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講座筆記】
前幾天參加了羅寶鴻老師關於薩提爾的教養講座,滿滿的收穫~非常的感謝和感恩♥也更加的確定自己的方向→#有彈性的做一個自己也欣賞的大人,就是對孩子對世界最好的事情了,就讓喜歡整理重點的筆記滋來為大家整理和分享~
#薩提爾的觀念
1. 「#所有事件都是中立的,如何看待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選擇(或從小到大的習慣)」
讓我想起NLP神經語言學 12條前提假設之一: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真實的世界,事情從來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是環境裡出現的轉變,而是來自我們對這些的態度。
2. 「It's ok to be not ok.」
在薩提爾的理念中,#情緒是需要被照顧被理解被陪伴的,且從來不是錯誤的,我們要做的,不是要視這些情緒為壞東西,而是學習辨認他們,進而釋放,才能有辦法解決更深層的核心需要,如果這些情緒沒有被辨認,就會像孤魂野鬼一樣,時時刻刻的跑出來干擾著自己。
3. 「#從自身出發」:對自己溫柔,就能對孩子溫柔。
記得在華德福幼教師訓時,一位老師說: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用整個感官來學習,而幼教老師,就像一個大祭司,自己本身的修德(或看事情的方式等等)會影響著孩子。
4. 「#每個大人都用自己擁有最棒的資源在愛孩子」從來沒有誰的錯,只有情緒需要被接受與釋放。有時候,當我們理解了這些觀念,或許會很自責自己以前怎麼沒有這樣對孩子,但以前的我們和我們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並沒有管道來學習這些,他們只是用他們覺得最好的方法(或是他們的父母內建的程式)在教育我們,我們能做的是,讓過去的情緒慢慢清理釋放,以及把握可以把握的現在。這是我,最近幾年才可以慢慢一點點做到的事情,但也從這裡,才真正的開始擁抱自己。
5. 「求生存的四種不一致應對姿態」我們從小到大,有許多環境和狀況,讓我們無法和自己的心保持一致性,會啟動我們求生存的保護機制,來抑制這些情緒釋放,於是發展出了面對事情的四種應對姿態:指責、討好、打岔、超理智(這四種應對姿態的詳細說明,可參考羅老師的安定教養學或其他關於薩提爾的書籍或估狗大師)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https://dreamstore.info/2g-qS
若是習慣將情緒用各種不一致的方式不予好好的陪伴,當下或許可以保護自己或是做更多的事情,但對於人的長期發展來說,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會不懂現在的哭泣是甚麼情緒造成的,無法理解自己與他人,那要怎麼做才能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進而協助自己和孩子陪伴這些情緒呢?
#安頓自己的方法
1. 「#靜心 (或稱冥想、靜坐等等各種說法) :覺察→承認→允許→陪伴」從照顧自己,察覺自己情緒開始,而冥想的重點在哪裡,就會得到甚麼,薩提爾裡面的冥想,著重在跟自己的身心靈在一起,至於怎麼做,羅老師錄了一個靜心練習音頻,或許大家可以找個可以安靜的待著的地方來做。
羅寶鴻老師的靜心練習 https://youtu.be/bmY6bUjwdJc
其實在參加講座前滋滋就有在斷斷續續地進行冥想,而冥想的好處科學上也有許多證實,確實可以幫助自己更沉靜與貼近自己的面對各種狀況,冥想對我而言一開始很難,我自己剛開始的方法是數自己的呼吸,數到十後再重新開始,放點冥想音樂也能夠幫助自己進入狀況。
2. 「#給自己力量」若是感到不安頓,可以閉上雙眼,使用你的慣用手,放在心的位置上(就是那個你放上去會覺得心安的地方)與自己的身體和心對話(覺察→承認→允許→陪伴)
3. 「#對話的力量」透過左腦的理性結合右腦的情緒→說出來→讓情緒釋放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https://igamepark.biz/2g-qV
以上資訊為滋滋聽講的整理與自身的條列式心得,但也就只是個引子,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書或是善用搜尋引擎,而在整理資訊同時也整理自己,也盡最大努力保持資訊正確度,歡迎大家保持良善的討論~
另,因為滋滋七月會比較忙碌,所以 #繪本抽獎會提前到下周抽出啦~請還沒有留言的媽咪爸爸們趕快加緊腳步囉! #抽獎連結在留言處
﹌﹌﹌工﹌﹌商﹌﹌時﹌﹌間﹌﹌﹌
平日課報名表 #週二早上巨城班招生中
https://www.beclass.com/rid=2343abb5e291143bec49
線上課報名表 #在家也能唱跳玩遊戲
https://reurl.cc/WdXbj9
每個大人都用自己擁有最棒的資源在愛孩子 在 看懂108課綱-未來親子| 黃敏惠每個月數萬元的薪水要繳房貸、養3個 ... 的推薦與評價
「但給孩子需要的,而不是最好的,他們仍要有自己奮鬥的吃苦過程。 ... 請不要騙自己,每個工作,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壓力,不要只羨慕別人擁有的高薪或是光鮮亮麗, ... ... <看更多>
每個大人都用自己擁有最棒的資源在愛孩子 在 人类满级小孩在油管上学编程:8个YouTube免费学编程频道 的推薦與評價
现在的人类幼崽已经不得了了,进化的程度连大人都赶不上了。课外学习被安排地满满当当的,最火的课外学习莫过于编程,自己coding,做出自己喜欢的游戏 ... ... <看更多>
每個大人都用自己擁有最棒的資源在愛孩子 在 [心得]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等2本書-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優惠內容:(若無免填)
心得內容:商業相關心得務必提供照片
寫在正文之前,有點長的前言。
其實我是因為我弟弟才開始對青少年犯罪的書有興趣的。
我有一個差了十多歲的弟弟,說到這個弟弟,因為年齡差很多、同母異父、加上他國小國
中的時候也非常讓人傷腦筋,所以平常完全沒有來往,直到我媽媽過世,因為舅媽一直強
調我媽媽最放心不下小弟,我們還是去法院帶觀護中的他出來見媽媽最後一面。
多年沒見這個弟弟,這次見面,第一眼我看到的是他偏瘦的背影,要帶他出去必須讓法官
問話,例如是否知道媽媽死訊等等,雖然他身邊坐著社工等人,但我總有一種錯覺,好像
他是一個人坐在那間偌大的法庭中。
聽說他是開庭前半小時知道媽媽過世,法官問我們姐妹媽媽死因為何時,我感受到他也迫
切地想要了解,就遞了死亡證明書給他看。他雙眼通紅,接過死亡證明的手在顫抖。社工
後來說,他本來以為是媽媽要來接他。
這個弟弟現在還有官司,他是真的有做錯事,例如,負責顧門口不讓被詐騙的受害者離開
。但我也有聽說他去葬儀社打工、去工地、去洗鞋子,社工說他很想要養得起媽媽。
一開始跟葬儀社討論時,我們姐妹本來只想樹葬,連神主牌都不想安,後來舅舅強烈建議
之後我還是花了一萬塊買了一個位置,弟弟看著媽媽的位置說,以後他可以自立的時候就
來接媽媽回家。頓時我就覺得安這個神主牌的一萬塊,也許可以成為讓弟弟改善自己生活
的動力來源,很值得。
其實我媽媽根本不會缺錢,我們三姊妹每個月都有給媽媽錢,媽媽吃飯是去舅舅家吃,還
有各種補助可以領。但舅媽說他的休閒就是去打麻將賭博,弟弟辛苦賺錢想養媽媽,但媽
媽一邊說心疼兒子,一邊又用這樣的生活習慣去逼一個青少年產生這個年紀並不需要有的
責任感。
因為媽媽租屋處清潔完後要還給房東,我們找的清潔人員把他的衣服整理好卻但誤丟了褲
子。在他要回少年觀護所之前我們帶他去Net買衣服,我妹妹給他很多穿搭意見,他靦腆
地說他不太懂穿搭,換上新衣服之後,我不禁想,要是他出生在一個爸爸不是毒蟲,媽媽
不是賭鬼,又不會被虐打的環境,也許他現在也是一個開朗天真的少年。
我從接到媽媽死訊到最後喪事圓滿,整個過程都沒有哭過(辦理各種行政事務跟清我媽債
務我真是沒有心情哭),但是弟弟的事情讓我很難過,也許是因為我有兒子,所以格外心
疼這樣一個少年吧?
我覺得PTT上的讀者所養育的孩子大概都不太會是這樣的案例,我寫出來,與其說是建議
大家看這些書來預防自己的孩子犯罪,不如說是希望大家投向這些孩子的眼光可以再溫柔
一些些。以我弟弟的案例,從小自己被家暴、看著爸爸打媽媽、逼媽媽下跪爬行等等,他
能長大不也已經算是很努力了嗎?
===
「最終的決定是個人意志。」
很神奇地,MIU404中菁英警察九重的這句話,剛好能夠串起我最近看的兩本由醫師寫的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犯錯的人是自己選擇這樣做的。但宮口幸治醫師跟丹娜 蘇斯
金醫師想說的是「這並不是個人選擇那麼簡單的事情」。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是由日本精神科醫師宮口幸治藉由他在少年感化院的經驗,闡
述他認為部分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是發展遲緩或輕度/臨界智力障礙;而《打造同村父母
共養國》則是美國小兒外科醫師丹娜 蘇斯金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談0-3歲的教養重要性。
在《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一書中,宮口醫師談到他發現少年感化院內的非行少年有很
多共同點執行功能差、認知功能不全、情緒控制差……等。他也發現,擁有這些特徵
的孩子們,可能是小時候就有發展遲緩或是智能障礙沒有被發現或重視。執行能力差,所
以孩子不能理解他的行為可能造成什麼後果;認知功能不全,所以孩子可能會錯意,容易
與他人起衝突。這些孩子在國小低年級的時候就一直發出求救信號,例如功課跟不上、被
霸凌,但無奈的是,大人往往認為這些孩子找藉口、不積極,是孩子個人有問題。
這些孩子他們的家庭也可能是失能的狀態,或是大人不願意面對孩子的障礙,於是,能獲
得幫助的孩子少之又少。
作者在少年感化院推行的強化訓練有五個要素,臨摹、記憶、尋找、想像、數數,以下的
遊戲不全是書中的建議,我自己想到一些更適合幼兒的,大家也可以按照這樣的特徵自己
找適當的遊戲。
臨摹:把數字連起來可以畫出圖形的練習
記憶:翻撲克牌遊戲,找出
相同的數字
尋找:共讀的過程引導小孩看細節,或是玩大家來找碴 想像:看著圖案正面,想像圖案
其他角度的模樣,或是陪小孩創作故事
數數:這裡提到數數遊戲是為了抑制衝動,我曾經跟小孩玩過輪流數數,有3、6、9的時
候不可以出聲音,玩德州心臟病也可以
關於想像的重要性,書中提到,這些孩子因為缺乏想像力,所以無法想出更多解決方法,
若他們認定的解決方法剛好是違法的,在執行能力差,沒有計畫能力也無法預知後果的情
況下就會傾向違法。我也想起《孩子的第二天性》裡面提到的,想像力跟同理心是相輔相
成,要能夠想像對方的處境才會有同理心。
《打造同村父母共養國》則往更早的人生階段0-3歲探討。書中提到準備好就學的兒童比
較有可能進入中產階級,較不容易輟學、藥物濫用。要做好就學準備,則需要照顧者從0
歲開始,專注於同理、注意孩子的興趣與情緒,當家長常常與孩子共讀、製造讓孩子回答
與行動的機會,就是在幫孩子做就學的準備。
《打造同村父母共養國》作者的前一本書《父母的語言》就是在談0歲開始的教育技巧,
作者所提倡的3T原則在《父母的語言》裡面說得比較詳細,共情關注(Tune In)、多說一
點(Talk More)、輪流說話(Take Turns),但我比較喜歡共養這一本的翻譯,把共情關注
翻成全心全意,亦即要注意並投入孩子當下感興趣的事物,有些家長即使會共讀,但是用
「教小孩繪本內容」的態度,就不容易共情關注,因為此時家長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自
己的教養理念,無法跟孩子達成同步。
雖然他整理了一套教養方法,但他也在實施實驗計畫的同時發現,很多家庭假使理解重要
性及做法,但還是因為現實有太多挑戰,沒有錢、沒有時間或是沒有穩定的生活環境,家
長難以將重要的育兒技巧實踐於生活中。於是作者寫了第二本書,他認為美國人總把育兒
生子視為個人選擇,所以家長應該自行負擔而非對外求援,因此,奉行個人主義的美國,
對家長和孩子的照顧遠比其他國家要少。他想要呼籲國家應該把這些家長接住,因為孩子
的發展是國力強盛與否的關鍵
。
在MIU404中,志摩對九重說 「最終的決定是個人意志,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每個人
路上出現的障礙物數量不同,有的人能回到正軌,有的人一旦走偏就回不來了。」 就像
是此劇中的畢達哥拉斯裝置,機關一個角度不對,鋼珠就無法達到終點一樣,若一個家庭
在某個點遇到障礙,在低容錯的環境中就會走向家庭失能;一個孩子若持續發出求救,卻
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被忽略,那他可能會走向犯罪。
我們不能期待家長完全沒有資源,靠自己把孩子養好,也不能只靠幾個燃燒自己的優良教
師來「接住」少數的學生。整個社會應思考該如何對家長或孩子更友善,因為不夠友善而
產生的代價並不是只影響單一家庭或單一孩子而已。
訂購/購買證明(訂單/發票):板主將視情況要求提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177.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80537196.A.DF2.html
※ 編輯: suction (220.136.177.59 臺灣), 04/03/2023 23:58:53
有錯當然得要承受後果,但是他們小時候都跟我們的孩子差不多,我想起我有次幫我媽媽
的債務擦屁股後我質問媽媽為什麼這樣做,他說「無法度,啥人叫你予我生著。」有時候
他們也只是被不好的父母生到而已。
所以類似小孩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的話題,我看到一些教小孩反擊的做法都會很憂心。會
讀同學校代表住得近,我們在社區中把一個可能的高風險的孩子貼上壞孩子標籤或是直接
反擊,難道不是增加自己孩子的風險嗎?
我一直知道我媽媽弟弟有收到社工關懷,一關懷就好幾年,我弟弟跟社工也很好。因為我
們住外縣市,跟弟弟的爸爸也有舊怨,後來是社工幫忙協助弟弟拋棄繼承。
社工也說,其實我弟弟算是很單純的個案,大概他其他的孩子更慘…
※ 編輯: suction (220.136.177.59 臺灣), 04/04/2023 00:55:20
MIU404真的很好看!
PTT上面很常看到沒有房車不該生小孩等等,我覺得應該有一部分的人覺得自己現在的成
就是自己努力來的。
絕對是有努力,但是也許可以想想有一些人是在別人努力讀書的時候擔心自己的生存。
我跟弟弟比起來運氣比較好,至少我還有被外公外婆顧到也很早離家,沒有被長期虐待,
但是每次一有什麼額外收入我媽媽就會搞事。所以我後來看到類似低端不該生小孩或是別
人沒錢是不努力的評論都會覺得滿感慨的,照這樣說我兒子不該出生啊。這確實是PTT上
比較看不到的族群,或即使看到也可以丟一句自己不努力就結束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