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天才的距離】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一出道就被捧為張氏繼承者的鍾曉陽,也真的應驗了這句話。
鍾曉陽於十八歲時平地一聲雷,出版了處女作《停車暫借問》,故事時間軸橫跨四十至六十年代,背景由抗戰時期的東北,寫到戰後的香港,講述一位大戶人家的千金趙寧靜一生的際遇起落和愛情悲劇。
我初讀這本書時也恰巧是十八歲,至今仍然記得當時的驚豔和震撼──當自己仍然戰戰兢兢地浮沉在書海中,如嬰兒牙牙學語地臨摹著喜歡作家的筆法時,鍾曉陽卻在十八歲那年寫出了這部傳奇作品。
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說鍾曉陽是「今之古人」,《停車暫借問》中古典詩詞的意象俯拾皆是,小說讀起來竟然像詩,鍾曉陽亦因而被稱為閨秀派作家。
而最令我折服的,是十八歲的她對人情世道的觀察,已世故得令人揪心。我特別喜歡以下一段,當趙寧靜無可奈何地與摯愛林爽然失諸交臂,下嫁熊大夫後隨夫家南下逃避戰亂,大家閨秀從此寄人籬下,夫家長輩在她面前用方言說她的不是,寧靜明明聽得懂,卻裝傻詐懵。真正聰明的人,懂得何時要蠢,只是過早的聰慧,往往是不幸逼出來的。
每當讀到這樣好的作品,我內心都會天人交戰,一方面為自己的平庸而汗顏,另一方面卻為世間上有這樣優秀的創作人而慶幸,不過年紀漸長,後者的想法就更為強烈,能夠有星光可以仰望,都是凡人如我之幸。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停車暫借問》
作者:鍾曉陽
由 新經典文化 出版
=============
新開Patreon有獨家小說連載及雜文,三本已出版小說足本重溫:
https://www.patreon.com/chanfan
MeWe:https://mewe.com/p/chanfanwriting
IG:https://www.instagram.com/annoyingchan
FB: 陳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Maxer K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鋈麟 - 健海流協進會 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侵華,香港淪陷,市民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苦難的日子。戰後的香港,百業蕭條,群眾生活困苦,失業失學,苦惱徬徨。1947年,一群旅居香港、曾經參加東江抗日隊伍的青年志士,組織了「海流業餘聯誼社」,通過文化康樂活動,團結了許多青年人和海陸豐同鄉,激發青年人互助...
戰後的香港 在 潘小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甚麽叫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呢?對滙豐獅子瞇埋咗眼十個月,再擘大眼,滙豐股價固然倒退咗好多年,香港社會公義、執法公平性等更倒退了幾十年,僅此,牠們或以為自己穿越去了戰後的香港!(圖:蘋果日報)
戰後的香港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帖講到,博物館保留了歷史的第一手,或1.5手資料,因此是一個很好認識歷史的地方。
不過,當我們的教科書、政府網頁等的歷史正被終共港共一步步篡改時,將來博物館的歷史被篡改也不足為奇;況且這種事在太空館翻新後也曾發生過,只是後來被人發現,被笑到面黃才修改吧了。
所以,看到第一手或比較原始的史料,不論在今天或未來都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人輕易用「假歷史」去欺騙,無辜與那些被灌輸了假歷史,被世人所恥笑的某國人成為同道人。
例如這編前港督港督戴麟趾爵士的講詞,就正正是50-60年代他在香港親身見到、感受的實況到和實際上他要處理的事情,這些都是由他親自講出來的第一手史料(這編是當年的漢文翻譯),很值得閱讀。
********************
//在家整理史料時無意中重拾這份講詞,我認為在今天這個終共港共劣質殖民統治期間,這很適合讓大家對比當年的所謂「殖民地」與今天的所謂「特別行政區」,誰的統治更像殖民地。當你看到更多不同的香港歷史史料,當你認識更多香港歷史,你就會發現,二次大戰後的香港管治模式,是以一個近似獨立國家一樣的方式去管治。知否當年英國殖民地部如何稱呼香港?香港共和國。//
戰後的香港 在 Maxer Kh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李鋈麟 - 健海流協進會
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侵華,香港淪陷,市民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苦難的日子。戰後的香港,百業蕭條,群眾生活困苦,失業失學,苦惱徬徨。1947年,一群旅居香港、曾經參加東江抗日隊伍的青年志士,組織了「海流業餘聯誼社」,通過文化康樂活動,團結了許多青年人和海陸豐同鄉,激發青年人互助互勵,積極向上,關心群眾疾苦,受到社會的讚揚。可惜,港英政府在1950年初突然強行取銷38個推動社會進步的團體,「海流社」亦是被取銷的團體之一。當局的行政措施,受社會各界的強烈遣責。
海陸豐同胞,素來有團結愛鄉的傳統。1950年後期,以莊標(莊錦棠)先生為首、包括吳成、吳煥臻、卓爽、劉芳、李慶年等前輩,根據海陸豐鄉親的意願籌組社團。可是,當時環境惡劣,港英政府的某些人為障礙,使社會經濟蕭條,群眾生活困難重重;不過,一切困難都動搖不了創業者的決心,他們奔走呼號,千方百計聚集力量,終於得到社會廣泛的回應和支持,特別是得到呂加力先生的大力協助,並以「保健體育會」為名,由李慶年、溫承文、余美、陳如仕、陳天放五位先生向當局申請註冊,取得社團執照。1952年7月23日,「保健體育會」宣告成立,並以團結在香港的海陸豐同鄉和愛好體育活動的人士,以愛國愛鄉,熱心社會公益為宗旨。本會在理監事和區代表領導下,會員共同努力,迅速展開了會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