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我發覺台灣媒體真的挺有病的.
.
特別是蘋果.
.
我從來不曉得原來打疫苗後過世,尚未證實有關聯,還要被意識形態檢查,凸顯他的政治立場,翻遍他的臉書,進行竄改語境的嫁接,只為了滿足媒體預設的荒謬-「他打了高端,他呼籲其他人去打,然後他死了.」
.
「作家打高端後猝死 曾說願向病毒獻祭!『用少數人犠牲,換多數人平安』」,附上大大的一張他的相片,上面寫著「用生命相挺」,再附上「翻攝至臉書」,可以知道,完全沒經過他們家人同意.
.
彷彿正在嘲諷他,他有多麼傻,有多麼活該.
.
「打高端猝逝作家黑特柯文哲!曾言『敵人就在北市府』 鐵桿支持蔡英文」
.
我不知道他支持蔡英文,或批判柯文哲,跟他逝世有什麼關係-他的政治立場,跟他打高端又有什麼關係,毫無疑問,這樣子惡劣的報導吸引來的效應,就是一堆深藍與柯文哲支持者在進行網路霸凌,「死得其所」、「求仁得仁」、「神經有問題,北市長是神醫,怎麼可以批評他」、「台獨吉娃娃」,似乎暗示死者就是因為支持蔡英文,批評柯文哲,所以這是他的下場.
.
然後這一路蔓延到死者的臉書.
.
事實上,打AZ和莫德那的,在8月23日各有一人死亡,卻不見得有這樣的待遇.
.
全台打疫苗的人這麼多,打完莫德那和az猝死有653例,沒有人,沒有人像他一樣,他大概是第一個,被赤裸裸的肉搜言論,討論政治立場,然後被網路霸凌的人.
.
而且他已經過世了.
.
我只看到這一個偏頗的媒體挾著一群人,對著所有人說,「他打高端,他有罪」,在台灣,原來,當一個本土派支持者,竟然不被當人看待,死後,還要被不斷踐踏著.
.
陸作家的言論,是在6月25日,全文為:
.
「打疫苗是一種國民義務。
抗疫攸關國家安全,所以接施打疫苗是一種國民義務,而不是權力。
.
每個人挑三揀四、這不打那不打,結果就形成防疫漏洞、死角,危害整體。
.
現況只能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即使有人會因此致死。
但畢竟不是每個人打了都會死。大家都打,整體染疫死的人、確診的人,肯定會少一點,疫情會趨緩。
.
一句話:打疫苗利大於弊。
.
除非有些人,選擇完全不出門、在家與世隔絕,否則都應該打疫苗。
.
萬一打了疫苗死了,也只能視為向病毒『獻祭』——用少數人的犠牲,換取多數人的平安。」
.
我不知道這跟他打高端有什麼關係,6月25日,也根本沒有高端可以打,那時,是環南市場疫情爆發,台北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然後許多人在提倡拒打疫苗.
.
而媒體故意在此時轉死者不相干的評論,斷章取義,就等於暗示群眾,他的言論是針對高端,要強迫其他人去打高端.
.
該作家站在公眾利益的角度,希望人們趕緊去打疫苗,獻祭之說,也屬於一種無奈的語氣,「大家都打,整體染疫死的人、確診的人,肯定會少一點,疫情會趨緩.」他是以群體免疫的觀點,用意在於希望疫情能趨緩.
.
事實上,如果沒有疫情,沒有變種病毒,自然也不需要疫苗,他希望的是人們有疫苗就趕快去打,沒有特定鼓吹哪一個牌子,否定他這樣觀點的人,其實就是否定打疫苗罷了,要人們不要去打任何一劑,這樣就不會有任何風險,但,其實只是把風險轉嫁給其他人,而自己同樣也會面臨病毒的威脅.
.
他不是韭菜,他只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擔憂自己,也擔憂其他人,他喜歡在臉書上擺自己做的菜,還有一些飾品,鼓勵其他人,我不曉得,媒體檢查他的瑕疵,假造他的語境,把他6月擔憂疫情的言論嫁接他現在打高端去世,的用意為何.
.
如果想標誌高端的不安全,一個例子證據力是不足的,打高端的人昨日有17萬人,相比az或莫德納,這沒有超過太多的背景值,如果想要否定高端的安全性,應該先等法醫驗完確認有關聯後,或者有明確的數字和依據,在下這種結論,營造這種氛圍.
.
如果要幫死者喊冤,或譴責政府,也不應該消費死者,讓他被誤解,請報導事實,而不是選擇性呈現報導,最起碼的起碼,時序要搞對,而不是讓他蒙受不白之冤,一群人瘋狂地分享他的文章,四處在他死訊下留言,謾罵他「納粹、會下地獄」.
.
這些人究竟對他有何仇恨?只是因為他去打了疫苗,死後就應該被這樣糟蹋?
.
我想,沒有人應該被這樣對待.
.
那些嚷嚷著「死者為大」的人,在許崑源議長死去,傳播這樣的想法,現在,這就不適用了,你們的良知,到哪去了?難道你們受的教育,是可以對特定人殘酷,而消去自己的同理心?他甚至不是一個政治人物,只是一個平民作家.
.
對於政府來說,一定慎重的處理這件事情,後續的撫卹,家屬的慰問,一定要做到圓滿,然後,請詳細調查他的死因,如果確認和施打疫苗有關聯,一定要進行補償,因為他是相信政府,相信國產疫苗,跟隨總統的主張,才去施打的,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不論打任何疫苗,都要負起後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責任,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擁有意願繼續施打下去.
.
而如果你連這樣信任自己的民眾,都無法保護的話(儘管他已經死了),讓他好好地走,我不知道你存在的價值為何.
.
對於已經施打高端或尚未施打高端的人而言,我想有一點必須注意,如你本身有心血管或急性嚴重疾病,在施打後產生不適症狀,要多加注意避免和施打疫苗產生的副作用混淆,「以為只是疫苗的副作用」,而忽略了就醫時機.
.
高端的副作用為:
.
「接種高端後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壓痛,頻率71.2%,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其次是痠痛、全身無力頻率36%、肌肉痛27.6%、頭痛22.2%、腹瀉15.1%、注射部位腫脹或硬結10.5%、噁心或嘔吐7.7%、注射部位泛紅4.9%、發燒0.7%.常見的不良反應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大部分於接種後7日內觀察到緩解或消失.」
.
如有「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或者並不屬於打高端疫苗的症狀,請盡速就醫.
.
全世界奪走最多人生命的疾病,不是武漢肺炎,是天花.
.
天花造成了約4億人死亡,他終結在一名鄉下醫師的手上,愛德華.詹納,他在擠牛奶的女工身上,發現了得過牛痘的人,便不容易再感染天花,於是他進行了牛痘實驗,創造了「預防接種Vaccination」,Vacca就是牛的意思.他認為,牛痘和天花有相同的來源,但牛痘感染人的毒性較弱,所以接種了牛痘,就不容易感染天花,他創造的概念,讓其他人開始追尋免疫和產生抗體的預防疾病方法,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的死亡率,為0.
.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很輕鬆而且偉大的,但背後有許多沉痛的內幕,這個方法被發明而且證明有效,取之而來的,不是讚美,而是一群人無情的撻伐,他們說,詹納的接種法是褻瀆上帝,是撒旦的話語,報紙上,報導著接種牛痘疫苗的人會長出牛角,變成牛,詹納的家被包圍,甚至連他的病人,相信他而來接種的人,都被不斷的嘲笑與謾罵,然後丟石頭在他們身上.
.
這位作家,此時遇到的,就是這樣的不理智吧,他們總是毫無目的的攻擊那些尋求所有人都能得救的人,而以為,使他們消失,就會讓自己安全,詆毀他們自己就能免疫,他們以為,能使自己得救的,不是疫苗,而是仇恨.
.
帶給他們災厄的,不是病毒,而是那些與病毒對抗的人.
.
諷刺的是,現在早已不是18世紀,已經過了兩百多年,有些人做的事,說的話,仍然與從前沒什麼兩樣.
.
高端施打到現在,並沒有像其他疫苗,那樣顯著的副作用,以猝死來說,從擴大二期試驗的4千人,到昨日接種的17萬人,只有兩個例子,一個高血壓病史,另一個死前手裡握著毒品,相比az開打後許多高齡者猝死的情形,累計死亡536例,莫德那2個多月累計的117例,這樣的背景值,很難說,具有嚴重的安全問題,去打的人是一種錯誤.當然逝去的生命都有同樣的重量,是不能比較的,請體諒我只能用這樣的方法去面對龐大的惡意,他們的言論過於無知,嘲諷死者的人,不但低能,而且無良.
.
還逼得死者家屬得出來捍衛自己的家人,真的是,人性掉落了糞坑.
.
常說人們的敵人是病毒,有些人的敵人,卻是彼此,那些希望所有人都活下去的人-他說的獻祭,是一種不得已,一種沒有辦法,一種莫可奈何,一種「想開點」,而那群侏儒口中的「獻祭」,是期待一個人的死去,好映證他們妄想的使全人類至於風險之中的荒謬.
.
他是溫柔的,他們是無情的,他是沉痛的,而他們喜悅,他說的,不是一種恐嚇,而是一種悲傷,他訴求的,不是一種絕望,而是盼望人們主動尋求希望-
.
而他們喜孜孜的在他的屍體上跳舞,在家屬的痛苦中飲酒作樂,一個希望更多人活下去的人的肚皮上,在他摯愛的家人面前,他們以為他已經閉上眼睛,但是所有人都看見了.
.
我希望那些侏儒能平安健康的,攜上他們的惡意,去面對病毒,謝謝他們告訴我們,原來,台灣有一群人,活著這麼像病毒一樣,比病毒還有迫切的需求,希望人命的逝去,幸災樂禍.
.
詹納還有一項特別的觀察,使他聞名於世,他發現,杜鵑的雛鳥會把同一個巢裡,其他鳥的幼雛推出巢外.
.
台灣就像一個溫暖而巨大的窩,這座窩裡,顯然,養了太多杜鵑一樣的人.
.
一隻馬來西亞來的候鳥,或許刺痛了他們的內心,他比居住在這座島上的杜鵑,更愛這座島,更願意珍惜其他人,而牠們,只想到了自己,自私,而且愚蠢.
.
現在他飛走了,留下許多思念,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過得安好.
.
希望他的死,能激發出人們,本質上希望其他人能過得更好的美好希望.
.
最後呼籲蘋果日報撤下不實的報導,這無疑是給家屬帶來二次傷害,如不撤下,神父個人往後將永遠不會分享蘋果日報的任何新聞,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蘇素秋 tomoyo的贊助.
「杜鵑窩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柴女阿美的大城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好雷] 飛越杜鵑窩-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百貨杜鵑窩日記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飛越杜鵑窩、杜鵑窩菜單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飛越杜鵑窩、杜鵑窩菜單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杜鵑窩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鵑造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鵑造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片單] 歷久不衰的舊片 - 熱門PTT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有人聽過~自家前後院不要栽種杜鵑花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杜鵑窩意思 在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book summary -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杜鵑窩意思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理小說中熱門取景與打卡地點】@精神病院
先說這裡沒有冒昧歧視或偏見的意思,精神病院/患有時也常被污名化、被扭曲放大看,正如早逝作家林奕含的悲傷。
只是我們都知道,拍戲需要取景,那麼如果推理小說中的主角群可以打卡,最熱門但會被規範必須保持良好社交距離的地點會是-
選精神病院會是正解。
事實上,從精神病院相關延伸,是推理小說中常出現的關鍵地點,且多藏有諷刺、弔詭或神秘的意味。
記得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場超有guts的實驗-派一堆正常人混入精神病院,想理解正常人與病患間,是否可以被辨識出差別。
也有聽說過巴士司機載運精神病患,途中開小差,結果回來時人都不見,只好騙取不知情的民眾上車替代,試圖瞞天過海。
不過比扯鈴還扯的是,兩者第一時間竟完全看不出來,也就是說,正常與不正常間的界線,即便專業有時也難分辨。
讓人想起楊建東《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工作實錄後的困惑-當有一天我們進了精神病院,又有誰能夠說我們自己正常?
如1975年美國電影《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與德國天王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病人》。
本是為了逃避刑罰/找尋真相所以裝瘋賣傻被送入精神病院,結果弄假成真,真真被當成了真.精神病患,有口難言。
可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還不是這個,是為「精神病患」帶來曙光的人,卻被切除額葉,失去自我意識與思考。
不然就是因為無法接受事實的壓力創傷,解離代換出各種如真似幻的妄想,由此織就一樁樁神秘無解又恐怖兇殘的謎團。
如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被颶風所包圍的精神病院,或卡莉雅.芮德(Calia Read)《是誰在說謊》(Unravel)一女繞二男的粉紅泡泡都是這樣,主要都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關。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世界暢銷推理,不分年代區域丟進一個整合系統,類似論文搜查系統那樣,那麼在搜查精神病院這個名詞時,會一同跑出來的關鍵字將會有:
人體實驗、密室走道脫逃、字母變形換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口述記憶不能相信、暴風雨山莊,還有連續殺人魔的犯案、正常與異常的分辨。
也就是說,精神病院這個專業醫療機構,在推理小說中算是個取景入題的熱門地點,由此來混淆視聽或衍生互動,更常導入生活日常民眾習以為常的偏見歧視來誤導方向。
像多那托.卡瑞西取景義大利羅馬風光的《精神病院》與萊利.塞傑(Riley Sager)松林別莊慘案的《最後的女孩》(Final Girls),佛與魔,誰也難說,有時甚至「沒魔就沒佛」呢。
喔對了最後,提到精神病院,也想到我的童年1991年《穿越時空五百年》穿越到現代的道士林正英,如何被當成病人送進精神病院,還有劇情穿梭來回裡,絕美的王祖賢~
杜鵑窩意思 在 柴女阿美的大城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母,我上親子界的GQ雜誌了!
https://www.facebook.com/134469309158/posts/10155848974659159
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focus-people/articles/15945
********
身邊的朋友都當了媽媽。十幾年過去,終於讓我等到大家同歸於盡的一天。(亂用成語)
新手媽媽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事情都變得很模糊。
當時的我幾乎沒有任何來自外在的壓力。連我自己也不明白,在客觀狀況下看起來應該要很幸福的我,為什麼正在經歷人生前所未有的低潮。
我像是活在一座物資充分的孤島上。從遠方看過來,富足而恬淡。從島上望出去,卻是一片無涯的深沉大海。所有的吶喊,在外人的耳朵裡,都只是海浪的聲音。
兩個禮拜前接到媽媽寶寶訪問的邀約。原來,這麼久之前的文章,現在還有人在看。
其實寫下那些文字的時候,傷口已經慢慢結痂。「傷口」二字似乎配不上「母親」這個神聖的身份。無法受孕與失去腹中胎兒,是大家能理解的痛。但沒有人知道,當媽媽,也會讓人受傷。
謝謝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的採訪。讓我重新回頭看看當年的自己,讓我有機會告訴那個受傷的自己:「你會好起來。」
********
母愛忘了內建
女兒今年九月入學 Pre-K(中班),兒子即將讀小學一年級。時光並不匆匆,過去六年的每一天都是你用汗水、淚水、口水、青筋、魚尾紋和白頭髮換來的。
第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們住曼哈頓最熱鬧的一條街上。那個晚上丈夫去機場接媽媽,把你和只有一週大的嬰兒留在家,嬰兒剛剛喝完奶睡著了,屋子裡難得的清靜。你抱著膝蓋坐在窗邊靜靜的從七樓向下看,車水馬龍,幾乎可以聽得見街上人來人往的嘻笑聲。那一刻起你明白,從此窗裡窗外兩個世界。
相較於身邊大部份的朋友,覺得當媽媽是他們此生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對你而言,成為母親,是上天給你最大的考驗。
你一直是自我感覺很良好的人。並非母豬自以為貂蟬那種近乎可憐的無知,而是清楚自己有幾兩重卻又盲目的擁抱著關於自己的一切,「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大概就是在說你這種人。面對那些長得比你漂亮的、身材比你好的、學歷比你高的、家裡很有錢的,或者以上皆是如微風少奶奶之流的,你不曾羨慕。但是,有一段日子,你發現你再也無法喜歡自己的人生,你忌妒著那些沒有牽掛的朋友們。在每個陪小孩去公園玩的下午和每一頓囫圇吞棗食之無味的週末晚餐,你一次又一次的想像,沒有當媽媽的話,現在在做什麼?是不是會比較快樂?
在網路上亂逛,每一本相簿、每一個部落格述說的都是母慈子愛的故事。你自慚形穢,於是不再閱讀任何有關育兒的網誌,因為他們宣洩著滿溢母愛的同時,也提醒了像你這樣的母親有多麼失敗。或許這一切只存在於幻想,從來就沒有誰贏了誰,但扭曲的念頭卻無法在你心裡停止生長。你想問,為什麼別人總是從容而自然的就把母親這個角色做好,你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搞得狼狽不堪?
明明應該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的母愛,在你身上似乎從不存在。
你乾脆當個為母不強的逃兵。於是兒子一歲半開始讓保姆照顧,兩歲半就被送去托兒所,女兒也在一歲半跟進。孩子的爸如果有得選擇,當然捨不得兒女這麼小就「上學」,但他沒有吭一句話,大概權衡過後覺得小孩進私塾總比老婆進杜鵑窩好一些吧。而你也理直氣壯的想,這樣大家都比較健康,有開心的媽媽/妻子,才有快樂的孩子/丈夫。
可是情況並沒有變得更好。你像一頭困獸,在充滿玩具的籠子裡橫衝直撞,卻不知道要去哪裡,還可以去哪裡?
你突然意識到,自己跟那些社會新聞上,在公廁生產,生完就落跑的國高中生小媽媽本質並無不同,也許你只是多了一點點責任感和社會對你這樣所謂唸了點書(高中有畢業)的人所加諸的期待。原來你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你忍不住懷疑,作為一個母親,到底還可以無能到什麼程度?
我們理所當然包容顯而易見的苦痛,卻忽略了裹在糖衣下的挫折其實也很困難。所以對於當初義無反顧選擇的行業再也沒有熱情時,我們可以抱怨,然後辭了工作轉換跑道,砍掉重練。可是一旦為人父母,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我們甚至無法忍受自己曾經有過「後悔」的骯髒念頭。 每天晚上,那個太愛自己的你,和身為母親的另一個你,都在類似的矛盾和辯論裡皺著眉頭睡著。
母親的角色,緩慢而無聲的,侵蝕著自我。你感到自己不斷的縮小。
後來你開始尋求專業幫助。跟陌生人肆無忌憚說話的感覺其實還不錯,不太需要考慮到後果那樣的,有時候沒心情講,就望著窗外中央公園的一片綠,放空,但你始終無法忍受她用那種過於溫柔的語氣和近乎憐憫的眼神與你交談。聊天一小時的代價拿去換成 Yasuda 的 Omakase 可能還比較有療癒效果,一陣子以後你覺得沒什麼意思就不再去了。
當你再也Hold不住,變身成崩潰姊的那天下午,窗外晴朗無雲,氣溫有點曖昧的不冷不熱,風雨欲來。你在廁所裡辦完「正事」,賴著不肯出來,只想關在密閉空間裡任性的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光。看不見娘的女兒聲嘶力竭的大哭捶門,你置之不理。某個倒楣鬼以為愛妻烙賽烙到昏厥,問了聲「還好嗎?」你像是被拔了插硝的手榴彈,引爆。
「還好嗎?我好得很!我想在廁所裡待久一點不行嗎?我不只是媽媽,我也是個人!像你們一樣活生生的人!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我不是生來服務你們的!你們就是要把我的人生和上廁所的權利都毀了才滿意嗎?」
你歇斯底里,這些話利刃一樣從口中吐出,刺向愛你的人。
「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沒有人想毀了你的人生。」
「我討厭你。我討厭這一切。請你去找別人當你孩子的母親,我無法勝任。我是個很糟的媽媽,我不會當媽媽,我是個失敗者。把我的人生還給我,放我走好嗎?」
他看著你,沒有回答。但那個眼神你認得,每次吵架你回敬以無比惡毒的語言,他臉上就會出現的,受傷的表情。
「你是我看過最好的媽媽,你把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執行得很完美,雖然我從來不在乎你是不是個好母親。你的存在讓我快樂,並不是爲了成就或服務我們的孩子。」他緊緊抱住你,你才發現自己渾身不停顫抖。
以前一直不懂為什麼阿母上廁所老是不關門,以為羞恥心和骨質一樣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流失,而你總算知道她上廁所不關門的習慣是如何養成的了。
六年過去,你漸漸瞭解那些關於「再辛苦也只有這幾年而已,小孩長大就輕鬆了」的話都不是真的。生兒育女是個不可逆的決定,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此永遠改變,再也不會回到原來的模樣,如同你的肚皮一般。你家鄉的老母,依然時時刻刻為她相隔七千英哩遠的三十歲(咳咳,四捨五入)女兒掛心著,再過另一個三十年也不會變。
嫁得很遠的老女兒,則是在母親和自我的角色裡繼續拉扯對抗。但六年的功夫並不白練,你慢慢的體會到,母親與自我,沒有一定要殺得你死我活,也可以亦敵亦友,學習共存,或是摻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吃了以後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
看著孩子已經熟睡的臉,你不太確定這跟多年前想像幸福的樣貌是否完全吻合,但你衷心感謝。感謝他們對你無條件的愛與包容,感謝他們教會你成長的不容易,感謝他們讓你看清自己從來就沒有那麼能幹和堅強,也感謝他們在你搞砸了那麼多次而且往後還會不停搞砸的情況下,(毫無選擇餘地的)允許你繼續做他們的母親。
你撿起散落一地的自我,與母親的角色,試著共舞。
杜鵑窩意思 在 百貨杜鵑窩日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叫"杜鵑窩"呢?為什麼精神病院要叫杜鵑窩呢? 因為一部電影名稱《 飛越杜鵑窩》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 美國導演: Milos Forman 演員: Jack ... ... <看更多>
杜鵑窩意思 在 飛越杜鵑窩、杜鵑窩菜單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飛越杜鵑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飛越杜鵑窩、杜鵑窩菜單、杜鵑窩意思就來汽車零件保養懶人包,有最完整飛越杜鵑窩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杜鵑窩意思 在 [好雷] 飛越杜鵑窩-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明明有其他想寫的分享,卻在看完這部片念念不忘的一直手癢。
所以先來分享這部經典老片好了。但不想被雷到還是別往下看比較好。
看片名真的完全不知道內容是什麼,一開始是看了一些有關精神疾病的書有提到才找來看
的,而且這真是一部越看越詭異、為主角擔憂,到最後感覺一片沉重的電影。
後來我才理解為何是「杜鵑窩」。
杜鵑是一種出生就在不同鳥巢裡的鳥類,對於親鳥而言,由於演化的關係,辨識一隻杜鵑
隱藏在鳥巢中是困難的事,演化上也支援杜鵑幼鳥不被辨識出來,否則就會被踢出巢裡或
親鳥會不再餵食而無法生存。
但對出生在巢裡的杜鵑本鳥是怎麼想呢?就像醜小鴨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是天鵝,他以為
自己跟他人是一樣的,那些顯而易見的差異他大概也會以為那是「長大就會消失的正常差
異」吧!
主角進入病院後,本來就個性瘋狂的他在被醫生說要再觀察時,假如設身處地去思考,大
概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狀況有點懷疑,畢竟是(感覺比自己)專業的醫生判定可能有問題
,當然還加上主角(可能也)不想進監獄。
就像生活中,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認為的樣子總有些出入,但不論是懷疑或否認對方眼中
的自己,一旦知道這些,一般人都會刻意做出一些舉動來掩飾或加強那些既定印象。
在病院中,他認識了一些他覺得只是有點逃避現實的人們,這從他把這群人帶出病院與群
體治療中的發言可以發現,主角真的不覺得他們有必要把自己關進病院。
而帶他們出逃這件事,我覺得也讓主角看清自己與這群人的真實落差,他不可能保全這群
人,也就是無法帶著這些無心獨力生活的人離開。
隨後也帶出了另一個與主角一樣是杜鵑的角色,兩人決定一起逃走。
我覺得主角的精神狀態大概就處於那位隱藏得很好的杜鵑與病患之間,於是他知道自己想
逃走,卻又因為能理解其他病患因為自身行為的獨特而不見容於社會的痛苦而捨不下他們
。
在那個瘋狂的夜裡,我看的時候一直著急著為何不快走不快走。隔天一早的安排真是神來
一筆,我原本就只有絕望的心情隨著主角開了窗而升起希望,又因為主角聽到慘叫時掙扎
的表情而隨之糾結。
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在做選擇,這部片清楚的描寫出殘酷的現實。
其實,從一開始在主角要求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藥這種醫病關係中最一般的知的權利時,
護士長的拒絕並威脅會用其他方式讓拒絕的人吃下去時,就預示了主角留下來若不能表現
得像個聽話的病人,就會用其他方法讓他聽話。
不論主角當時或是直到最後才認識到這件事,其實也在說明,即使他(我們)在心中認為
自己與他人不同,也會逐漸失去自主權。
只是,為了已經看見的目標(夢想,或簡單的說是一切想要的人事物),願意付出什麼?
或說,犧牲什麼?
有些人事物的變化,在開始做出追尋夢想的行動前,永遠預料不到,然而每個選擇,都可
能沒有下次做選擇的機會時,該發狠的拋下一切雜念往前走嗎?還是像主角一樣,總是一
次次的道別後又告訴自己說「沒關係/沒辦法,這是值得的繞遠路」?
小時候,總覺得某些大人很殘忍,踩著別人的屍體也要往前走下去。但現在卻開始理解,
那些決定絕不是簡單的,但放棄了,又對得起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那些不真的
了解自己的眾人目光,卻對不起那些早已準備好要一起打拚到底的夥伴,這又是對的嗎?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但看著主角的杜鵑朋友最後決定帶著主角的夢想繼續前進,心中一
定有很深的感觸吧!
相較之下,一直看著一切的那位朋友,主角給予了本已放棄一切的他新的眼界、勇氣與夢
想,卻也看著主角無力繼續那些給予他的希望。
最後的幾幕,杜鵑朋友奮力按照主角在開頭時說的方法逃出了病院,給我很大的震撼。會
不會那些成功的人,就是這樣背負著一些自己的目標與眾多他人的夢想,一步步咬牙往前
走的呢?
ps. 請原諒我都用代稱,因為完全不會記名字,看完立馬全忘了...φ(._.)
--
https://plumatefufu.blogspot.com
https://www.instagram.com/plumatefuf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82.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6171610.A.669.html
我有點擴大解釋,但沒有美化。
不一定是上位,有時候不過是往前走或活下去,而被踩的也不一定是敵人或朋友。
有時候一些決定與堅持,會導致夥伴的失敗或死亡,例如片中的那位年輕人。
不論覺得自己的決定是對是錯,內心的負罪感與遺憾怎麼可能完全沒有呢?
就像打仗時,將軍派出士兵抵禦或出擊,士兵在撤退時把受傷的同伴留下自己活下來了。
這些都是選擇,複雜的因素有時並不純然是自私或無私。
我也很好奇這個翻譯,所以有稍微查了一下。
只有查到精神病院用杜鵑窩代稱是因為這部電影原著出現,而後被使用。
可是在電影裡並沒有解釋杜鵑窩與精神病院的關係。
因此,假如原著書中也沒有解釋,那應該的確是該語言背景中常用的代稱。
但假如在小說中有刻意使兩者產生關聯,說不定此代稱就是由這本小說才開始出現的。
有專業人士提供解答就好了。QQ
至於精神病院被稱為龍發堂是因為台灣有間出名的龍發堂專收精神病患吧!
只是龍發堂為何取名龍發堂……我也頗好奇是否有人考據過。
制度尚未出現問題前都被認為是管理可依循的法則。
但若沒有制度要如何管理呢?
就像前面eric999大說的,原本只須修正管理制度的電擊治療由於汙名化而無人敢用之後
,反而讓需要此類治療的病人損失了權益。
護士長的缺失在於沒把病患們的訴求上達。
被定義為反派大概是因為他的存在觸動了大多數觀眾對於醫病關係不佳的恐懼吧!
我果然還太弱了啊!謝謝q(。・ω・。)d
※ 編輯: plumate (223.141.82.36), 09/06/2018 19:40: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