遮蔽狀態。意思是,當你自以為已經理解了一切,你就再沒辦法理解下去,因為存在的森林在你眼中已被砍光,完全解蔽了,同時亦無蔽可解。要救活存在,就要返回蘇格拉底的哲學根基:我唯一知道的東西是我甚麼都不知道。存在回到復蔽狀態,人方有理解的可能。」
「所以說,理性令人蒙蔽自己。」
「解蔽與蒙蔽是一體兩面,啟蒙者最難啟蒙。」
「難怪我會對這種集體強調理性的思潮反感,但說不出來。我知道了,那就是集體的自我蒙蔽。」
「理性是一股現代巨災,尤其在官僚和科技的加持下,世人前所未有地崇拜理性,但他們有沒有看見自己怎樣被理性大改造呢?人人都被強行導入一套叫『理性』的程式編碼,透過它思想、說話、處理問題,理性之外還剩下多少自我?所有理性之外的自我都被集體的理性排除!最終我們變成甚麼?機械化的人。」
「說話帶那種理性分析腔的人最恐怖。」
「學者就是理性信仰的祭師,說話要披上理性的外衣,才會判為可信。」
「官僚都好強調大家市民要恢復理性,社會才會回到正軌。」
「正是如此!所謂理性思考就是使思想官僚化!拒絕思想來到我們腦中的原始樣子,經過理性的官僚系統審批、覆核、批示、發回、覆核,才可祭出一份思想的官方版本,供人發表和交流。這謀殺了多少思想?思想全都被『正軌』運送到集中營了!」
「理性已經扭曲,是一套管治者用來修葺百姓思想的工具。諷刺地理性的政府最忌憚的,正正是人民非理性反擊——我知道我知道,這非理性也屬情理之內。」
「講理不管用,當然要不講理,這才是最講理。偏偏『理性』,強迫人蠻不講理地繼續講理。」
作者
葺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葺意思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三棟屋村是香港新界一個重置舊客家圍村,本來位於荃灣近現時荃灣站一帶(土名牛牯墩),後來因地鐵工程遷至象山邨以北,大帽山南面山腰近和宜合交匯處一帶。舊有村落因保存良好,被政府闢作三棟屋博物館,更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三棟屋村由陳氏人士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芳。到了第十三代,當中的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附近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並興建一座草屋。其長子陳健常其後看中牛牯墩西部一地,發現風水極佳,便在該處立村,稱為三棟屋村。三棟屋村於1786年建立,本來只有一座三進口的房舍,棟是主樑的意思,三棟屋因此而得名,可解作「三條棟樑的房子」。陳氏後人先後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遂漸成為今貌,佈局左右對稱如棋盤,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在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而兩旁分別築有四間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將整個三棟屋圍攏成圍村。1979年首季,由於香港地鐵荃灣綫的工程,三棟屋村村民放棄原址他遷。1987年,三棟屋村遺址經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修葺後,改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讓公眾人士參觀,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展覽:展示三棟屋村的建築及居室特色,陳列各種農具、家具及客家日用品;並設有「話當年」展覽,讓參觀者觸摸展品,感受農村生活。此外,館內展覽廳亦展出名為「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展覽,介紹本地十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各個領域,各自代表了不同社群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