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對當代社會多重的文明與物質桎梏,有些人選擇走進荒野面對大自然,來重新思考人存在的意義,這是電影《阿拉斯加之死》原型的克里斯多夫・麥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為後人所知的形象。透過其妹妹出版的傳記,以及翻拍成的電影《阿拉斯加之死》,這個美國青年前往荒野追尋自我的旅途終點,也成為不少人在相同道路上追尋自我意義的朝聖道路。而克里斯多夫・麥肯迪尼斯被發現死亡的公車「費爾班克斯142路公車」自然也成為這條朝聖之路的重要地點。不過,此公車位於極為偏僻的阿拉斯加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的北方,除了杳無人煙,要想抵達更需要穿越湍急的提克蘭尼卡河(Teklanika River)。在經過數次朝聖者罹難以及多次出動搜救隊尋找失聯旅行者之後,阿拉斯加當地政府決定將該公車以直升機吊掛移往北阿拉斯加大學北方博物館(Museum of the North)儲藏展示。因此,一個希望脫離文明社會前往荒野尋找自我意義的旅人,其精神激發了不少朝聖者希望前往這個142路公車所在地進行朝聖,但是政府卻將這個公車移回文明社會中,一個位於大學內的博物館,來讓後續朝聖者以更安全的方式來進行朝聖。這其中帶有的諷刺無疑是博物館一直都在面對的困難,一方面博物館希望將更多不同的文化與價值推廣讓更多的人接觸與理解,但是另一方面博物館往往就會面對將展示品、蒐藏品去脈絡化的問題。不過,對於這個142路公車的問題,置身於文明社會中的大學博物館如何展示與詮釋一個希望脫離文明的朝聖地標,這絕對是考驗著博物館人員對於此事件以及其文化影響力的認識與處置能力。否則,一不小心,這個展示就會因為物件以及文化意義上的特殊性,使得博物館成為與展示品傳達文化意義正好相反的諷刺場域。
———
「Fairbanks Bus 142 找到了最後去處...」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阿拉斯加之死》,描寫美國青年克里斯多夫・麥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孤孑羈旅,走入阿拉斯加荒野追尋精神自由。但荒野求生不到半年,麥肯迪尼斯最終仍在當地廢棄的「費爾班克斯142路公車」(Fairbanks Bus 142)中死去,死時26歲。電影效應讓142路「魔幻公車」爆紅,也吸引許多或迷惘、或嚮往的探險者,前往朝聖這輛廢棄公車。然而今年6月,當地政府考量142朝聖之旅多年來釀成多起遇難事件,決定以直升機懸吊搬離公車。直到本周四才終於宣布,這輛極富傳奇色彩的公車,未來將在北阿拉斯加大學的博物館,繼續向公眾展示。
費爾班克斯142路公車,是透過2007年由西恩潘自編自導的電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為人所知,並成為許多人自我追尋與精神對話的象徵標的。該電影是根據作家克拉庫爾(Jon Krakauer)於1996年出版的同名紀實文學作品改編,詳述了美國青年麥肯迪尼斯的短暫一生與精神世界。
「荒野裡確實有文明所不能提供的解答。」大學畢業後,麥肯迪尼斯決心遠離俗世紛擾,四海為家、走入荒野。麥肯迪尼斯困惑於文明與物質的束縛,渴望在大自然中追求法國哲學家盧梭式的沉澱思辨,於是便將大學時從生活費攢下的2萬4千美元存款全部樂捐後,輕裝上路,並在美國各地以「亞歷山大.超級浪人(Alexander Supertramp)」之名流浪2年,才前往心之所向的阿拉斯加。
1992年9月,麥肯迪尼斯的屍體在142路公車被人發現,當時他才26歲。麥肯迪尼斯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一說是飢餓致死,一說是因為誤食有毒的植物。也因為如此,部分意見認為麥肯迪尼斯在準備不足、認識不全的情況下,終究不敵大自然而死亡,這樣的「魯莽探險」不值得鼓勵,甚至引發不少正反爭議。然而,對於這段故事,世人更在乎並共鳴或許還是與麥肯迪尼斯一樣,對於存在與自由的迷惘與嚮往。
被稱為「魔幻公車」(Magic Bus)的142路公車,其所在地點為阿拉斯加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的北方。這輛公車在退役廢棄後,就成為地方工人與獵人的臨時避難與過夜場所。此處地點極為偏遠,距離最近的城鎮也在將近50公里之外。除了杳無人煙,要想抵達更需要穿越湍急的提克蘭尼卡河(Teklanika River)。
根據《BBC》,從2009年到2017年期間,當地政府一共因此展開了15次的搜救行動。至今,已知至少有2人在試圖跨越提克蘭尼卡河、前往142路公車朝聖的路上,不幸死去。
考量到搜救動員造成的昂貴社會負擔,在阿拉斯加自然資源與環境局局長費格(Corri Feige)與迪納利自治市(Denali Borough)市長的要求下,這才在今年6月,出動直升機將公車吊離阿拉斯加荒野,以免再傳憾事。
在歷經1個多月的多方協商後,阿拉斯加地方當局30日聲明表示,這輛魔幻公車未來將安置於北阿拉斯加大學北方博物館(Museum of the North)儲藏展示,既可保障朝聖者的安全,又可以讓費爾班克斯142路公車得以繼續公開展示在世人眼前。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745390
班克斯效應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24小時 美國 🇺🇸】
「Fairbanks Bus 142 找到了最後去處...」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阿拉斯加之死》,描寫美國青年克里斯多夫・麥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孤孑羈旅,走入阿拉斯加荒野追尋精神自由。但荒野求生不到半年,麥肯迪尼斯最終仍在當地廢棄的「費爾班克斯142路公車」(Fairbanks Bus 142)中死去,死時26歲。
電影效應讓142路「魔幻公車」爆紅,也吸引許多或迷惘、或嚮往的探險者,前往朝聖這輛廢棄公車。然而今年6月,當地政府考量142朝聖之旅多年來釀成多起遇難事件,決定以直升機懸吊搬離公車。直到本周四才終於宣布,這輛極富傳奇色彩的公車,未來將在北阿拉斯加大學的博物館,繼續向公眾展示。
#FairbanksBus142 #阿拉斯加之死 #荒野求生 #阿拉斯加 #公車 #美國 #博物館 #大自然 #IntoTheWild #MagicBus
班克斯效應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期全球的新聞都離不開新冠病毒,由於這個疫情是在川普任期的最後一年爆發,政府的抗疫政策,以及疫情的發展,都將直接地影響到11月的大選,川普的應對都需要為選情著想。
▍改口不叫「中國病毒」了?
有鑒於中國的大外宣試圖改寫新冠狀病毒的發源地,川普和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開始公開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和「武漢病毒」(Wuhan Virus),不過這樣的言論使得川普被批評是在助長種族歧視,許多分析也指出,這恐怕會使川普失去亞裔選民的選票。不過,在3月22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新聞媒體Axios以及有線電視網HBO的聯合採訪後,事情開始有了轉變。在採訪中,崔天凱很清楚地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源自美軍」的謠言是瘋狂且十分危險的,直接打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說法。而隔天23日,川普就發文表示要保護亞裔美國人,並指出病毒的擴散不是他們的錯,昨天川普也推文表示與習近平有了一個很棒的談話,兩國將會共同對抗疫情,而在今天的記者會,川普更不再稱病毒為中國病毒,表示這是為了要保護亞裔美國人。
不過,川普的改口和與習近平的重修舊好,並不代表美國就不會再追究中國在疫情散播上的責任。24日,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班克斯(Jim Banks)和民主黨麻州眾議員莫爾頓(Seth Moulton),發起一項決議案(https://pse.is/QTKSW)譴責中國在疫情爆發時隱瞞消息、拒絕與國際衛生專家合作,並呼籲中國公開否認該病毒是由美軍帶入中國或起源於他國的謠言。但由於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案件增加,莫爾頓在27日道歉,並取消對該決議案的支持,表示提出法案的初衷是要中國政府負責任,而不是造成社會的隔閡(https://pse.is/QT7UV)。
在24日當天,還有另一個類似的決議案由密蘇里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和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提出。該決議案呼籲國際調查中國的掩蓋行為如何造成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霍利甚至表示應該要對北京的「犯罪行為」(criminal conduct)影響進行評估,要求中國賠償對美國和世界的損失。
提出《台灣保證法》的阿肯薩斯州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和曾替台灣的國際參與發聲的威斯康辛州眾議員蓋勒(Mike Gallagher)則是在25日呼籲美國要停止在藥物製造上對中國的依賴,將藥品和醫療器材的產線搬回美國以確保國家安全(https://pse.is/QFNH8)。
從參眾議員們的種種行動可看出,就算川普因為選情而不再使用「中國病毒」這樣的名詞指出中國在此疫情上的責任,對於北京的責任追究美國華府也不會輕易停止。
▍大選選情更新
雖然近幾週的新聞皆圍繞在新冠病毒上,這次的疫情也直接影響到民主黨初選,延後了許多州的初選日期,但拜登和桑德斯之間的初選之戰仍在進行當中。目前拜登以1359張選舉人票遙遙領先桑德斯的905張票。而拜登將欽點誰擔任他的副總統也備受關注,目前呼聲最高的是拜登的前對手加州參議員賀錦麗(Kamala Harris),另一位可能人選則在超級星期二前夕退選的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另外,有著過人毅力、堅持競選的夏威夷州眾議員加伯德(Tulsi Gabbard)也終於在19日宣布退選。
而在全國的選舉上,美國皮尤民調在3月19-24日的調查指出,川普支持度上升至45%,是近三年來的最高點,綜合各家民調數據,大約也有48-52%的受訪者表示對川普的表現持正面觀感。分析就指出,川普支持度上升是受到「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影響,也就是指在國家面臨戰爭或危機時,國家領導人或執政團隊會在一定期間獲得高支持度,同時國內輿論會減少對政府施政的批判之現象(https://pse.is/QQRQ5) 。然而,在川普宣布要儘快復工之後,最新針對川普抗疫表現的民調又下降了。
由於疫情的發展難以預測,聚旗效應能維持多久不得而知,再加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川普接下來還有很長的一場仗要打,24日蒙莫斯大學(Monmouth University)的民調就顯示,拜登的支持度超過川普三個百分點,為48%比45%,可見川普的連任之路仍相當有挑戰。不過往另一個方面想,因為目前主要新聞都被疫情給佔據,民主黨初選的版面已變得非常有限,反倒是川普則幾乎天天都出現在白宮的疫情小組直播記者會中,等於擁有了一個絕佳的個人宣傳舞台,他的連任選情,真的端看他接下來如何處理這場全人類的危機了。
➤ 註:霍利就是那位在去年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時提出《支持台灣政府採取嚇阻或被迫擊敗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侵略的措施的決議案》的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