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策 包裝偏誤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earch
... 包裝的作法,結果就是現在遍布全球的宜家家居公司(IKEA)。 另外一些全新的公司如 ... 決策,方法則是把擺在我們眼前的選項排出先後順序(有意識或無意識)。新聞媒體 ... ... <看更多>
22【財經起床號】馮勃翰教授談「 決策 者如何避免 偏誤 陷阱」. 九八新聞台•6.2K views · 3:42:50 · Go to channel · Dr. Paul Conti: How to Understand ... ... <看更多>
#1. 決策包裝偏誤(2/2) 方案A
決策 者在進行決策制定時,未必都處於理性觀點,反而經常使用經驗估算法則而產生決策偏誤。 又稱為,非理性決策。 分類. 個人; 群體. 決策的偏誤(2/2).
人類在做決策時,會被更難以察覺因素影響,導致標準不一致,出現不想要的變異(unwanted variability),稱為「雜訊」(noise)。
#3. 管理者的決策模式
非理性決策. 而產生決策偏誤. 決策參考環境. 決策的時間壓力. 決策 包裝(參考環境)偏誤. 過度信心偏誤. 承諾升高偏誤. 先驗經驗偏誤. 6.2.1 個人決策偏誤. 6.2.1.1 先驗 ...
#4. 未必都處於理性觀點,反而經常使用經驗估算法則而產生決策偏 ...
7 決策包裝偏誤(1/2) 卡尼曼:人類決策行為並不是在任何時間點都是追求效用極大,而是會依決策時間參考點的不同狀況(如財富水準)而作出理性之外的決策 人們往往是風險趨避 ...
麥肯錫資深管理顧問奧利維.席波尼擅長用說故事的方式講解商業策略。在本書中,他藉由許多知名商業案例歸納9種常見的決策陷阱,並提煉出務實可行的40種技巧,包括促進對話 ...
1. 讓高階主管學會識別「9個決策陷阱」陷阱。 2. 讓高階主管意識到造成決策陷阱的心理偏誤及其危害。 3. 提出40種實用工具,幫助你 ...
這些偏誤多半會影響信念的形成、商業與經濟決策、以及其他一般的人類行為它們是可複製與再現的,面臨特定情境時,一般可預期人們會有相應的偏誤傾向。 名稱, 原文, 描述 ...
「前視偏誤」(Look-ahead bias)指的是在歷史分析或決策過程中,不知情地使用未來或無法獲得的資料或信息的錯誤。它出現在當資訊或數據在特定時間點 ...
#9. 第二章投資人行為偏誤
傳統經濟學在風險決策上,假設人類對風險偏好. 一致,並且按照理性預期假設進行決策。但是在財務學上有許多實證發現,資本. 市場存在超額報酬,投資人對於訊息宣告的反應有 ...
#10. 李永然律師閱讀「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 ...
政府可以巧妙地包裝選項,輕推大家往最佳行為靠攏,而不造成任何一絲強迫。 ※行為行銷:乃分析消費者的「偏見」,好更有效地影響消費者行為。 5.除了 ...
#11. 不當決策: 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 包裝成節奏明快、容易理解的敘事。關於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書滿滿都是可供付諸實踐的建議,想要精進自身決策過程的人都應該把本書列為必讀之作。」 ──安妮・杜克 ...
#12. [悅讀趣]- 精準決策- 重新打造做出精準正確決策的大腦
這時也必須透過一些客觀的資訊去將他們的偏誤轉化成較正確的資訊。 最後一個策略算是包裝提案結果。盡量朝向能產出正面結果的系統。 像是要鼓勵全民參與的 ...
#13. 不當決策| 奧利維.席波尼| 書籍 - 天下文化
不當決策. 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14. 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 埃姆雷.索耶爾
《經驗陷阱》電子書- 後疫情時代最石破天驚的新觀念!事實上所有的成功心法,從心流、恆毅力、原子習慣、快思慢想到顛峰心態,全都是為了驗證經驗而 ...
#15. 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奧利維.席波尼
《不當決策》電子書- 9種造成錯誤決斷的思考陷阱40道高勝算的決策技巧讓你戰勝人性弱點,鍛造贏家策略思維☆第一本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管理決策的重量 ...
#16. 管理會計知識、財務誘因與沈沒成本
既然沈沒成本效果屬於一種決策偏誤,決策者應設法避免沈沒成. 本的影響。Kennedy ... 另外,依變數有三項:包裝決策、決策時間、以及參與者自行回. 答的認知努力。包裝 ...
#17. 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
書名: 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 語言: 中文繁體| ISBN: 9789860767919 | 出版社: 馬可孛羅| 作者: 埃姆雷.索耶爾、羅賓.
#18. 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軟精裝)
「席波尼有一種罕見而神奇的能力,能把複雜的觀念包裝成節奏明快、容易理解的敘事。關於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書滿滿都是可供付諸實踐的建議,想要精進自身決策過程的人都 ...
#19.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习惯2 - 认知偏误
有“偏差”,即是分析和判断偏离了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偏差对理性目标和决策毫无帮助。 ... 商品定价包装中,商家常用类似策略。苏宁在线商城卖电饭煲 ...
#20. 應用模糊語意偏好關係法評估茶飲料包裝設計
... 決策的語意認知偏誤,本研究應用模糊語意偏好關係法進行準則的成對比較及產品績效表現之評估,進而找出專家與消費者對於產品包裝設計完形性之間的認知差異。在研究結果 ...
#21. Clover Valley Dairy Company Case Study
為什麼?/針對現有的1-lb 和6-oz 包裝,有什麼看法? /(給消費者看新的multi-pack 包裝)如果有這種包裝,會不會購買? ... 因此,在抽樣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或減低各類偏誤 ...
#22. 好書導讀:掌握數據邏輯,洞悉科學包裝術- 課程
了解圖表誤導決策的2手法 description 4 分鐘. 未閱讀. 未測驗. 課程介紹. 《數據的假象》以生動幽默的方式,拆解取樣偏誤與滿假象的世界,你是否也曾經陷入數據圈套?數據 ...
#23. Top 1000件偏誤- 2023年8月更新
【當當網】請停止精神內耗避免人生脫序的25種心理偏誤(德)莎拉·迪芬巴赫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正版書籍. 15人說“包装完好”. ¥. 13.5. ¥22.41. 已售100+件. 收藏.
#24. 廣告行銷,包裝設計,飛盟廣告設計
消費者涉入-購買的決策過程 · 消費者網路購物的動機與偏好. 影響消費的廣告心理學 ... 選擇性偏誤-新產品的設計走向 · 空鳥籠效應--為什麼總要發優惠券 · 稟賦效應-試用品的 ...
#25. 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2021 - Carousell
... 包裝成節奏明快、容易理解的敘事。關於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書滿滿都是可供付諸實踐的建議,想要精進自身決策過程的人都應該把本書列為必讀之作。」 ──安妮・杜克 ...
#26. 三招擺脫偏誤陷阱,讓決策更明智
我們經常會陷入「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也就是狀況不明的情況下,我們會以符合自己信念的方式來解讀資訊,並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假設。
#27.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101 年從業人員(基層專員)遴選甄試試題
... 包裝袋?(取最接近值). ① 20 天. ② 23 天. ③ 26 天. ④ 30 天. 【4】3.組織效能評估 ... 決策常見的偏誤現象,稱為:. ①自我實現. ②有限理性. ③滿意決策. ④承諾升高.
#28. 心理師想跟你說- #認知偏誤#排名詭計 ...
... 包裝的作法,結果就是現在遍布全球的宜家家居公司(IKEA)。 另外一些全新的公司如 ... 決策,方法則是把擺在我們眼前的選項排出先後順序(有意識或無意識)。新聞媒體 ...
#29. 8種常見的認知誤區
但是,一旦我們需要做出重大理性決策時,就不要輕易被某些框架所蒙蔽了,因為它可能會蒙蔽我們的認知,甚至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二、確認偏誤.
#30. 108年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推出你的影響力」 ...
因此,文字包裝也會是一大推力。 人們無法每件事都深思熟慮,時常掉進思考陷阱,但了解行為經濟學之後,能提醒你意識這些偏誤,提前預防、改善。至於如何創造出適當的決策 ...
#31. 趨勢| 社企流|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主題平台
社會創業家企業實踐趨勢 · 影響力評估流於「話術」?專家:誤用影響力評估,可能導致決策偏誤 ... 喝完飲料的瓶子順便吃掉!GoneShells 讓包裝跟大自然合而為一! 2023.08.23 ...
#32. 網路群體決策支援系統對創造力訓練效果之影響
偏誤 。 2.2 研究變數定義與研究工具. 2.2.1 自變數的定義與操作化. 實驗所操弄的自變數分別為「創造力訓練」及「群體決策支援系統」。 (1) 創造力訓練. 本研究以 ...
#33. 你也自我感覺良好嗎?「IKEA效應」帶來的認知偏誤 - 獨立評論
IKEA是──家來自瑞典的家具製造廠商與跨國零售業者,所生產的家具大多需要顧客買回家後自行組裝完成,以節省大型家具的包裝與運輸成本。
#34. 每月好書推薦202212
完整揭露:醫病雙方在做醫療決策時,可能產生的偏誤與不當行為, 同時也向讀者提出「不受行為偏誤所困」的明智解方。 (資料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 ...
#35. 透視主管的4種決策風格
Home 蘋果核心 管理核心 透視主管的4種決策風格. 消除認知偏誤提高決策品質 · 心中有顧客是行銷最高準則 · 透視主管的4種決策風格. acore Posted by acore on 11 月17, ...
#36.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博士班106學年度第1學期先修課程考試
而評估時容易產生哪些偏誤(Bias)?分別說明之。(10%). 6. 請列舉近年來三種重要的 ... 包裝耗材同業發現,沛星包裝耗材在業. 「界是龍頭地位,不僅通過達速公司的驗收,出貨後 ...
#37. '22.11.04【財經起床號】馮勃翰教授導讀《數據的假象》面對 ...
22【財經起床號】馮勃翰教授談「 決策 者如何避免 偏誤 陷阱」. 九八新聞台•6.2K views · 3:42:50 · Go to channel · Dr. Paul Conti: How to Understand ...
#38. 月暈效應U CAR討論區
效應外文名:Halo Effect 學科:心理學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企業管理、組織決策本質: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 包裝效應評價別人時,會以某個好的或壞的初步印象 ...
#39. 換位思考,聰明決策─讀《不理性的力量》
正如. 同我們無法根據包裝 ... 第十一章〈從我們的「不理性」所學到的事〉,可說是本書的結論;作者不僅. 回顧了稟賦效應、損失趨避、沉沒成本偏誤、現狀偏誤、適應性偏誤等 ...
#40. 牛隻難尋美國牛肉加工包裝商獲利遭到嚴重考驗
喬王 · #心理帳戶偏誤 · 美股艾大叔. 官方認證 · 美股艾大叔 · 2023/09/19 · 對凱文 ... 決策:鷹派利率點陣圖、明年降息空間縮小、軟著陸可能性. 09/20 ...
#41. 別被「好故事」騙了!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破除思考謬誤
2021年3月1日—編按:說故事陷阱會讓我們的管理決策思維脫序,連最普通的決策也不例外。...圖/《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奧利維‧席波 .
#42. 【從中國經典認識大腦系列】「朝三暮四」背後的行為經濟學
在成語「朝三暮四」的故事起源中,猴子看似離譜的行為,在人類的決策中也時常發生。而這些不理性的行為通常與大腦的認知偏誤有關。
#43. 101 年- 101年中華電信業務類專業職(四)第一類專員#8609- ...
1.假設每年通路需求包裝袋為96,000個,需求量每天都差不多,訂購成本為300元,儲存成本為1.6元,如果不允許缺貨,包裝袋的最佳訂購量為何? ... 決策常見的偏誤現象,稱為: ( ...
#44. 精準決策- 重新打造做出精準正確決策的大腦-改善決策的7大策略
定義問題; 確立各項決策評估標準 · 過度自信-過度精確、過度估計、過度定位; 可得性捷思法偏誤 · 使用決策分析工具, 利用期望值邏輯作為決策指導; 獲取含有 ...
#45. 秀傳醫療體系-台南品管中心
病人安全(patient safety) 在醫療過程中所採取的必要措施,來避免或預防病人不良的結果或傷害,包括預防錯誤(error)、偏誤(bias)與意外(accident)。
#46. 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
本書收錄101種微小卻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慣性思考產生的認知偏誤。 從心理學 ... 包裝很重要 037 空想性錯視Pareidolia 月亮中住著兔子,沒錯啊 038 從眾效應 ...
#47. 反智系列:如何謙卑及理性的面對| 隨筆札記
... 偏誤而不自知。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系統一給出偏誤結論深深影響,導致推論出解釋不合邏輯、判斷不客觀或認知失真的非理性決策。 那麼 ...
#48. CPI品質偏誤調整之探討
數量調整法係指當商品之品質雖未改變,惟其包裝或容量改變導致價格改變時,須對商品 ... 決策及研究之用。 圖3 香港銀行業承做各業貸款比重. R&VD負責編製房地產相關統計 ...
#49. 消費者行為分析&行銷心理學(購買決策)
2. 透過確認偏誤增加新態度, 「剛才聽房產專家説租不如買!」 「最近看到一篇研究 ... 主要支出是孩子的學雜費、房租/房貸、大包裝食物、大包裝清潔用品。 5. 滿巢期III ...
#50. 如何以7 個步驟建立您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附範例)
... 決策。為此,您需要抽身回頭審視,並且挑戰自己所作出的假設。 我們都有各種偏見,但這並非全然壞事。無意識的偏見(又稱為認知偏誤) 往往是簡化問題 ...
#51. 捷思偏誤
行為經濟學者提醒我們這些事情,讓我們更多了解自己的思考與決策系統,雖然未必從此以後就能阻止自己錯判,但至少事後結果發現自己錯判時,能夠檢討,甚至在未來置入防 ...
#52. 來點理財吧〔文末抽獎〕 今日來介紹知名podcast《股癌》製作 ...
... 偏誤產生。 ◎備糧〔建構判讀的作業系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多方學習 ... 決策時也更有依歸。 身邊有投資的朋友也蠻推薦骨癌頻道的,還是新手的話也不妨透過 ...
#53.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保健營養食品優良製造作業指引
決策 行為,故應有適當且獨立的品管部門。 ... 7.13 樣品容器應標示內容物、批號、取樣日期及樣品所取自之容器。 7.14 產品的留樣應保存至有效日期,且應存於最終包裝,並存於 ...
#54. 行為經濟學- 最新文章
... 包裝,終至眼花撩亂的地步。 金融的世界史 泡沫經濟、戰爭與股市 More... 板谷敏彥 ... 在談完以上偏誤後,《不當決策》列出五大清單類型,但也提醒讀者,並非所有決策 ...
#55. 策略管理》策略領導──制定與執行策略,創造競爭優勢
認知偏誤與策略決策. 決策者的理性受限於本身的認知能力。人們常使用經驗 ... 行銷管理》產品組合、包裝與新產品開發, 作業管理》產品與服務之策略性產能 ...
#56. 8 大消費者行為慣性:揭開人類不理性的癖好模式!(一)
「不理性」的行為模式的人類天性,這些「怪癖」或「思考偏誤」,是直接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隱形推手,也是行銷達人都應該懂得秘密武器喔。 ... 包裝方式)不同 ...
#57. 地方產業相關輔導計畫執行成效評估
... 偏於產品、包裝的諮詢,通常以幾次諮詢作為輔導,相較之下,效果. 無法顯著;至於田媽媽的輔導則著重在農村婦女的創業,同時以食品、伴手. 禮、食材研發為主,將其包裝為 ...
#58. 作者-唐.摩爾-FindBook 找書網
FindBook 找書網:唐.摩爾, 書名:精準決策:哈佛商學院教你繞開大腦的偏誤,不出錯的做出好判斷,作者:麥斯.貝澤曼(Max H. Bazerman)、唐.摩爾(Don A. Moore), ...
#59. 世界沒有改變,是你看事情的角度變了!
這種「換句話說」的方式,就可能讓人做出不同的決策,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在心理學上,可以用『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來解釋。『框架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它的意義是, ...
#60. Cognitive Biases(認知偏誤)筆記整理 - 八克里
... 包裝後才發問。 避免或改善的方法: 1. 匿名法與發問法可以改善 ... 1. 決策過程避免忽略負面的訊息,應該更多加廣泛的收集訊息避免決策上面的偏誤。
#61. 认知偏差知识手册
决策 、信念与行为偏差这些偏差多半会影响信念的形成、商业与经济决策 ... 正如人们所说:全部在包装中! 示例. 设计对于产品的成功比你想象的更为 ...
#62. 當年度經費: 670 千元
... 包裝。為了 ... 系統編號:PB10007-1620年度:100當年度經費: 619 千元 關鍵字:去偏誤;框架效應;確認偏誤;轉診;跨組織. 人類的決策因存在認知偏誤而無法完全理性,決策 ...
#63. 企业软文营销用理性常态帮助顾客非理性决策
确认偏误就是指先有猜想或意识,随后大家便会追寻直接证据适用自己的喜好 ... 光环效应的这类原始印像有关商品或服务而言,实际上便是包裝和情景的印像。
#64. 第四章存貨管理與倉儲系統
5.彌補預測的偏誤:商品需求之變動相當. 大時,必須提高存貨水準以規避供給不. 足之 ... 制定存貨管理決策的原則:. 1.瞭解存貨特性並予以適當的分類:企業. 應依據存貨之 ...
#65. 視覺與觸覺感官對食品與用品購買意願之影響The Effect of ...
由此可見,單一與雙重產品感官線索的差異上,雙重感官組合時可能. 會產生加強評價的效果,卻也可能因雙重感官組合而造成了偏誤。 ... 明食品塑膠袋便利包裝之麵包與紙盒包裝 ...
#66.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保健營養食品優良製造作業指引
品質管制不限於實驗室之操作,而必須涵蓋所有與產品品質相關的. 決策行為,故應有適當且獨立的品管部門。 ... 例如,製造或包裝過程的重大. 變更或偏差所導致之改變,其所 ...
#67. 開箱療癒!聯電股東紀念品推咖波碗包裝盒還可變身撲滿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去(2022)年股東會紀念品是角落生物帆布包,今(2023)年也一樣走療癒風,推出「UMC x 咖波聯名限定愛地球碗組」,由台灣本土插畫家 ...
#68. 臨床試驗統計指導原則
在以上這些情況中,統計相關. 的期中分析內容應在解盲前於試驗計畫書或計畫書變更中載明,以避免可能產生的統計上. 和操作上的偏差。 對於許多新藥的臨床試驗,特別是與 ...
#69. 你想到,我做到:小林製藥從「小池大魚」出發,讓創意熱賣的 ...
書中舉了好幾個小林製藥熱賣產品的實例,從構想的誕生、公司內部評估討論的過程、關鍵決策 ... 包裝」、「廣告」、「促銷」,都要能讓多數人不需花腦筋就 ...
#70.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_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決策 實驗室分析法 ; 行銷策略 ; 深層海水 ;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 知覺偏誤 ; 大小-形重錯覺 ; 包裝 ; 分散 ; perception bias ; size-weight ...
#71. 異常事件通報管理- 根本原因分析(RCA)介紹
導致醫療照護執行失效,或其結果不如. 預期最源頭的原因。 ◇根本原因分析. 用於找出造成潛在執行偏差的最基本或. 有因果關係的 ...
#72. 根本原因分析(RCA)介紹
導致醫療照護執行失效,或其結果不如. 預期最源頭的原因。 ◇根本原因分析. 用於找出造成潛在執行偏差的最基本或. 有因果關係的 ...
#73. 倖存者偏差是什麼?你應該要效仿失敗者的3個理由【2021 ...
「模仿成功者就一定能成功嗎?」當我們下決策與做判斷時,難免都會參考過來人的方法,不過成功者千篇一律,失敗者各有悲劇,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倖存者 ...
#74. 調查問卷研究:定義、類型與方法
在小心避免任何外在因素導致的偏誤之後,他們就能比較兩種包裝的銷售量差異,然後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新包裝對穀片銷售量有任何影響嗎?有的話,是什麼影響? 因果型研究 ...
#75. 基于线索效用理论的消费者认知吝啬研究综述及营销启示
... 包装颜色来判断 ... 从上文可以看到,虽然利用认知吝啬设计营销策略可以减轻消费者的认知负担并提高其决策速度,但这样的策略设计有时也容易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和决策偏误。
#76. 理解认知偏差
群内偏差常被用来引导用户决策,它是指人们会在认知上倾向于自己所属的 ... 正如人们所说:全部在包装中! 示例:设计对于产品的成功比你想象的更为重要 ...
#77. 《精準決策》——雖然《快思慢想》被翻譯翻爛了,但沒關係我們 ...
但讓人不得不佩服的是,我原本以為身為一個「商學門外漢」在看這本書時會很痛苦(畢竟本書的包裝 ... 畢竟,所有決策與思考上的偏誤,其實都是大腦演化之下 ...
#7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 ...
都有可能因為偏誤造成決策風險,例如主觀偏誤的認定假設就是真理,驗證假設的 ... 包裝與產地、採購價格、進口. 核准等問題,到私人企業與宗教團體出面斡旋、國際捐贈 ...
#79. 為什麼有人願意付1000元?從心理學談「價值」與「價格」
... 偏誤讓個體主觀知覺他人的成就沒有相對應的價值。 但是每個成功的背後 ... 選擇用90元買B包裝,基本上和A包裝沒有差別;但若是用99元買到B包裝,你會 ...
#80. 25條心理學應用,避免錯誤決策(第10~15條)
買鞋油的人較多喜歡美女所以包裝貼美女圖. 要避免受到"以前的成功所帶來的 ... 因為女生數理通常較不好,就誤以為許永真(台大資訊系教授,當年聯考榜首) ...
#81. 錯誤共識效應-消費者證言廣告@ 飛盟廣告
又稱為虛假同感偏差或虛假一致性偏差。 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以為大多數人的想法、感覺都跟自己一樣,那些與自己相同 ...
#82. 认知偏见的终极列表:人类为何乱做决策
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 例如,饼干的单独包装,家庭预算分类别(如租金、食品、水电费、交通等 ...
#83. 修辭的陷阱:為何政治包裝讓民主社會無法正確理解世界?
... 偏誤. 思考的框架. 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 NT$280. 評分與書評( 1 5星級 1評論 ). 整體評分. 5分中的4.0分. 4.0. 5. 5 顆星. 2 reviews have 5 ...
#84. [自動轉寄] Re: [問題] 有沒有增加邏輯能力的辦法? - ott板
外國人寫的,主要介紹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上的各種認知偏誤及不理性決策模式, ... 廢話謬誤是指一些對判斷和決策毫無幫助,卻包裝得乍看很有意義的話,
#85. 營養標示資訊對消費決策影響效果之研究
... 偏誤。本研究旨在探討營養標示資訊變化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效果,以Lancaster之 ... 中山醫學大學 - 消費者對包裝食品營養標示的產品知識、知覺風險、知覺品質對購買意願 ...
#86. 文化符碼運用於創意包裝設計研究 以北埔膨風茶故事為例
文化部目標在於突破以往偏狹的文化建設施政概念,打破傳統,以個別業務或載. 體設置司 ... 誤打誤撞. 的情形下,反而造就高品質的烏龍茶。俟於1935 年,日本政府希望藉由 ...
#87. 2021/8/11 [2分鐘投資心理學小教室特輯#2] 交易中最重要的 ...
本次2分鐘投資心理學小教室特輯共3集,每集將會簡單介紹我們在交易時可能會出現的偏誤或心理效應,並提供一些練習克服的方法。 ... 包裝,吸引了一定數量的 ...
#88. 風險評估方法及管理對策3 /78 「病人安全」的定義在醫療過程 ...
包括預防錯誤(error)、偏誤(bias); 與意外(accident)。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 ... 運用有系統、客觀的評估方法(決策矩陣)取代直覺性的決策模式。 採行P-D-C-A模式 ...
#89. 所以說人是理性的嗎?2017 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 不只描述經濟學研究的偏誤,也提示了行為經濟學的檢視下,人類決策 ... 一個星期後,三大箱肉乾已全數下肚、連包裝 ...
#90. [EBM] 一張圖看懂GRADE證據品質表,全世界最多權威組織 ...
醫療決策已經逐漸從"聽人說"、"我覺得"、"學校教"、"書上寫",慢 ... 重點六:發表偏誤(publication bias):結果不顯著、比較小型的研究,不被 ...
#91. 大腦除錯術
. • 接近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指決策者傾向回憶最近發生且印象最 ... 後見之明偏誤The 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指當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 ...
#92. [心得] 《思考的藝術》揪出你的系統性思考錯誤- 看板book
2. 現成偏誤The Availability Bias 現成偏誤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會借助 ... 包裝出來的理論,多去閱讀事件發生當時的一些日記、剪報或紀錄。如此一來 ...
#93. 破解「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產、使用與環境衝擊
多個研究表示,消費者誤以為「生物可分解」產品丟棄後. 可以在環境中迅速分解,導致 ... 使用生物可分解包裝,並推薦包裝供應商,使用推薦包裝有購買折. 扣,在點餐應用上 ...
#94. 中華郵政|專業職(二)內勤|歷屆題庫|100年|企業管理大意
12. 有關作業規劃中影響場址決策的考慮因素,下列何者錯誤? (A)接近原料供應與市場 ... (C)順序偏誤. (D)月暈效果。 107. 生產者提供批發商和零售商特別折扣或誘因,使 ...
#95. 財商的10個重要觀念
八、倖存者偏差. 首先我們知道人會因應各種情況並且做出決策,而某些重大決策可能會影響到每個人在每個領域 ...
#96. 利用效用模式建構有機蔬菜消費者滿意度指標. ...
... 決策參考。 研究發現消費者對目前有機蔬菜的消費滿意度為 76.69 。通路部份,以 ... 偏誤,因此不在此另作討論。 消費者對其購買管道均頗為忠誠 各個購買管道對原採用 ...
#97. 結合AHP 與TOPSIS 法於供應商績效評估之研究
包裝 能力. 4. 2. 交期. 59. 14. 作業管制. 4. 1. 品質. 54. 22. 員工訓練. 3. 5. 生產設備與產能 ... 偏誤範圍,決策者. 必須重新思考各決策因素間重要度關係。其中 .. .. ..
#98. [dcplus精選轉載] 購物心理學之兩種系統- 打開顧客的心之 ...
這些人可以被運用在見證廣告上,他們對產品的功能、服務的優劣,不是基於理性判斷的,最主要是對自己下決定購買的決策產生樂觀偏誤。 ... 產品包裝重要嗎?
決策 包裝偏誤 在 [心得] 《思考的藝術》揪出你的系統性思考錯誤-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作者: 魯爾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出版日期:2012.09.01
圖文好讀版: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08/52-denkfehler/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接續上一本介紹的書《邏輯謬誤鑑識班》,我想再多談一點非形式謬誤,畢竟這是我們日
常生活最容易遇到和忽視的謬誤。《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這本書就是
在談52個人人易犯的思考錯誤,作者用一些生活趣事、名人軼事、歷史、愛情關係、投資
理財、實驗研究等內容,具體說明錯誤在哪、我們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錯誤。此外,針對
各項錯誤,作者也一一提出解決之道,讓讀者不易掉入思考陷阱之中。
這本書的作者,魯爾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是德國人,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
getAbstract 和全球傑出人才社群機構Zurich.minds 創辦人之一。他目前有7部作品問世
,涵括文學小說及非文學類作品。這本書在2011年於德國剛出版時就榮登《明鏡週刊》暢
銷書冠軍寶座,並翻譯成多國語言,足稱作者至今最成功著作。這本書是由作者長期在報
紙專欄上撰寫的文章集結而成,專門在討論人們的認知偏誤,幫助人們在個人生活、經商
、理財等方面清楚思考並做對決定。作者認為當我們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點之後,
我們也能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
我們經常會「直覺地、無意識地」做出決定,事後再補上一些看似合理的選擇理由,就像
先射了箭再畫靶。我們也很容易掉入思考的陷阱裡,產生偏差、謬誤、幻覺、錯誤。作者
在書裡橫跨心理學、哲學、企管等領域,涵括52個生活、工作、投資、愛情上最常見的思
考錯誤!我在這篇文章裡,就不談那些已經廣為熟知的思考偏誤,而是挑10個我認為也很
重要但更容易被忽視的偏誤,還有指出作者在論述中出現的問題。
1. 確認偏誤 The Confirmation Bias
作者說確認偏誤是所有思考錯誤之母。這是一種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
信念的傾向。換句話說,凡是牴觸既有觀點的新資訊(以下稱之為「否證證明」﹝
disconfirming evidence﹞),我們便會自動地將它們過濾掉。例如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人們最會做的事,無非就是把新資訊過濾到讓既有的想法
得以完整無缺地保持下去!」這或許就是巴菲特會這麼成功的原因吧,他很清楚確認偏誤
的危險,從而強迫自己要反向思考。
另一個例子是達爾文。每逢他的觀察與理論發生牴觸時,他總是會特別認真地對待這些發
生牴觸的觀察。一直以來,他隨身都帶著一本筆記本,強迫自己必須在三十分鐘之內,將
那些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新觀察記錄下來。因此每當出現「特殊情況」這樣的字眼時,更
加仔細地停、看、聽,絕對是值得的。
生活在這世界的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對世界、生活、經濟、投資、事業等問題採取某些理
論。基本上,一個人若完全沒有任何想法,所有事情都會變得寸步難行,然而,當理論愈
是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確認偏誤的效應也會愈發增強。例如占星師與經濟專家,他們總
是盡量含糊不清,宛如用一塊大磁鐵,將各種可能的說法全吸到身上。
在確認偏誤這方面,沒有哪種行業比財經記者中毒更深!因為他們經常隨便提個空洞理論
,再附上兩三個所謂的佐證,一篇報導就這樣大功告成。這些記者卻不會花任何力氣找出
一些否證證明;也就是說,去找一些同樣具創造力文化、卻經營得並不成功的公司,或者
不具創造力文化、卻經營得很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不幸,原因就在於我們始
終無意識地保持著確認偏誤。
作者說要對抗確認偏誤的方法是將你的一些信念寫下,不管是關於信仰、投資、婚姻、養
生、瘦身或事業規劃都好,然後試著找出這些信念的否證證明。
我認為確認偏誤非常氾濫,就是因為我們在當今的網路時代,我們很容易生活在同溫層裡
。我們不知不覺地被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餵養大量的相似訊息,所接觸到的都是支持自己
立場的觀點,你就很容易產生一個幻覺,認為自己的主張是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更加深
對自己立場的確認度。所以要破除確認偏誤,第一步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同溫層,多方地去
搜尋與自己立場的不同意見,尤其是不要排斥去聽聽反方的論點。
2. 現成偏誤 The Availability Bias
現成偏誤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會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
像 。在現成偏誤的作用下,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了墜機、車禍或謀殺等事故的致命風
險;相反地,我們卻總是低估一些較不引人注意的致命風險,比如糖尿病或胃癌等等。因
為在我們的腦袋裡,轟動的、響亮的、惹人注目的事物,比起與它們相反的那些事物更具
有可支配性。我們的大腦是根據「戲劇性原則」在思考,不是根據「量化原則」。經常反
覆出現的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大腦記憶庫中提取出來,至於這些事情是否屬實
,那可一點也不重要。所以,人們總是先利用手邊容易取得的資料或處方,但建立在這種
基礎上的決策,通常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例如,十年前人們就已曉得運用「布萊克─休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 為衍生
性金融商品定價並不可行。無奈人們並沒有其他可取代的方法,於是他們寧願繼續使用這
套錯誤的模型,畢竟聊勝於無!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波動性」(volatility)這個概念
上:把它當作金融商品的風險指標顯然是錯的,但由於它計算起來十分簡單,我們幾乎將
它應用到所有的金融模型裡。
現成偏誤也是很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偏誤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你明知道目前的狀況
或方法是有問題的,但你仍然繼續用它。有句俗語「死馬當活馬醫」,「聊勝於無」就是
類似的想法。但我們現在知道了這樣敷衍的態度是不行的,終究會出問題。因此想要對付
這樣的偏誤,作者建議一個辦法就是去和那些與你的經驗及思考方式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共
事吧!因為,如果單打獨鬥,你完全沒有任何機會戰勝現成偏誤!
3. 故事偏誤 The Story Bias
「故事偏誤」是說:故事扭曲且簡化了事實。換句話說,故事會將所有不能與它本身配合
的東西統統排除掉。我們總是容易被故事吸引,卻拒卻抽象的事實於千里之外。這是一種
詛咒,為了那些討我們喜好但不重要的觀點,反而把重要的觀點統統被貶抑了。
在人類開始以科學方法去思考這個世界之前,其實是先用故事來解釋它。神話遠比哲學的
歲數還要大。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配備一條可遵循的路線,於是我們就用那
些雜亂無章的細節編織出一個故事。許多人會稱這樣的指引為「意義」;若我們的故事就
這麼經年累月直線地走下去,我們就將它稱為「個性」。這些我們宣稱理解的事物,在發
生的當時其實根本沒有人理解;更準確地說,是根本沒有人「可以理解」!我們是在事後
加工製造了一套意義,然後把它擺進歷史裡。
人的大腦天生就比較喜歡故事。作者舉例假設現在有兩個故事。(A)「國王死了,王后
接著也死了」;(B)「國王死了,王后因為哀傷過度也跟著死了。」如果你與大多數的
人思路相同,你應該會覺得第二則故事比較容易記住。因為故事 (A) 只是單純的事實陳
述;但故事 (B) 就創造出了某種意義。不過,如果就「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
)的觀點來看,故事 (A) 其實比較容易讓人記住,因為它比較短。可是我們的大腦顯然
不是這麼運作。在廣告方面也是一樣,比起理性地條列出產品的各項優點,以講故事的方
式宣傳,反而更為有效。
為了擺脫這樣的情況,作者建議請你將故事拆解,並且進一步去質疑:故事所要隱藏的究
竟是什麼?建議你訓練自己,試著以沒有脈絡的方式去讀一遍你個人的自傳。
4. 後見之明偏誤 The 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是最頑固的思考錯誤之一。我們可以貼切地用「『我早就知道了』現象」來
描述這種偏誤。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似乎都緊密地遵循著某種看
似合理的必然性。所以當人們以後見之明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勝利時,便會高估其獲得成功
的機率。後見之明偏誤的危險是會讓我們錯誤地相信,我們「真正的」預言能力,比起「
實際的」預言能力還要來得好。如此一來,我們便容易變得自大,也容易被誤導而做出錯
誤的決定。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 後見之明偏誤有三種成因:認知上的 (Cognitive) 、後設認知上
的 (Metacognitive)、和動機上的(Motivational)因素。認知上,人們會選擇性地扭曲或
錯誤地記憶他們先前關於這事件的預測。有可能是因為要回憶與現在的知識一致的訊息比
較容易所致。後設認知上,當人們可以理解一件事情是如何和為何會發生時,他們就會傾
向認為這件事是可預見的。最後,在動機上,人們喜歡認為世界是可預測的,對某些人來
說,他們需要相信世界是有秩序的,相信會有一個後果無可避免地出現,會比較安心。
作者建議你可以寫下一些自己對政治、事業、體重、股市等方面的預測,日後再三不五時
地將你的預測拿出來跟實際的發展做個比較。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你是一個爛透了的預
言者!請你同樣也用這一套方法去閱讀歷史,少去看那些事後包裝出來的理論,多去閱讀
事件發生當時的一些日記、剪報或紀錄。如此一來,在面對世界的「不可預見性」時,你
至少能獲得些許寬慰。
5. 結果偏誤 The Outcome Bias
讓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設想有一百萬隻猴子在投資股市,牠們買賣股票的方式完全出
於隨意。假設過了一年後,有一半的猴子投資成功; 再過一年,又只剩一半的猴子持續勝
出。假設十年後,只剩一千隻左右的猴子投資成功。二十年後只剩一隻猴子仍屹立不搖。
你會說這隻猴子是股神嗎?這個猴子闖蕩股市的故事說明了「結果偏誤」這種現象。
結果偏誤是說我們總是傾向用「結果」來評斷「決定」,而不是根據「當時的決定過程」
來評斷「決定」。這項思考錯誤有時也被稱為「史學家謬誤」(historian's fallacy)
,經典的適例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當時美國政府是否該疏散人民呢?以今日的眼光
來看(後見之明),有很多跡象顯示日軍勢必會攻擊,所以應該要疏散人民。但如果將時
空倒回至一九四一年,我們會發現,當時其實並存著無數相互矛盾的跡象;一些跡象指向
日本會發動攻擊,另一些卻完全相反。如果想要正確地評價當時的決策品質(究竟該不該
進行疏散),我們必須設身處地回到當時真正的資訊處境裡,並將事後得知的種種事實一
一過濾掉(尤其是日本確實偷襲了珍珠港這項事實)。
結果偏誤警告我們千萬不要僅以成敗論英雄。一個壞的結果並不必然等於是做了一個壞的
決定;反之亦然。不要對那些事後看起來是錯誤的決定落井下石,也不必對那些可能純粹
是出於意外而獲得成功的決定錦上添花。我們應該根據行為的理由去思考和判斷,才不會
流於輕率。
6. 公地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C161GvMPc
「公地悲劇」 這個詞最早是由英國作家威廉·佛司特·洛伊在1833年討論人口的著作中
所使用的比喻。1968年時,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 (Garrett Hardin) 在期刊《科學
》將這個概念加以發表、延伸,稱為「公地悲劇」。而這個理論本身就如亞里斯多德所言
:「那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
當個人根據個人利益行事,而不是為共同利益而努力, 在這種情況下,共享資源(公地
)因自由進用和不受限地被過度使用,就會導致它們被過度剝削而崩潰。這樣的情況之所
以會發生就是因為每一個個體都企求擴大自身可使用的資源,然而資源耗損的代價卻轉嫁
所有可使用資源的人們。我們世界裡的許多情況,都隱含著公地悲劇,諸如二氧化碳的排
放、濫墾濫伐、汙染水源、灌溉、無線電射頻的過度使用、公共廁所、太空垃圾、大到不
能倒的銀行等等。這齣「悲劇」只是一種效應;當某個團體的規模越過了一百人左右,而
我們也因此超出了系統再生能力的極限時,便會引發這樣的效應。事實上,公地悲劇是亞
當‧斯密(Adam Smith)所主張「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反面。在某些特定
的情況裡,看不見的手未必會將市場調整到最佳狀態;相反地,它可能會讓市場走向崩潰
。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可自拔地,一再沉溺於公地的想法當中呢?那是因為演化並沒有在這個
社會兩難上,為我們預做準備。第一,在幾乎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有無限
的資源可供我們使用;第二,直到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生活型態都還維持在規模五十人
左右的小團體。在這樣的小團體裡,每個成員彼此認識,若有人膽敢利用公家的資源謀取
一己之私利,他馬上會被揪出來,並且受到報復,甚至得面臨千夫所指的嚴重後果。
「公地悲劇」其實是一種很尋常的現象,它最大的錯誤不是出在問題本身,而是出在人類
解決這項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人們祈求透過教育、啟蒙、資訊傳播、社會正義的感召
、教宗的詔令,甚至明星的說教等,將公地悲劇給趕出人間,無奈的是,它並不會因此而
遠離凡塵。想要克服這項難題,唯一可行的路徑只有兩條:「私有化」或「管理 」。具
體來說,要不就讓這片肥美的土地落人私人手裡,要不就是對放牧進行管制。私有化是一
個簡單的解答;它甚至可以充作管理的論證理由。所有無法被私有化的東西,諸如大氣層
、海洋、衛星軌道等等,就必須透過管理。管理可以指由國家頒布某些規則,例如收取使
用費、限制使用時間,甚至根據眼睛的顏色(農夫的或牛隻的)決定誰有優先使用權。
7. 輕忽機率偏誤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和零風險偏誤 The Zero-Risk Bias
這兩個跟機率有關的偏誤,我覺得要放在一起講。首先,是來自1972年的一個實驗。該實
驗室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第一組被告知待會他們一定會受到電擊,第二組被告知有50%的
機率被電擊。研究人員在旁測量這些受試者在預告的時間快來臨之前的身體反應,像是心
跳、緊張、手心冒汗等。結果發現兩組都表現出同樣的不安。隨後研究人員又做了幾次一
樣的實驗,只是第二組的成員被告知電擊的機率一直往下降,20%、10%、到5%。結果仍然
是一樣地不安。這些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會對期待發生的事件之規模有所反應(例如,
彩金的總額或電壓的強弱等),但對於它們的發生機率,我們則近乎無感。換句話說,我
們欠缺某種對於發生機率的直觀理解能力,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輕忽機率」,它會導致
我們做出錯誤決定。對於風險,我們同樣沒有天生的直觀感受能力。
再回到電擊實驗,第二組的受試者遭電擊的機率一直要等降到機率變成零時,受試者的不
安反應才明顯改善了許多。這時我們可以來談什麼是「零風險偏誤」。假設有條河的兩條
支流 A和B 都有污水引發的致命風險。如果採取措施A,可以將A支流的致命風險從5%降
至 2%。如果採取措施B,可以將B支流的致命風險從1%降至0。調查顯示大部分的人會選擇
措施B,但比起措施A可以降低3%的致命風險,措施B只降了1%。所以理性計算上我們應該
選措施A而不是措施B。這就是零風險偏誤。
這當中似乎有什麼神奇的機制在作用,使我們一面倒地看重「零風險」。我們總像飛蛾撲
火那般,為了將微小的殘存風險徹底斬除,多付出了心力與金錢。幾乎所有追求零風險的
個案裡,人們原本可以更妥善運用各種寶貴資源,讓別的問題也一併降低風險;但人們卻
選擇沒有效率地運用資源,寧願將其投至追求零風險的目標上頭。這顯然是種不太理性的
反應,但它卻是「正常的」。在行為經濟學中,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就提出了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來解釋零風險的誘惑。該理論主張「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
敏感(損失效應)」,透過完全地迴避風險,正消除了損失的可能性,這可能會令大多數
人感覺比較放心,以至於不做出冒險選擇。再者,在思考上人們會選擇較少努力程度和不
確定較低的選項,以減少認知壓力,而非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計算最佳解決方案。
因此關於機率和風險,有兩個結論。第一,是除了風險為零的情況外,我們其實相當拙於
明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當情勢愈嚴峻或問題愈趨情緒化(例如,輻射災害),降低風
險的安撫效果也會跟著打折。由於我們無法直觀地掌握風險,因此必須花點心思去計算風
險。第二,請跟零風險概念說再見。學著在沒有什麼事是百分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不管
你的積蓄、健康、婚姻、朋友、敵人,甚至國家,沒有什麼是百分百確定的。
8. 框架 Framing
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用不同方式陳述,便會讓聽者的感受大不相同。心理學家使用了「框架
」這個專業術語,來稱呼這樣的現象,有時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這個現
象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夫曼和特沃斯基在1981年的實驗中發現 (Tversky & Kahneman,
1981)。他們設計了一個問卷:假設有一地區的600位民眾生命受到某傳染病的威脅,對策
A可以拯救 200人的性命; 對策B有三分之一的機率讓600人全部得救,但也有三分之二的
機率無人得救。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結果大部分受訪者都選A。
接著他們再把相同的問題的兩個選項以倒過來的方式再問一遍:對策A會犧牲400人的性
命; 對策B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沒人犧牲,但也有三分之二的機率全部犧牲。結果,大多數
人選B,反而選A的人變成了少數。這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在做決定時,不僅受到選項的資
訊影響,還有陳述方式的框架。例如根據不同的陳述方式,「拯救」VS.「犧牲」,這些
受訪者們竟然對同樣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判斷。
而「美化修辭」是框架特別常見的變種。比方說,股市重挫,我們會說那是在「修正」;
企業支出成本過高,我們會說那叫做「商譽」;在管理學課堂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都不
叫「問題」,相反地,那是「機會」;被開除的經理其實是要「重新出發」,去開拓更美
好的人生。
此外,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整件事情的單一或少數面向時,我們也會被框架原則牽著鼻
子走。比如,在購買二手車時,我們往往只專注於車子的里程數,卻忽略掉引擎、煞車及
各種零組件的真實狀態;也就是說,里程數往往主導了我們是否購買二手車的決定。
作者提醒我們千萬要注意,沒有框架,你根本什麼也無法陳述。但是每件事情,無論是從
好友那裡親耳聽聞,還是從一份嚴謹的報刊上讀到,都是處在某種框架裡。
9. 雙曲貼現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對我們來說,立即是很有價值的;可是,到底值多少呢?它有著超乎理性所能論證的價值
。我們所做的決定,往往會因為時間基準的不同,而跟著反覆無常。經濟學學者們稱這樣
的現象為「雙曲貼現」,意思是說:做決定的時點與獲利的時點愈接近,我們的「情緒利
率」(emotional interest)就愈容易跟著調升。雙曲的意思是指時間軸上的最近和遙遠
的未來。貼現是指將未來的金額折算到現在的價值。我們會將不同時間出現的金額折算到
同一時間點(多數是現在),以方便比較實際價值差異。不過,受到「雙曲貼現」影響,
遠期的金額通常會被過度折算,與理論上應有的價值出現分歧,感覺上變得較不值錢。雙
曲貼現代表著一種人類會被「立即」牽著鼻子走的事實,而這項事實在人類還是野生動物
時即已留下烙印。
一九六○年代,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過一項與延遲享樂有關的著名實驗
。在YouTube上如果用關鍵字「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test)搜尋,可以找到許多
有趣的相關影片。在某個影片中,一些四歲左右的小男孩面前擺了一塊棉花糖,這些小朋
友被告知有兩種選擇:他們可以馬上把棉花糖吃掉,或者忍耐幾分鐘不吃,那麼他們還可
以額外多得到一塊棉花糖。有趣的是,只有極少數小孩能夠等待;更耐人尋味的是,米歇
爾的研究結果指出,延遲享樂的能力竟然是日後事業成功的一項可靠指標。
讀到這裡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作者說的雙取貼現是一種思考錯誤,因為為了立即的享
樂而放棄未來更大的利益是不明智的。但是在此,我想提供更進一步的思考,當你對未來
充滿不確定時,你還能有信心地等待未來嗎?是不是現在先入袋為安,觀看局勢後再做決
定會比較好呢?
讓我們來思考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喜歡吃草莓蛋糕嗎?你是會先吃到草莓的人還是留到最
後才吃,要慢慢享受的人呢?對於想留到最後慢慢吃的人,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草莓
在你還沒吃完蛋糕前就被他人給吃掉了?你生氣地指責對方為什麼吃掉你最愛的草莓時,
對方還無辜地回答你說 「我以為你不喜歡吃才留著呀」。或者,原本打算要最後才吃的
草莓蛋糕,卻因為先前已經吃太多,現在吃不下了,所以只好放棄。又或者,在你一個人
準備慢慢享受時,突然一通緊急電話來,讓你中斷了進食的機會。這時候是不是會有一種
後悔的心情:「早知道就先吃掉了呀」?這些例子只是要說明,為什麼延遲享樂不一定永
遠是對的,有時選擇兌現反而才是更好的選擇。身邊也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年輕的時候
努力工作存了好多錢,想說要等以後好好享受人生,但一場意外過世了,就什麼也沒有享
受到了。年輕的時候說等退休了才要去環遊世界,但等到退休後有時間、有錢了,但已經
沒有健康和體力可以去了,這時候才後悔早知道年輕時就該去闖一闖。
至於棉花糖實驗從1990年華特‧米歇爾公布他們的追蹤研究,說當初有拿到第二塊棉花糖
的小朋友,在高中生申請大學的SAT成績上有比較好的表現,因而被認為延遲享樂的能力
是日後事業成功的一項可靠指標。但其實棉花糖實驗在其他學者的重複實驗下,有了不一
樣的解讀。例如在 2012年羅切斯特大學稍微改變了實驗:一組在進行棉花糖測試之前沒
有兌現承諾(不可靠的測試組),第二組在他們的棉花糖測試(可靠的測試人員組)之前
有一個兌現的承諾。結果發現可靠測試組等待第二個棉花糖出現的時間是不可靠測試組的
四倍(12 分鐘)。研究者認為,這是對最初的解釋提出了挑戰:華特‧米歇爾將「自我
控制」(self-control) 作為兒童表現的關鍵因素,但如果是這樣,我們測試自我控制應
該預測等待的能力,而不是有意義的戰略等待的結果。研究者們質疑在斯坦福大學的棉花
糖實驗之前,沃爾特·米歇爾其實已經有證明,孩子相信承諾的延遲獎勵實際上會兌現是
延遲選擇的重要決定因素,但他後來的實驗沒有考慮到這一因素,也沒有控制個人在報告
與生活成功的相關性時,關於可靠性的信念的變化。
2018年,更有學者重新研究小時候的延遲等待和長大後的學業表現的相關性,他們指出這
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小 (Tyler W. Watts, Greg J. Duncan, and Haonan Quan, 2018)。
他們的研究發現對那些在4 歲時多等一分鐘的小孩,預測其在 15 歲時的成就會增加大約
十分之一標準差。但這種雙變量相關性,在對家庭背景、早期認知能力和家庭環境進行控
制的情況下,比原始研究減少了三分之二,僅為原本報告的一半。他們的結論是青少年成
就的大部分變化來自能夠等待至少 20 秒。 而延遲時間與 15 歲時行為結果測量之間的
關聯要小得多,而且很少具有統計學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cFoVCcEzM&t=441s
我認為在一般情況下,雙曲貼現確實是一種思考錯誤。當我們愈有能力控制衝動,就愈能
避免這樣的錯誤。但是我們也不該固守總是延遲享樂,有些事情還是要立即兌現才好,尤
其是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至於何時該兌現,這就是人生的考驗。
10. 泳將身材的錯覺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在這一章裡,杜伯里說了一個故事。股市交易員塔雷伯有天想奮發圖強甩掉身上的贅肉,
所以他四處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他看到游泳選手們的身材個個都像是雕像般完美,所以
他決定也來每週兩次到泳池的魔鬼訓練。經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終於了解到,過去的那段魔
鬼訓練期間,他根本就是處於某種陷阱當中。「泳將身材的錯覺」就是以為泳將的完美身
材是因為他們進行了大量訓練的結果,但其實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有了好身材,所以才能成
為職業級的泳將。換句話說,他們的身材其實是某種「篩選的標準」,不是他們運動的「
結果」。接著他說類似的錯覺也出現在化妝品代言上,並不是化妝品讓那些女人美到變成
了模特兒,而是她們天生麗質。這都是倒果為因的錯覺。同樣地,哈佛大學真的是一所好
學校嗎?確實的答案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這所學校本身很糟糕,但它卻網羅了全球最聰明
的學生。最後作者結論,實際上,幸運大多與生俱來,並且會在人生過程中穩定地持續著
。但是那些成功的人似乎並不接受「他們天生就是比較幸運」這樣的說法,反倒傾向於將
這一切解釋成他們總是正面看待萬事萬物的結果。因此,奉勸我們最好遠離那些高唱天助
自助者,因為他們是百分百地擁有天生的幸運傾向,而這些幸運秘訣在其他數以億的小人
物身上根本無效。
看到這裡,我不知道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論點,我個人是充滿問號。因為這其中明顯和我個
人經驗不符。然後我就去搜尋所謂泳將身材的錯覺的相關,我發現所有提到泳將身材錯覺
的文章都是因為看了杜伯里的這本書,而在其他認真討論認知偏誤的教科書或網站裡,根
本也沒有泳將身材錯覺這一項,有的是「倒果為因謬誤」。即便在倒果為因的謬誤裡,也
沒有說泳將身材是其中一個例子。因此,我認為「泳將身材錯覺」是杜伯里自己創的,他
想要說明倒果為因的偏誤,但是他的論證是有問題的,他正好犯下了我前一篇文章 《邏
輯謬誤鑑識班》從偵查謬誤來強化你的批判性思考力 裡提到的「合理的當作是正確的」
謬誤、「以偏概全」、「輕率地否定一個因果連結」謬誤。篇幅關係,我會另外寫一篇文
章「泳將身材的錯覺」這個認知偏誤成立嗎?來說明清楚。
讀後心得: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不錯的書,整理了52個人們容易犯的思考錯誤,涵蓋了心理學、經濟
學、行為認知等層面。但是我也發現裡面有些論點是有爭議的,像是棉花糖實驗,在這實
驗問世的50年後就得到了翻轉。這也凸顯了為什麼哲學家時時在提醒大眾對所謂的科學研
究和實驗報告要小心他們的推論過程。不要盲目地相信所有的研究,但也不是說要你當完
全的懷疑論者。多多訓練你的偵錯神經讓自己能避免掉入這些思考誤區才是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更多的認知偏誤列表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81%8F%E8%AA%A4%E5%88%97%E8%A1%A8
「泳將身材的錯覺」這個認知偏誤成立嗎?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10/whats-wrong-with-the-swimmers-body-illusion/
《邏輯謬誤鑑識班》從偵查謬誤來強化你的批判性思考力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01/detecting-logic-fallacy/
--
「哲思饗宴」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hilosymposium
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一場閱讀與思考的饗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169.127.83 (法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7456481.A.3C7.html
※ 編輯: vivina (88.169.127.83 法國), 07/10/2022 20:38: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