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東周刊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原來我們都錯了一輩子,關於食物的準則】:「三秒內撿起來吃就沒關係?」、「食物發霉切掉照吃?」、「哎呀!食物掉在地上怎麼辦?」、「還沒過3秒,趕快撿起來才不會有細菌」,這樣的對話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但細菌真的爬這麼慢嗎[1]?
你一定都聽過「食物掉到地上,3秒鐘內撿起來吃就沒關係」、「食物發霉切掉照吃?」。根據實驗,食物只要一碰到地板就會立刻沾滿細菌,不管多快拿起來都一樣;至於看到食物表面發霉時,影響的不只是發霉的部位,其實它數十倍長、看不見的菌絲已經深入水果內,所以即使把發霉的表面切掉,裡面的菌絲還是會毒害人體。
■食藥署表示
▸食物掉到地上:不管是接觸細菌幾秒,都會沾染到細菌等微生物,不慎攝食入病原菌,如「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建議食物掉在地上勿食用,或是確實清洗烹調後再食用[2]。
▸發霉的食品:可能會產生有害人體健康的真菌毒素,加熱烹調或切除發霉部位,都無法確保完全去除真菌毒素[3]。
■5秒撿起來還不夠快嗎?
您聽過5秒規則(5-Second Rule)嗎?吃飯時,如果不小心將食物掉到桌上或地上時,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喊「5秒內都可以吃!」叫你快撿起來,因為這個理論認為,食物掉在桌上或地上的話,5秒內撿起來都還可以吃,因此也稱為5秒理論。
雖然很多人都會直接吃掉,或稍微擦拭之後吃掉,但是,專家們認為這仍然有些風險。究竟食物掉到桌上或地上後,應該馬上撿起來吃,還是丟掉呢?
為了研究食物掉地上後,是否5秒鐘內撿起就代表能放心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馬里帝茲‧阿格爾(Meredith Agle)博士,當年就曾指導學生吉利安‧克拉克(Jillian Clarke)進行相關的實驗,把一些餅乾和小熊軟糖,放在粗糙與光滑2種無菌磁磚上。阿格爾博士表示,結果發現根本不到5秒,細菌就已經附著在食物上了[4]。
■都市傳說:「5秒原則」或是「3秒鐘法則」
▸5秒原則:當某樣食物掉到地上,你在五秒內把它撿起來,那麼將它吃下肚是沒關係的。
▸3秒鐘法則:你偶爾會看到更嚴格的版本,據說食物掉地上3秒內撿起來是乾淨,可以放心吃。
▸不論「5秒原則」或是「3秒鐘法則」真的都只是都市傳說。
但這些有如至理名言般的民間智慧,真的有科學根據嗎?顯然不會有人想吃下任何黏在食物上的沙粒或幾根頭髮,但假設你已經把任何來自地上的可見髒物都撥掉或吹掉,這樣把食物吃下去安全嗎?[5]
■美國研究揭真相:食物愈濕愈易沾菌
美國羅格斯大學食物微生物教授Donald W. Schaffner實驗測試4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包括:切片西瓜、麵包、塗上牛油的麵包及軟糖;及4種不同類型的表面:不鏽鋼、木板、瓷磚和地毯。4種食物會由約12cm高的位置掉下,測試接觸少於1秒、5秒、30秒和300秒的地面後,到底會有多少細菌沾上食物。
▸結果發現:
其實細菌的傳播率主要取決於食物種類、接觸表面、時間等。而「5秒法則」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食物掉在地上的時間愈長,的確會愈多細菌。但不代表只要5秒內撿起就會安全,因為只要食物一接觸到地面,就已經會沾到細菌。
▸至於什麼食物會沾到更多細菌?
研究指出愈濕的食物愈沾得較多的細菌。測試中,切片西瓜沾上細菌最多,其次為麵包和塗上牛油的麵包,最少細菌則是軟糖。由於切片西瓜充滿水份,而水份有利細菌轉移,所以愈濕的食物其實愈容易沾上細菌[6]。
■專家建議食物掉到地上不要吃
美國膳食營養學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發言人露絲‧弗雷希曼(Ruth Frechman)表示,食物掉到地上後,要吃的話,至少要先洗淨,畢竟細菌無處不在,而且,例如大腸桿菌等的10種細菌,會引起食物傳染疾病(Foodborne illnesses),如發燒、腹瀉(Diarrhea)以及類似流感的症狀。
而飲食疾病的發作時間可能有所不同,從24小時到一星期都有可能。所以,如果上個星期三吃下掉在地上的食物,到了週末時身體才開始出現不適的話,我們可能根本不會將這兩件事聯想在一起。
美國聖地牙哥(San Diego)衛生檢查員羅伯特‧羅曼(Robert Romaine)表示,如果食物是乾燥且沒有黏性的話,沾附細菌的可能性就較小,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讓我們在意要不要撿起來吃的,都是帶有水分或調味醬料的珍貴食材。
所以,他也建議當食物掉落後,無論接觸到什麼表面,都不要覺得食物還乾淨可以吃,尤其是掉到地板上的食物。而即使是掉在清洗和消毒過的櫃檯,也不要覺得乾淨,因為櫃檯前人來人往,可能因快遞人員將曾經放在地上的包裹,放到櫃檯上,而將別人鞋底的病菌,也一併帶到櫃檯表面了[4]。
■發黴的食物就別吃了,黴菌讓肝病癌變機率高6倍
有些人基於節儉,食物吃不完也捨不得丟棄,一味地往冰箱塞,即使過了保存期限、甚至是已經發黴,還是會切除壞掉的部分繼續吃。這樣子做固然是省下了不少伙食費,但是長期下來,卻可能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
台灣氣候潮濕,食物如果保存不當,很快就會長黴菌。而黴菌所產生的毒素,又以「黃麴毒素」、「橘黴素」最為兇狠。
▸黃麴毒素: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常見於保存不當的花生、玉米以及豆類製品,長期或大量食用遭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導致中毒、拉肚子、急性肝發炎,增加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橘黴素:
具有肝腎毒性,不易分解,也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像糕點、米等食物中,就容易產生出橘黴素。尤其台灣的B型肝炎、C型肝炎盛行,病患如果長期攝取黴菌的毒素,會提高肝癌發生率達6倍之多[7]。
■黃麴毒素是什麼東西?毒性竟是砒霜的68倍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更名列107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2位!因此如何防範肝癌上身,自然成為國人重要的保健課題。除了留意自身有無B、C型肝炎問題,以及避免過度飲酒、飲食不當,造成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外;遠離容易誘發肝細胞病變的「黃麴毒素」,更是保肝、護肝關鍵!
黴變食物會產生的一種叫黃麴黴的真菌,它產生的毒素被稱為黃麴毒素。黃麴毒素的毒性很強,是砒霜毒性的68倍,是氰化鉀毒性的100倍。一般真菌在高溫下可被破壞,但黃麴毒素需加溫到攝氏260度才會被破壞。
且值得注意的是,黃麴毒素會損害人及動物的肝臟組織,常見表現為肝細胞核腫脹、脂肪變性、出血、壞死等。人體一旦食入黃麴毒素,即使含量不高,細胞的免疫反應也會受到抑制,並可能導致肝細胞病變,甚至誘發肝癌。
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指出,黃麴毒素是人類致癌物,主要是肝臟致癌物。有科學家用含有這種毒素的飼料餵養大鼠、鴨、鱒魚、猴等動物,結果使動物患了肝癌。毒素劑量越大,肝癌發生率越高[8]。
▸黃麴毒素是真菌毒素中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一種,常由黃麴黴及寄生麯黴等另外幾種黴菌在黴變的穀物中產生。黃麴毒素不僅是毒性強,而且超級穩定,雖然平時適合在攝氏26度到28度的環境生長,但溫度愈高生長速度愈快,特別是在攝氏25度到32度、相對濕度80%到90%的潮濕環境中,會快速地分泌毒素。
▸值得注意的是,黃麴毒素還很難殺得死,高溫燒烤大概只能破壞2到4成的毒素,即使用攝氏100度的沸水連續煮20個小時,也未必能徹底消滅它;黃麴毒素肉眼看不到,而且在攝氏260度以上才能被破壞,達到分解毒素的效果,可見得它的堅強生存力。[9]
■切除發黴部位,無法杜絕毒素
發黴食物表面可能會長出絨毛樣黴菌,而且多半有黴味,質地變得蓬鬆,食物入口前要看外觀、聞味道,如果不小心吃到一兩口發黴食物,人體內有胃酸及免疫力保護,並無大礙。但如果長期吃,負責代謝毒素的肝就必須更加賣力運作,負擔非常重,本身肝臟已處於發炎狀態的人,更要避免吃發黴食物。
很多人以為只要把發黴部位去除,就可以免除黴菌毒害。但其實黴菌從開始滋生到肉眼可見,大約需要一個星期,有時候食物外觀沒有異樣,但是黴菌孢子已經深入食物裡頭。另有研究指出,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即使經由100度C的高溫烹調,仍然無法去除毒性。
因此,光是把有黴菌的部分切除,並無法去掉毒素,一看到食物發黴,就要整個丟棄,不要因為覺得浪費而吃下肚,反而危害健康。
其實食物放太久,不只容易發黴,也會滋生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不僅危害了肝臟,其他器官如腸胃道也會受影響,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7]
■夏季炎熱易孳生細菌!
夏天是食物中毒的好發季節,炎熱潮濕的天氣是細菌生長的溫床,容易導致食物變質。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
依據食藥署資料指出,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則會持續1週到10天,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提出10點建議,讓民眾在炎夏中避免把細菌吃下肚
1.不管是正餐或是蛋糕飲料等點心,都要留意衛生問題。
2.維持良好衛生環境。
3.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
4.食物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
5.儘量不要買涼拌食物、加工後放置較長時間的食物。
6.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
7.食品買回後應儘快烹調,生的食品原料愈快處理愈好,熟食也要趕快食用。
8.確保烹調的海產食物須經過100℃煮沸充分加熱避免生食。
9.煮熟的食物必須保存於夠高的溫度(高於60℃),否則即須迅速冷藏至5℃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10.盡量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放冰箱時也要注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10]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今周刊)「食物掉地上「3秒」內撿起來可以吃?醒醒吧!這種都市傳說會害你「痛不欲生」...」:https://bit.ly/33uiYG9
∎[2](元氣網)「食物掉地上 只要3秒內仍可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3/2097481
∎[3](元氣網)「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換季食物保鮮3撇步」: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7/4482595
∎[4](Hello醫師)「食物掉地上能吃?這比5秒規則更重要」:https://bit.ly/2RHHcKh
∎[5](元氣網)「食物掉地上 只要3秒內仍可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3/2097481
∎[6](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5秒內撿起食物沒有細菌?美國研究揭真相:食物愈濕愈易沾菌」:https://bit.ly/3bgJhnz
∎[7](Heho健康)發黴的食物就別吃了 黴菌讓肝病癌變機率高6倍:https://heho.com.tw/archives/40424
∎[8](風傳媒)「黃麴毒素毒性極強,是砒霜毒性的68倍、氰化鉀的100倍!做對這4件事,就能遠離黃麴毒素」: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651316
∎[9](Heho健康)用280度高溫才殺得死的家庭超級毒素 竟然比氰化鉀還毒10倍:https://heho.com.tw/archives/23612
∎[10](平傳媒)夏季炎熱易孳生細菌! 營養師「10點建議」預防食物中毒:https://bit.ly/3txN9a9
➤➤照片
∎食用玩家-食藥署-「食物掉地上的三秒定律」:https://bit.ly/3bhZjgS
∎[6]美國研究揭真相:食物愈濕愈易沾菌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物掉在地上 #食物發霉 #肝病 #黃麴毒素 #橘黴素 #食品安全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食用玩家-食藥署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東周刊pdf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願別人多談的歷史
文:薯伯伯
從前有一個政黨,成立初期的資金由外國資助,黨青年到該資助之外國領取生活津貼,政黨主要人物更是靠外國經費遊歷,政黨成員還要定期向國際組織匯報款項動態。
這個政黨叫中國共產黨,按現在《國安法》的定義,這個政黨早就要抄家了。
《烏托邦的幻滅——延安一代士林》的作者裴毅然做了一份詳細調查,研究中共初期的經費來源(見其報告《中共初期經費來源》),內容摘要如下:
• 1921年8月初,中共創辦機關刊物《勞動》周刊,約三十人領取津貼2,035元/月,全部開支及出版費用為每月一千零數十元,費用均由共產國際補助。
• 1923年4月30日,陳獨秀打收條認領共產國際寄交中共的4、5月經費1,000墨西哥元。
• 1924年,中共月均得俄款約3,000元1925年預算月領2,250元,4月起增至3,650元;1927年月均收到3萬元以上;1928至32年,每月預算5萬元左右。1927年以後,每年僅用於「特別費」一項,中共就得到幾十萬元上下。
• 1927年,中共組織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得俄款約3萬元,開辦黨校得5萬元,7至8月為解決湖南農運得款近5萬元,9月準備秋收起義得款1萬元,12月為廣州起義及善後得援款近10萬元。1928年底,中共向莫斯科提出百萬特別費。
• 1926年以後,共產國際提供給中共的經費預算已達6,000元/月;1927年再增經費預算1.2萬元/月。
• 1927年7月5日,共產國際為復興湖南農運撥款3.95萬元。
• 1927年8月,國共關係徹底破裂後,共產國際撥給中共的經費增加到2萬元/月dk。9月6日,莫斯科電令上海共產國際工作人員:「請在年底前撥給中共17,128美元。」
據中共歷史檔案財務統計,1927年共產國際秘密撥付中共各項款額接近100萬銀圓,對剛成立的中共來說,年助百萬已是天文數字。
* * *
另,1921年4月,共產國際東方部派出正式使節馬林來華助建中共,帶來不少境外資金,毛澤東亦有靠這些境外資金用於遊歷杭州南京。
1928年底,中共向莫斯科提出百萬特別費。毛澤東搞秋收起義,章士釗也為他籌了2萬元。工資不高的毛澤東,亦能抽美麗牌香煙。
1941年7月7日,季米特洛夫通知毛澤東:「援款(100萬美元)已獲批准,將分批寄出。」
按2020年7月實施的《港區國安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任何人煽動、協助、教唆、以金錢或者其他財物資助他人實施「顛覆國家政權罪」,即屬犯罪。
中共收取資金「顛覆國家政權」,還要收取大量境外資金,難怪對這段歷史不願多談,亦難怪現在對所謂外國勢力如此忌憚。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正視歷史,不容扭曲。
《中共初期經費來源》報告原文(作者:裴毅然):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25-201103003.pdf
(為免被刪,順便提供後備檔案連結: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2194429/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25-201103003.pdf)
東周刊pdf 在 東周刊eastweek.com.hk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東周刊 eastweek.com.hk, 香港. 206754 likes · 18881 talking about this. 東周刊/東周網(www.eastweek.com.hk) 官方Facebook 專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