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瑪索的玫瑰人生:不要害怕叛逆,這是智慧的來源】
最近 #蘇菲瑪索 度過 54 歲生日,她是法國人心中的超級女神之一。
她說過一句話:「沒有什麼比『活在此刻』更令我感到有意思。」
從頭到尾,蘇菲瑪索算是表裡如一,正因這種野性,使她的人生故事總給人一種武俠小說之感,充滿著快意江湖的灑脫。
/
蘇菲瑪索出生在巴黎郊區,父母都是藍領階級,她從小被放養,打扮成男孩子模樣在鄉間玩耍,非得搞到牛仔褲和襯衫都沾滿塵土,這才心甘情願返家。
她兒時願望簡單,想當卡車司機,一想到能開車去很多地方,這使她感到自由。
她從不認為自己是美女,當被記者稱讚漂亮,她會訝異蹙眉,簡短地說聲謝謝;她笑說小時候某次穿裙子,家人不可置信地哈哈大笑。
當時社會對「美人」的定義是皆屬奧黛麗赫本之流,大抵是柔弱嬌美,這對於小小年紀就四處打工的蘇菲瑪索來說,每天忙著賺錢就飽了,那些淑女間梳妝打扮的小心思,她完全沒興趣。
就連當初見到電影《 La Boum 》徵選女主角,蘇菲瑪索純粹只想賺外快。
她對選角沒概念,穿著牛仔外套跟牛仔褲就去排隊,見到一整排亮麗女孩,父親都忍不住道:「別的女生都有打扮,妳上不了啦,我們回家吧。」
結果蘇菲瑪索選上了,那年她 14 歲。
導演 Claude Pinoteau 告訴製片人,你要簽下這個女孩,她萬中選一。
/
電影《La Boum》中,蘇菲瑪索純真臉龐寫滿對愛情的迷惘與憧憬,靈動眼神流洩出屬於少女的深情款款,使她一砲而紅成為觀眾心中的「法蘭西玫瑰」。
2 年後,蘇菲瑪索憑《La Boum 2》榮膺第 8 屆凱薩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原以為玉女形象就此鞏固,但蘇菲瑪索不愧是法蘭西玫瑰,美麗而帶刺,面對娛樂圈名為「清純」的黃袍加身,她選擇親手撕毀。
/
1984 年,波蘭導演 Andrzej Żuławski 邀請蘇菲瑪索演繹他的新電影《 Mad Love 》時,電影太多情慾鏡頭,經紀公司不同意她拍攝,表示如果她堅持要演,必須賠償違約金 100 萬法郎。
換作其他女星,眼見星途正旺,只是拒接一部電影,何必跟經紀公司槓上。
經紀公司威脅與勸說雙管齊下,年僅 18 歲的蘇菲瑪索怎能不怕?
她說:「這群人無所不用其極,我是經紀公司的小寵物,我無法忍受這件事,但我又害怕違約進監獄。」
怕歸怕,身為一個敢愛敢恨的天蠍座,蘇菲瑪索還是鐵了心接下這個鏡頭只有 3 分鐘的劇本。
她不惜賣房子籌到 100 萬,狂氣地說:「我想要讓所有人清楚,沒有人有辦法操控我,沒有人。」
蘇菲瑪索表示:「每個靈魂都是自由的,我的夢想是隨時放下一切,退回自己的世界,不受任何人限制。」
每個人對「自由」的定義不同。
蘇菲瑪索的定義,就是忠於內心選擇,我就是想演《Mad Love》不行嗎?誰都別想阻攔我。
雖然在《Mad Love》鏡頭少,為此得罪經紀公司,但蘇菲瑪索仍有收穫,她遇到改變她一生的愛人,就是該片導演 Andrzej Żuławski 。
/
蘇菲瑪索與 Andrzej 的老少戀一公開,沒有任何人看好,可她再度展現想幹嘛就幹嘛的態度,數度在訪談中提到 Andrzej 帶給她很大影響:
「他告訴我表演不是為了成名,而是要用玫瑰色的眼睛看世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樂觀。」
玫瑰色的眼睛,這是一種對周遭萬物投以溫柔的凝視。
相差 24 歲,相守 17 年, Andrzej 必然清楚蘇菲瑪索的橫衝直撞的蠻性,希望女友能平靜看待順境與逆境,萬事萬物都是人生導師,若能懂得享受一切,就不容易掉入情緒黑洞。
1995 年,他們生下了兒子文森特,蘇菲瑪索宣布和 Andrzej 和平分手。
她平靜地說:「年輕時我不夠自信,他會指導我很多事,但現在我可以做主了,我不想被別人推動。」
儘管愛情價更高,但若為「自由」故,蘇菲瑪索依然斷然捨棄愛情,頭也不回。
/
蘇菲瑪索談過 4 段感情,未婚生下 1 子 1 女。
外界問她為何不結婚,她笑說:「我認為結婚就是對『生活』和『愛情』充滿信心,不應該對儀式耿耿於懷。」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老華老去,而是在『婚姻』與『平淡』裡迷失自己」。
看懂這兩句話嗎?
當一個女人本身足夠熱愛生活、相信愛情,結不結婚根本就不是重點,因為妳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結婚」的意義。
當一個女人日日革新自己,積極學習新事物,心靈保持年輕,根本就不需要靠醫美整成塑膠,妳的舉手投足都會散發獨特氣場。
什麼臉上皺紋、發福身材,外人看來簡直是浮雲。
/
蘇菲瑪索事業成就斐然,她演出《Anna Karenina》《Braveheart》《芳芳》等作品,角色豐富多變,是她力求突破的野心;她當過導演、編劇、作家,設計芭蕾舞鞋。
她很有原則,可以當眾嗆主持人吳宗憲,只因對方狂問隱私;遇到沒興趣的男人,她可以慵懶說出「我看都不會看他一眼」。
真正的美人都是不經意而為。
如何不經意?方法很簡單:一旦妳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就勇敢奉行它、終生實踐它,不要害怕別人打壓。
保持樂觀,用玫瑰色的眼睛優雅穿行、迎接時光流逝。
原文刊載:#adaymag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1/19/sophie-marceau-happy-birthday-54-and-her-life-story.htm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波蘭anna 被 打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短髮時尚】
自從2006年《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電影上映後,時尚雜誌《Vouge》美國版主編 Anna Wintour時尚女魔頭的形象便跨越時尚圈,普及全世界。Anna Wintour不管參加任何場合,多半是以優雅幹練不負時尚界教母聲望的衣著現身,她的招牌裝扮還有長年不變的齊瀏海鮑伯短髮,加上據她自己表示可掩飾細微表情的墨鏡。
不過短髮就短髮,為何還有鮑伯之稱?
=====================
Bob一詞有減短、短髮之意,在17世紀時便是指輕便型假髮,雖說假髮早於古埃及和羅馬時期便已成為貴族裝扮必備。
17世紀的法國,正是馬屁精們追隨太陽王路易十四費心於假髮的年代。路易十四不但自己愛美,也把愛美的決心轉化成對時尚產業的支持,包含制定對服裝、假髮和鞋履的相關規定與獎勵措施→眾所皆知,路易十四更是高跟鞋擁護者。
然而此時假髮只風靡於男性,並不包含女性。上行下效PMP(拍馬屁)的結果,使得男人們沒有幾頂體面假髮根本難以出門見人。何況國王本倫約莫30歲便已面臨禿髮危機,由40名工匠所製作的約1000頂各式各樣假髮,大大有助於挽救歐陸強權太陽王的顏面與威望。
接下來路易十五年代盛行洛可可時尚時,誇張假掰到極致的女性假髮才開始上陣。即使波旁王朝垮台後,拿破崙執政時期流行簡約復古新古典時尚,也只是把長髮挽起仿效古希臘羅馬風格。此後女子們的髮型依舊只有萬年長髮單一選項。
=====================
一直到1909年,波蘭裔髮型設計師〝安托萬先生〞(Monsieur Antoine,Antoni Cierplikowski,1884 – 1976)將短髮引進巴黎時尚圈,此番大膽之舉打破傳統,驚世駭俗嚇暈大家之餘,卻也形成一股風尚。
這位波蘭小子的美髮沙龍Antoine de Paris 受到巴黎女人和歐洲名媛擁戴,常有眾多名人出沒,例如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1883-1971)、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1905-1990)、羅馬尼亞王后,和美得要命的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1934年-)等人。你瞧,香奈兒女士後來總以招牌短髮示人。
但讓人意外的是,20世紀初期製帽師引領潮流的作用,其實比髮型師來得大。不過也就是〝安托萬先生〞開創短髮風潮,好跟新興的鐘形帽(Cloche Hat)搭襯得俏麗嬌美,從此讓短髮和鐘形帽成為20年代經典象徵。想像一下,鐘形帽搭上長髮的畫面效果如何?
=====================
若追溯女人與短髮的淵源,15世紀時帶領法軍抵抗英軍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Jeanne d'Arc,1412-1431)也是代表。
根據史料記載,貞德髮至耳上,就像她同時代的男人一樣,形狀像個倒過來放的湯碗,或者類似我們慣稱的古代〝西瓜皮〞(經過髮型師精心打造的現代西瓜皮不在此列),這當然一點都不時尚→拚得你死我活刀劍滿天飛時,誰還管他什麼鬼時尚?再者西瓜皮短髮在雙方交戰浴血廝殺的時候,反而可讓貞德便於作戰並偽裝身分。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貞德這份英勇愛國的情操與實用考量更是徹底實踐。戰時人力短缺,婦女需從事軍務勞動,投入救援傷兵等工作,再加上物資緊縮,基於衛生因素考量,短髮風潮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另外,女性終於可以開始出外工作、享有投票權,從事休閒運動,再也不需年長婦女陪伴便可自由外出,捨棄被視為女性柔順特質的長髮,便也宣告自我解放及獨立。何況有許多以前一路管到太平洋的男人們已經倒臥在一戰沙場上,或者死於傷亡更甚一戰的西班牙流感。
=====================
至於短髮在美國風行,則來自當時一位被視為時尚指標的舞者艾琳・卡索(Irene Castle,1893-1969),但她卻是因為無法忍受住院期間被醫護人員摧殘秀髮而剪下長髮。類似這種盲目跟風的名人效應,直到現代依然來得莫名其妙,不過短短一周,就有許多人跟進卡索拋棄了長髮。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sby,1925)作者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在1920年曾出版一篇短篇小說《柏妮絲剪髮記》(Bernice Bobs Her Hair),描述女主角柏妮絲剪去長髮,從甜姐兒變身成復仇蕩婦的故事。
此作一出,馬上成為全紐約時髦年輕女子的熱門話題,也更加強當時女性追尋自我和獨立的渴望。只不過一開始紐約市美髮沙龍數量不足,導致排隊等著剪頭髮的人太多,會剪短髮的髮型師太少,根本供不應求。要到1923年後陸續有歐洲髮型師來到美國後,才滿足了大家想變髮的需求。《大亨小傳》電影裡頭,無論1974年舊版或2013年新版,仕女們的精緻短髮造型,也都讓人目不暇給並勾起許多美好想像。
再者,消費者文化、科技進步、電影的推波助瀾以及名人加持都是促成20年代短髮盛行的原因。例如永遠的時尚典範香奈兒女士便是於1916年便開始她往後的短髮造型,之所以加入短髮行列,原來是效仿她因失戀而剪去長髮的舞蹈老師凱莉亞希絲(Caryathis,1888-1971)。
直到如今,短裙、短髮、熱愛爵士樂的20年代Flapper girl形象仍鮮明深刻,來不及躬逢其盛的我們,也可透過電影不斷複習短髮造型曾經的嫵媚嫣然,以及兩次大戰間歌舞狂囂的熱鬧氣氛。
=====================
身為現代女性,非常幸運擁有極大自由意志,髮型選擇已不須再受限於社會觀感或性別限制。不管名人、藝人或老百姓們想要來個造型大改造時,短髮也能達到極佳效果,並且擁有煥然一新,神清氣爽新面貌。何況挑對髮型剪得好的話,看來既時髦又減齡。唯一缺點就是,萬一想換髮型,等著留長的過渡期真讓人望穿秋水。
乍暖還寒的春季日漸流逝,夏季腳步將近,可清麗可俐落的短髮或許更能讓你時髦輕快度過炎炎夏日,心動了嗎?
#短髮時尚
#我也想把頭髮剪短了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波蘭anna 被 打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曾經參演《舒特拉的名單》的波蘭女演員 Anna Mucha 早前來過香港,並親身見證過反送中示威。事後她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被香港的年輕示威者深深打動。
Mucha 特別提及佔領機場一役,儘管有旅客埋怨航班受阻帶來不便,不過當時同樣滯留機場的 Mucha 就表示諒解,甚至幫忙向媒體解釋,香港人正在為自己的生命奮戰。
報道原文為波蘭文。有舊同事希望多點香港人看到 Mucha 的支持,很有心將整篇報道譯成英文,期望有本地傳媒報道。我也略盡綿力在此引介一下,希望有同行用得著罷。...
S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