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物誌】
助親人重逢 尋人高手蔡淑女許願幫失散家庭圓夢
新北市海山警分局防治組巡佐蔡淑女被譽為「尋人高手」,16年來為超過500多個無名屍、失蹤人口找到回家的路,也幫出養國外青年找到親娘。她許願,在退休前幫350餘名安置在機構的街友、失智者、精神疾病患者找到親人。
流落街頭被安置的街友,需要建立「指紋、DNA、照片」等3項關鍵資料庫,才有助於將來親人報案協尋時比對資料。但,現在各縣市安置社福單位實際有採檢與照相的不多,因此,要聯結這些失蹤人口與家屬,相當不易。
去年底的警政署會議中,「尋人高手」蔡淑女曾向內政部反映,才蒐集到350多名的部分安置名單,甚至不包括黑數、不包括有些縣市尚未呈報。但只是空有名單,相關資料庫並未建立一樣茫茫大海撈針。
蔡淑女希望在這兩年退休前,協助找到350名安置對象,讓失散家庭家屬得以團圓,讓街友不再流離。
海山警察分局巡佐蔡淑女,於雲林麥寮離鄉背井從警,深刻體驗流離失所的思親念鄉。民國94年投入協尋失蹤人口至今,以「人在公門好修行」的態度,盡心讓家屬圓夢。
她表示,2005年起負責失蹤人口協尋,2009年再接手無名屍協尋。不過,2014年(民國103年)協助台裔芬蘭青年柯尼(Conny Wiik)越洋找到生母,動人的過程記憶猶新。
蔡淑女說,當年柯尼千里迢迢來台認親圓夢,她自己也有3個孩子,充分理解與感受母子分離,思念重逢的親情。前兩年,柯尼的生母在林口長庚醫院病逝,柯尼雖來不及返台,但心中至少沒有遺憾。
要搭起親情橋樑,過程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蔡淑女不但促成「不可能的任務」,大海撈針的功力也不想退休後繼無人,近年致力傳承經驗,除在警校專任教導學生,也曾擔任警政署尋人小組教官,指導過許多徒弟、徒孫。
有多年成功尋人和協尋無名屍體經驗,在上課時,蔡淑女還特別指導學員相關的尋人關鍵與技巧。蔡淑女曾獲頒模範警察、模範公務員、協尋績優楷模、警察節終身貢獻獎,當年獲頒獎接受我訪問時說,她對尋人超級任務,已達到忘我境界,看見尋親人臉上的微笑曲線與淚水,「比我自己獲獎還高興、興奮。」
新北市警局防治科將於近期開辦「尋人高手種子教官研習營」,蔡淑女說,希望將這項本領與訣竅開枝散葉,帶學員在電腦前實務操作,「如果只是課堂播放PTT(簡報檔案),一定睡成一片」。
因為,比對資料吃力不討好,又沒有績效。為了比對案子,必須逐一比對3000筆資料,檢驗家屬的DNA後,才能讓無名屍落葉歸根。但,這些是她犧牲利用休假持續清查換來的,有時候,在冥冥之中似乎真有往生者相助。
台灣本島各警局她幾乎跑遍了,甚至前進金門縣擔任教官,成績逐漸展現。去年底彰化縣員林市失蹤20年的高姓婦人,被家屬登報宣告死亡。警方採集親友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比對,終於促成母女在花蓮縣玉里的安置機構相認。這項成果是民國103年「新北經驗」開始埋下的種子。
她說,民國100年曾提議依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法源,為失智症、精神疾病等路倒病人、街友「按捺指紋、建立DNA資料、拍照存檔」,建立協尋資料庫。否則缺乏比對資料,政府的好心安置卻成為「天涯海角隔離」的無心錯誤。
蔡淑女說,警方發揮「雞婆」精神雖是動力,但從體制著手才能斧底抽薪,上述3項關鍵,她推動10年,至今仍有無力感,民國100年的建議,各單位興趣缺缺,為了法源、經費,各有立場。但新北市政府的作法足以借鏡。
民國103年,前新北市長朱立倫支持,時任副市長侯友宜積極推動,在社會安全網會議中提案,原本不願意的市府社會局,在侯友宜「督導」下,兩天內願意提供「忘了我是誰」的安置對象名單。
她說,運作至今7年,現在新北市警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黃國政、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戶政事務所的協助支持下,愈來愈多無名屍體得以落葉歸根或失散、失蹤者得以親人團圓。
尋人過程中,DNA資料庫比對,只是科學鑑定的最後一哩路,最重要關鍵是前端的人工耐心比對系統資料、按圖索驥、鉤稽、調閱通聯紀錄、畫人脈樹狀圖,以及永不放棄的溝通,並從蛛絲馬跡與大膽假設中,小心求證所有的可能。
蔡淑女說,比對無名屍與尋親不同,找失蹤人口要從關鍵的特徵著手,第一現場的員警,是否拍下足夠的照片,提供系統資料庫很重要,警政署也必須支持,擴大雲端容量儲存資料。
尋親則要「溯源」,透過親屬提供文件與資料找線索,並釐清、篩檢、排除非目標對象。找女子較困難,服過兵役的男子,有指紋與影像建檔比對。當事人願不願意提供DNA比對?比對成功願不願意相認?都是圓夢的關鍵。
姻緣路上,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見,月老牽起情侶的紅線,蔡淑女則是牽起思念親情的關鍵人物。她告訴我,不希望協尋者、被找的人,都成為「魔神仔(是在台灣與福建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中,一種誘導人類到山野間迷失的鬼或者精怪。)」
蔡淑女說,她在去年(109年)警政署的失蹤人口查尋網絡會報中再度反映,各地已匯集350餘份安置人口名單,希望在退休前將比對技巧、資料庫的運用關鍵,都傳授各地種子教官。
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是在做功德,蔡淑女說,「生要見人、死要見屍」是求助民眾的心願,依經驗,許多都是當事人幸運,或冥冥中安排才尋獲親人。她說,堅守崗位以同理心面對求助的民眾,讓這些人得以找到回家的路。2021/01/28 ( 黃旭昇)
小 智 退休 ptt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年最後一天只剩不到4小時了~
我們剛好可回顧一下中國的『五桶笑話』歡樂歡樂
聽聞共軍最近又改口說『2035年前』了?共軍不講武德、一下子延期十五年這樣好嗎?這不好(笑)!本站只想說2020年還有剩4小時啦,共軍可以繼續腦補幻想沒關係。反正明年台灣依然會持續壯大國防嚇阻中國妄動
-
摘錄:『王洪光曾在2017年表示已經到了以武力或武力威脅統一台灣的時候,而且時間就在2020年之前。不過如今即將邁入2021年,許多ptt網友因此大酸「延期啊那麼簡單 」「延期啊,哪次不延的」律師林智群也不禁笑說「遺民淚盡綠塵裏,北望王師又一年」。』『許多PTT網友則紛紛笑說「他們不是講西元是講中國2020年」「現在最流行數位轉型,建議改成數位武統」、「現在因為疫情已經改成線上武統」「用嘴巴武統?」「中國政府的話能信,那屎都能吃了」』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74534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小 智 退休 ptt 在 郝慧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早餐店的那些事~
朋友傳給我一則在PTT上的討論:「早餐店每天吵架是每天一定會上演的戲碼嗎?」探討為什麼美而美一類的早餐店老闆和員工火氣都特別大。
/
家母退休後經營早餐店十年有餘,我的大學生涯都穿梭在課堂和早餐店之間,不敢說我最懂,但我的確有觀點可以提供。
/
首先,早餐店是一個充滿著「趕」的場所,趕公車、趕早自習、趕打卡、趕X胎,就算你不趕時間進了店裡也會被這股張力感染,產生一種「我也很趕」的錯覺,整個空間的人很容易都處在一種急躁的氛圍裡。
/
通常早餐店裡的人員配置看生意好壞以及老闆的手腳俐落與否,通常落在2-5人。我的經驗是,2人除非生意很普通不然會很辛苦。我看過有5人的早餐店,我覺得這樣的人數太多,很多時候一定會有一兩個人都在瞎忙添亂,然後被罵到臭頭,早餐店的工作台通常很小,5個人要同時進出,簡直是晨間摸乳巷,很煩也不必要。
/
我覺得最佳的數字是3-4人,一個站煎臺、一個負責包裝生產線、一個接單收錢、一個去倒飲料接電話擦桌子處理其他雜事。後面兩項工作可以整合在一個人身上。
/
早餐店員工通常容易爆炸的原因是,第一,顧客搞錯了點餐的對象。雖然煎台站在店裡的最前沿,但記住:不、要、跟、煎、台,點餐。煎台很熱,上面有各式各樣的餐要處理,有蛋餅、三明治的料、還有炸鍋加上煎台很熱,如果要記得手上的餐同時又要接單,理智很容易離線。
/
特別是你的要求又很多的時候,以下是我聽過的要求:「我要半生熟(?)的蛋」、「蛋白焦一點(?)、蛋黃不要熟」、「上次的(?)蘿蔔糕太焦了,要嫩一點」、自己從家裡帶東西叫煎台加料的,以上都自殺式的點餐方式,煎台人員的火氣會反映在他們使用鍋鏟的方式,越鏗鏘有力越火大。點餐時請找包裝生產線那位,通常遠離火源的那位都會比較冷靜。
/
第二,早餐店其實很累,很難找員工,所以通常是家族式經營。所以比次說話本來就比較不客氣,如果平時在家裡就有一些看不順眼的地方,很容易新仇舊恨一起爆發。喊出「我不幹了!」根本家常蛋餅,他明天還是會出現的。
/
第三,早餐店是個很趕的地方,忙中易出錯,罵得大聲是有道理的。首先,如果是老闆方出錯了,「不是跟你講了是大冰奶嗎!怎麼又做錯了!」「人這麼多沒看到嗎!不然你來做麵包!」如果自己人先開罵,顧客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不會怪罪;以及互罵是一個很好的宣洩方式,如果碰到前面那些蛋白要很熟半黃要很不熟的客人,耽誤整個出餐時間的時候,不可能罵客人,所以只好互罵,客人越難搞罵越兇。
/
綜合以上的原因不難想像為什麼早餐店為什麼天天要吵架,如果裡到了一家很吵鬧的早餐店,代表你到了人氣店家,東西通常不難吃。當然我也去過吵鬧又難吃的早餐店,也就是這篇沒有什麼參考價值,謝謝你看完,姑拜。
發摟慧川IG👉🏻 https://instagram.com/haohui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