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錄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直播時間:
4/15(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momo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U2up7eXqV/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momo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人和物】
『台灣一度是「物世界」 (things world) 裡的超級大國,在上個世紀八○年 代,島嶼上櫛比鱗次的工廠,二十四小時趕工,生產著動輒以 「千萬」 和 「億」為單位的女鞋、雨傘、耶誕燈、傻瓜相機、高爾夫球竿頭與電子錶, 幾乎全世界每三個人,就有一人腳上穿的是 MIT 的鞋子。.........
『台灣人對「物世界」的客觀知識的理解量 和儲備量,可能都是全世界最多的.......如果說未來的世界一定是「物聯網」的世界,那麼每一個「物」 裡面,都應該會烙印著台灣人的手印才對。』
上面這一段話,出自詹偉雄給《物裡學》新版書所寫的序裡。在同一篇文章裡,接著偉雄又這麼說:
『然而,隨著時代進展,我們對「物之所是」(things what) 的了解博大精深 之際,台灣人也逐漸明白,我們對「物之何是」(things why) 與「物之何用」 (things how) 的認識,才剛進入一個啟蒙的黎明。.......
『在成為代工王國的歷史,台灣人太早地將物的客觀理性 ( 測量、計算、分 析、管理、試誤 ) 放入生命的首要,使得經濟理性滿溢生活世界。我們大
量生產物,也對物有龐雜的數字化資料庫,但卻沒有從身體長出來的對物 的情意,沒能在生命歷程中咀嚼出物的況味,更遑論透過物來完成自身命 運的翻轉——我們都有這樣類似體驗:台灣人生產著世界最大多樣物,但生活裡卻過著最少物的一種乾涸、枯槁、遲滯的異星世界。』
也因此,詹偉雄在最後說,李明璁的《物裡學》是對這個時代的一種拯救,可以幫大家,尤其是年輕世代,望進物「裡」,也遙望台灣全新的運命。
這是一篇十分精彩的序文,論述在犀利中帶著溫暖,正好可以呼應李明璁在書裡自序所說的話:
『我對物人關係的探問之心,其實源自這樣苦澀的關懷、解放的想像。.......
『由此,自我和物件所共同構築的小小宇宙,是對我們所失去世界的小小補償。對物的收藏與解讀,成了一種建築工事,既是不同時間的堆疊、也是相異空間的混凝。在這裡頭,自我巧妙地被從外在世界的混亂與虛無中隔開,在記憶和想望的碎片中,悄悄而紮實地重建起來。』
而李明璁之所以寫《物裡學》的源起,正在於十三年前他研究室淹水之後,在清理善後過程中和他收集的一個馬口鐵玩具機器人的對話而起。(照片裡的這個機器人即是。)
3月6日,這個星期六,晚上七點,李明璁將和詹偉雄對談,談「個性人與她/他的物件世界」,也談「或許新大陸不在遠方,而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在台中的朋友,請特別不要錯過。
時間|3/6 (六) 19:00-20: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5F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講者|李明璁(本書作者、作家、社會學家)、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報名|https://reurl.cc/AgOqdZ(免費講座,歡迎報名)
物裡學 (2021復刻增修新版+全新攝影)
博客來http://bit.ly/3oMCQ0l
誠品http://bit.ly/2XESBKD
金石堂http://bit.ly/2XJms4W
MOMO https://bit.ly/2KgWnHf
讀冊https://bit.ly/3srKsaH
大塊http://bit.ly/39NpRFa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momo 在 42 級分ptt 的推薦與評價
倍思科學是什麼; 社會: 10; 205 02/25 03:07 推KK0514 : 躺著都50以上101 ... 今年一名高三男考生學測成績出來落在48級分,但仍是申請到交大、政大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