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是什麼?
【如何幫助孩子更有機會成功?】
週日的早上,許多關心教育的家長在教育部抗議。看了一下直播,台上的人慷慨激昂。從麥克風高亢的聲音,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發言者對教育的焦慮。當中有的想法,我認同是值得討論的,但也有想法讓我覺得保留的。
台上講者說著:
「說我們是分分計較,分分計較有錯嗎?」
「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這是普世價值。我們教孩子普世價值,不容他人說三道四!」
「他們以前 (年代)可以分分計較,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分分計較?」
「台灣教育失敗,所以才出現 22K 低薪。」
—————
台灣的教育,真的不需要為了那些想讓孩子擠進念排名前百分之一科系的家長,跟著讓大半孩子都分分計較。
事實上是,台灣少子化,每年都減少一兩萬名學生。一般學生若要念進到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念,已經不是那麼難了。
我們的教育所面臨的真正挑戰是,許多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所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問他們對什麼方向有興趣,只會得到一句冷漠的:「不知道」、「隨便啦」。
但這不是孩子的錯,不是因為年紀小所以無法知道,是因為大人沒給他們機會去了解自己未來有哪些選擇。許多的孩子對於職業的了解不足,念到高中還是有許多人對於工作只知道「醫師、律師、老師、工程師」加上其他頂多五個工作。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不然,這是因為過去的年代,許多人是念到大學了才開始有喘息的時間跟空間開始探索。甚至有許多人是到了工作好多年後才有自由能去探索。所以問題不在於年紀,而是在於什麼時候才開始有探索的時間跟自由度。這也是新課綱的精神,未來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跟空間去探索。
不要小看孩子,給孩子時間,給予好的方法上的引導,孩子是會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團隊也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幫助孩子找到方向: 《職人》SHOKUZiNE、 啟夢教育諮詢 - 系統化科系探索、 直覺x職掘-職業體驗工作坊、 IOH Innovation Open House、 Skills for U|用技能與社會對話...
我們沒給孩子機會去了解自己有哪些選擇,當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大部分孩子是因為不知道要什麼,所以跟著大家盲目地擠窄門,然後才會因為擠窄門而搞得需要分分計較、苦不堪言。
聰明的家長,是給孩子時間去早點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跟方向;如果不是跟大家一窩蜂的選擇「熱門」的,那這孩子很有機會進到自己要念的科系。
即便是這孩子真的有興趣的方向,剛好跟「熱門」選擇一樣。但因為他的興趣是在這,他對於那個領域的深入認識,絕對不會是其他那些追「熱門」的學生可以比的。在申請入學的時候,這孩子會很容易鶴立雞群被看到。
過去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的 KPI 是「科系排名」,現在的家長要放下對「科系排名」的焦慮。現在要在意的,是孩子有沒有找到對自己想念的方向、有沒有熱情,那才是讓他一輩子保持動力、比人更有機會成功的關鍵。
一個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個方向的孩子,未來是走不遠的。
至於低薪是不是教育造成的?這是經濟、財政、匯率政策的因素為主,把這歸責到教育,可能過於武斷。
要教孩子努力才有收穫,這完全沒有錯。只是在孩子人生最有活力的時候、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用考試分分計較來教孩子「努力」的價值,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值得大家想想~
(歡迎分享)
教育系 ioh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幫助孩子更有機會成功?】
週日的早上,許多關心教育的家長在教育部抗議。看了一下直播,台上的人慷慨激昂。從麥克風高亢的聲音,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發言者對教育的焦慮。當中有的想法,我認同是值得討論的,但也有想法讓我覺得保留的。
台上講者說著:
「說我們是分分計較,分分計較有錯嗎?」
「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這是普世價值。我們教孩子普世價值,不容他人說三道四!」
「他們以前 (年代)可以分分計較,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分分計較?」
「台灣教育失敗,所以才出現 22K 低薪。」
—————
台灣的教育,真的不需要為了那些想讓孩子擠進念排名前百分之一科系的家長,跟著讓大半孩子都分分計較。
事實上是,台灣少子化,每年都減少一兩萬名學生。一般學生若要念進到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念,已經不是那麼難了。
我們的教育所面臨的真正挑戰是,許多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所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問他們對什麼方向有興趣,只會得到一句冷漠的:「不知道」、「隨便啦」。
但這不是孩子的錯,不是因為年紀小所以無法知道,是因為大人沒給他們機會去了解自己未來有哪些選擇。許多的孩子對於職業的了解不足,念到高中還是有許多人對於工作只知道「醫師、律師、老師、工程師」加上其他頂多五個工作。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不然,這是因為過去的年代,許多人是念到大學了才開始有喘息的時間跟空間開始探索。甚至有許多人是到了工作好多年後才有自由能去探索。所以問題不在於年紀,而是在於什麼時候才開始有探索的時間跟自由度。這也是新課綱的精神,未來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跟空間去探索。
不要小看孩子,給孩子時間,給予好的方法上的引導,孩子是會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團隊也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幫助孩子找到方向: 《職人》SHOKUZiNE、 啟夢教育諮詢 - 系統化科系探索、 直覺x職掘-職業體驗工作坊、 IOH Innovation Open House、 Skills for U|用技能與社會對話...
我們沒給孩子機會去了解自己有哪些選擇,當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大部分孩子是因為不知道要什麼,所以跟著大家盲目地擠窄門,然後才會因為擠窄門而搞得需要分分計較、苦不堪言。
聰明的家長,是給孩子時間去早點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跟方向;如果不是跟大家一窩蜂的選擇「熱門」的,那這孩子很有機會進到自己要念的科系。
即便是這孩子真的有興趣的方向,剛好跟「熱門」選擇一樣。但因為他的興趣是在這,他對於那個領域的深入認識,絕對不會是其他那些追「熱門」的學生可以比的。在申請入學的時候,這孩子會很容易鶴立雞群被看到。
過去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的 KPI 是「科系排名」,現在的家長要放下對「科系排名」的焦慮。現在要在意的,是孩子有沒有找到對自己想念的方向、有沒有熱情,那才是讓他一輩子保持動力、比人更有機會成功的關鍵。
一個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個方向的孩子,未來是走不遠的。
至於低薪是不是教育造成的?這是經濟、財政、匯率政策的因素為主,把這歸責到教育,可能過於武斷。
要教孩子努力才有收穫,這完全沒有錯。只是在孩子人生最有活力的時候、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用考試分分計較來教孩子「努力」的價值,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值得大家想想~
(歡迎分享)
教育系 ioh 在 金剛芭比-林欣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年接受了一個好難的任務,
謝謝鴻海基金會,讓我從被幫助者,
這麼一天成為有機會幫助學生圓夢,
看著一位位經歷身障與家庭巨變的學生,
在審核時,常不知道如何下筆決定?!
1份10萬元獎學金不會改變未來的一切,
但是,夢想被聽見了,大家並不孤單!
#鴻海獎學金
#鴻海基金會
#一種學習力
【🌟鴻海獎助學金評審名單致謝】
非常感謝42位來自產官學界之評審委員們,經由他們縝密嚴謹評選與多方討論溝通共識下,決選出300名「鴻海獎助學金」最終錄取名單,期待這群學子的未來不可限量!
※ 本次評審作業由台大電機系教授、BoniO CEO 葉丙成擔任評審委員會召集人、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暨三創數位董事長郭守正擔任主席、鴻海教育基金會董事暨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擔任基金會代表,其他評審委員 (依人名姓氏筆劃排序) 包括:臺大資管系教授孔令傑、憲福育創王永福、見性基金會執行長王俊凱、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曲智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朱俊彰、科普一傳十執行長何佩玲、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司長李美珍、商業週刊副總經理李紹齡、共玩創作吳彥杰、2018台中世界花博設計長吳漢中、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顧問周慧婷、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輪椅金剛芭比林欣蓓、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台灣身障健力女將林資惠、成功大學土木系助理教授洪瀞、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教育副參事張佳琳、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創辦人莊智超、WPP集團台灣區董事長暨奧美集團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海湧工作室執行長陳人平、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總經理陳一強、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陳良枝、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陳琬惠、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黃雅聖、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國威、玩轉學校創辦人黎孔平、憲福育創謝文憲、臺灣吧 - Taiwan Bar 共同創辦人謝政豪、台灣SEE MORE 教育協會創辦人鍾騵鋌、快樂學習協會常務理事簡志忠、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蕭英成、聯合報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雜學校校長蘇仰志、Program the World 蘇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