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報導之二:製作人屈繼堯、攝影召集人汪彥超現場採訪報導
【采泥藝廊籌謀畫策五年.企業主收藏家家扮天使 將雕塑家李光裕送進威尼斯林清汶出身鹽份地帶 最接地氣的藝廊負責人 以印刷業起家 印畫冊與藝術界結良緣 眾酬群募送進威尼斯 新嘗試添能見度 突破式創新破格造局 震動傳統藝術圈】
台灣受制於外交困境,進不了威尼斯雙年展真正的國家館,只能由台北市文化局透過台北市立美術館出面,承租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作展覧,取名為「台灣國家館」。民間藝廊,苦思自力救濟之道。成立五年的「采泥藝廊」找到曲線達陣的方法,透過國際策展人居間找到「聖馬利諾國家館」的名義參與展出。為了促成這項機會難得的展覽,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憑藉台灣民間集資蓋廟的精神,邀請八位中小企業主收藏家化身贊助天使,透過這項天使計劃,每人贊助一千萬參展經費,共襄盛舉、終於夢想達標。
這是威尼斯最重要的飯店,有百年歷史,最大的飯店。
「達涅利」,是威尼斯最奢華的飯店之一,聖馬可廣場旁原為貴族所有,磚紅色外立面,建於14世紀,兼具拜占庭、歌德和文藝復興的特色,身世顯赫來歷複雜,歌德、華格納、狄更斯、拜倫,都曾下榻於此。希臘船王歐納西斯和女高音卡拉絲,富麗堂皇的大廳初相逢,戀情一發不可收拾。
威尼斯雙年展李光裕個展開幕晚宴,就在這直面瀉湖美景,垂掛華麗多彩水晶吊燈的飯店宴會廳。聖馬利諾國家館負責人、威尼斯貴族後人、BMW文化事業總監、多位英美重要藝評家,以及促成這次展覽最重要的推手,台灣的天使藏家們盛裝出席。
我想最令我們感動的是,台灣有一群企業家,一起來支持這樣一個展覽,2017年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記憶,謝謝各位給我這個機會。
萬歲
「采泥藝術」創辦人林清汶,為了這場遠在千萬里之外,不尋常的藝術饗宴籌謀畫策五年,沒人看好的藝術門外漢,竟會踏上最重要的一哩路,在威尼斯的藝術奧林匹亞聖殿,衣香鬢影中,風光地觥籌交錯。
林清汶說話時有台南口音,是來自北門鹽分地帶的腔調,和人互動時還像是大學愛暉社的隊長,有時則化身廟裡幫乩童開示的桌頭,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風趣 、可親,讓陌生人一下子丟開距離。出身農漁養殖業,他是最「接地氣」的藝廊老闆。
林清汶:(家裡)養蚵、養牡蠣嘛,或是養虱目魚,魚塭嘛,或是種田,稻啊,稻子或是蔥蒜。要去海裡面收那個牡蠣,冬天冷得要命,都很痛苦。
南一中畢業,只落到第193個志願文化印刷系,照說應該重考的,但村裡很少大學生,哪所大學就不重要了。畢業後靠印刷起家,搭上信用卡風行的時代列車,替發卡銀行印製大量申請書,又遭遇台灣行動通訊新紀元,各電信商搶占市場,也需要巨量申請書。
一段奇妙的因緣,意外敲開人生下半場的大門,陶藝家陳景亮想委託他印作品集。
林清汶:那他跟我說,但是我沒有那麼多錢,我說沒關係啊,你就一半錢給我,另外一半你就拿一件作品給我就好了。他很滿意,而且到處跟人家說,這個我印的。
因為陳景亮的關係,林清汶陸續認識許多藝術家,他還開風氣之先,把藝術家作品印在月曆、桌曆、筆記本上,沒多久,市場又跟進殺成一片紅海。
林清汶:我想要做一件我可以自己決定價錢,決定要給誰。那我就有一個夢想說,我要來開一個畫廊,那時候是非常的一個拮据,但是就是一股幹勁,一股理想來做這件事情。
他先在2011年簽下雕塑家李光裕的終身經紀約,隔年才成立藝廊。知道自己無法打進傳統畫廊根深蒂固的勢力範圍,改採「地方包圍中央」,走遍台灣各地大中小型的藝術博覽會,透過聊天、座談、分享會,深入耕耘、發掘新的藏家。也取法早期台灣中小企業家,一支提箱走天涯的精神,要把藝術家推向國際,目標直指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幸運地經人介紹找到台灣極少,具有國際藝術連結能耐的策展人楊心一,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博士,曾任職紐約MoMA及古根漢美術館,擔任過中國藝術家徐冰、張洹的策展人。
楊心一:因為我跟聖馬利諾國,還有這一次展覽的義大利協同策展人的關係比較好,然後我們知道這個機會之後,我就聯繫了藝術家然後請他進行提案。
聖馬利諾位於義大利半島東部,自稱世界最古老的國家,和梵蒂岡同樣是被義大利包圍的國中之國,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33000多人。該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長達數十年,第一次邀請台灣藝術家加入,成為「國家館」的一部份,以藝術突破國界藩籬,意義重大。林清汶的「天使」計劃,同步緊鑼密鼓展開。但『「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東風」就是高達數千萬,甚至近億元的佈展策展經費,他得扮孔明借東風,先射箭再畫靶「眾籌群募」。
林清汶:那我就想到我小時候,因為我是長孫,那我阿公就帶我到處到台東花蓮去跟這些出門在外的鄉親募款,說我們家鄉要蓋廟,你出個一萬、兩萬,我們就喊出一個台灣的藝術家,台灣的企業家自己來支持吧,我們要送李光裕去威尼斯,大家一起來當天使,這是一個出發點,這是一個蓋廟的精神,我要蓋一個藝術的廟,讓李光裕這個神能夠出去,能夠出去弘揚他的藝術嘛。
林清汶原訂邀請十位藏家,每人出資一千萬贊助基金,未來可換得等值藝術品,及威尼斯雙年展見證之旅。他把計畫端給李光裕作品轉型後的第一位買家,台南久光企業的林碧戀,立刻碰了釘子。
久光企業總經理林碧戀:我覺得不可能做起來,因為你東西(作品)都沒有給我,你要跟我收一千萬,真的是這樣,如果是你,你敢這樣做嗎?所以站在一個經營者(的立場),我們覺得這個風險太大了。
也有藏家願意支持這個風險並不低的大膽創意。
瓷林副董事長戴淑姝:我覺得這個想法讓我們覺得說,他們(采泥)把藝術家當作自己的一個品牌在經營,而不是當做一個投資的標的物。
富立建設總監陳聰徒:貴的東西只有貴不好,其它都好,那便宜的東西只有便宜好,其它的都不好,這是一個收藏的原則。如果以收藏的習慣,我認為我喜歡那很重要。他(李光裕)把鬥牛整個用解構又結合的那種力道把它完成,我感覺是一個不錯的藝術品。
看到林清汶鍥而不捨的努力圓夢,又有其他同好響應這項計畫,林碧戀隨後也跟進同意簽約,最後一共八位「天使」到位。
林清汶:「瓷林」最大的一個客人是星巴克,全球有八成的杯子是出自它產的。「耘非凡美術館」,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久光車鏡」它就做卡車的後視鏡,「永德國際開發」這是一個地產開發公司,「海立電器」做switch就是開關的,「Avin」這個是台中的映興電子公司 。我非常很滿意了,因為我做這一場我不是為了要賺錢的,事實上我花的錢比這還多,但是我覺得我要讓這局成局,我要讓藝術產業變成這個BM,建立一個產業模式。
威尼斯當地和國際重要的藝術媒體大篇幅報導李光裕個展,擁有畢卡索和羅斯科作品的義大利藏家,開幕後接連下訂超過千萬台幣的雕塑,同行觀察參與的北藝大校長,稱許這股來自台灣民間的力量。
楊其文:它(采泥)在做一個全新的嘗試,這個嘗試應該就是怎麼樣在國際的社會中,然後創造台灣藝術家露出的機會。我覺得這個是很難得,那這種機會如果持續做幾次之後,台灣的能見度會更好,會被看到更多。
憑藉信徒發心蓋廟的精神,將一位本土藝術家送進國際聖壇,一間年輕清新的藝廊,用五年完成政府也難達標的盛事,這個局,功德圓滿。以企管理論典型「突破式創新」的力道,重重地撞擊了原本台灣沉寂保守坐困愁城的藝術生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太 普 建設 moma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城市研究2014,期待2015年的香港城市研究
【黃宇軒:2014年二十本城市學之書】
http://goo.gl/4lX9jF
----------------------------------------
大約從 2010 年起,城市研究 (urban studies) 在全球知識界有復興之勢,近年本地學院也相繼開創城市研究課程。在出版界,這個跨學科領域也連年教人興奮,重要的都市理論著作持續出版,原本難以定義的「城市學」儼然被重新確立為當代顯學。
2014 年,也是這一浪對城市研究的興趣,由學院走到媒體的重要一年。本年初,Guardian (《衛報》)在成熟與已確立多年的新聞版面分類中,加插了 Cities 這大類,獨立成版,也讓城市版有自己的 twitter ,instagram 和 facebook page ,高調地給予都市資訊重要位置,至今 Guardian Cities 已運作一週年了,一直好評如潮。
同時,大力發展網媒的新聞集團 Atlantic 也在 2014 年把原屬 The Atlantic 的城市新聞版面獨立開來,自成一網,開辦名為 CityLab 的城市新聞網,重點報道有關都市未來的新資訊和評論分析。網民普遍對這網站的內容,尤其是它處理圖像資訊和選題方面,讚譽有加,初步看來是非常成功的發展。
筆者的學術研究範疇及個人志趣皆是當代城市研究,當然喜見上述媒體趨勢,同時也深信城市學是在該當在我城被推廣和普及化的知識領域,而這些知識應能在學院與大眾媒體間來回進出。見到 Guardian Cities 選出本年十本最好的城市著作,筆者也心癢癢,聯同 Hong Kong Urban Laboratory 的朋友和前輩,另外選了十本這年出版的城市研究佳作,略為引介,藉此呈現當下城市研究的精采面貌。
(雖然這些書未必都在香港找得到,但不少有心的書店,其實都願意代讀者訂書或入貨。)
1. Implosions/Explosions: Towards a Study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Neil Brenner (editor)
(Jovis Verlag, 2014)
先是兩本比較宏觀的都市理論著作,它們都在意確立什麼是二十一世紀的新型城市研究。先是近年高調地在哈佛大學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開創了 Urban Theory Lab 的學者 Neil Brenner ,編輯了大部頭(500 多頁)的 Implosions/Explosions ,集合近年最活躍的城市研究學者,以短文探討何謂「全面都市化」 (planetary urbanization) 下的世界。這本書交由德國的 Jovis Verlag 出版,這出版社繼前年出版精彩的 Urban Constellations 一書,再次帶來印刷與設計俱極精美的重要都市理論讀本。
⋯⋯⋯⋯⋯⋯⋯⋯⋯⋯⋯⋯⋯⋯⋯⋯
2. The new urban question
Andy Merrifield
(Pluto Press, 2014)
Andy Merrifield 是離開學院多年,但持續著書立說的獨立學者,他是 David Harvey 的學生,也是重要的左翼都市理論學者。「新都市問題」顯然是向 1979 年出版,社會學大師 Manuel Castells 的 The urban question 一書對話。35 年後,城市學從興起到衰微再復興,此書有標誌性之餘,也在意探討這知識領域起落的意義。
⋯⋯⋯⋯⋯⋯⋯⋯⋯⋯⋯⋯⋯⋯⋯⋯
3. Africa's urban revolution
Susan Parnell & Edgar Pieterse (editors)
(Zed books, 2014)
Guardian 和許多年度書單都有選上的 Radical Cities 一書,主力談拉美城市的創新。另一個近年受關注、迅速都市化的大陸,定當是非洲,當中的特大城市 (megacities) 不斷誕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都市革命之一。年前多有著作探試中非之間的政經關係,也是時候多認知非洲城市是何許模樣。這本相關文集,就由兩位一直研究這領域的學者所編。
⋯⋯⋯⋯⋯⋯⋯⋯⋯⋯⋯⋯⋯⋯⋯⋯
4. 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Bianca Boske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中譯本:《誰把艾菲爾鐵塔搬到了中國》, 2014)
當下談城市,不能不讀有關中國城市的書,而這本專談中國如何複制他國建築,圖文並茂的書,不是談大理論和大趨勢,卻又精準地捕捉了中國城市化的重要一面。此書在 2014 年出版了中譯本,特意推介。
⋯⋯⋯⋯⋯⋯⋯⋯⋯⋯⋯⋯⋯⋯⋯⋯
5.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Enjoyment
Henri Lefebvre, Lukasz Stanek (Edito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4)
為人熟知、書寫空間理論的法國哲學家 Henri Lefebvre ,著作近年不斷被發掘再出版。瑞士學者 Lukasz Stanek 在 Lefebvre 的文獻遺產中,找到未出版過的,他唯一專門討論建築的著作,當中論及以「快感」作為建築想像的內涵,與近年多被題及的都市想像力,不謀而合。
⋯⋯⋯⋯⋯⋯⋯⋯⋯⋯⋯⋯⋯⋯⋯⋯
6. Buildings Must Die: A Perverse View of Architecture
Stephen Cairns & Jane M Jacobs
(MIT press, 2014)
這本迷人的都市理論,把我們慣常對城市和建築的焦點,從發展和興建的角度,轉向它物質上必然衰老和永恆地需要維護、甚至變成廢物的一面。
⋯⋯⋯⋯⋯⋯⋯⋯⋯⋯⋯⋯⋯⋯⋯⋯
7. Extrastatecraft: The Power of Infrastructure Space
Keller Easterling
(Verso, 2014)
承接近年關於都市探祕和隱密空間的討論與著作,這本書也希望轉移我們思考城市的角度——從外層轉移都決定城市如何運作的基建空間。Keller Easterling 是在耶魯大學建築系任教的學者,也是近年最活躍的城市學公共知識份子之一。
⋯⋯⋯⋯⋯⋯⋯⋯⋯⋯⋯⋯⋯⋯⋯⋯
8. Unruly Places: Lost Spaces, Secret Cities, and Other Inscrutable Geographies
Alastair Bonnett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4)
地理學家 Alastair Bonnett 出名文筆好,散文每有詩意,這本書特意書寫在仿似一切都有高度透明度的年代裡,秘密和「古怪」的空間。
⋯⋯⋯⋯⋯⋯⋯⋯⋯⋯⋯⋯⋯⋯⋯⋯
9. Empower! Essay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 Form Vol.3
Rainer Hehl & Marc Angelil (editors)
(Ruby Press, 2014)
這系列小書,都是易讀的短文集,是認識城市政治經濟學的理想讀物,每一本都以有趣的主題輯文,vol. 1 名為 'informalize!' ,vol. 2 名為 'collectivize' ,2014 年出版的 vol 3. 名為 'empower!' 。書印得精美,由新起的獨立出版社 Ruby Press 出版,值得支持。
⋯⋯⋯⋯⋯⋯⋯⋯⋯⋯⋯⋯⋯⋯⋯⋯
10. 《城市造反》&《反造城市》
侯志仁
(左岸文化, 2013)
在華盛頓大學當地景建築學系系主任的 Jeffrey Hou 非常有心,把他對由下而上建造城市的理論論述和案例成書,交由台灣出版社出版,不直接翻譯已寫成的英文著作,而是重編兩冊中文書。這種來回於英文學術和華文出版界的公共知識份子,對推廣城市研究的普及化,貢獻良多。
⋯⋯⋯⋯⋯⋯⋯⋯⋯⋯⋯⋯⋯⋯⋯⋯
以上介紹的多為城市理論及學術出版,以下多包納一些跨界的文本,包括在國際受關注、與都市相關的展覽,紀錄片,以及比較為大眾市場而寫的普及書籍,例如是旅遊指南。另外,下篇介紹的十個文本,也較側重城市研究的藝文面向與及由下而上創造城市的實踐,同時加入了一本關於香港的書。
11. Tent City Urbanism: From Self-Organized Camps to Tiny House Villages
Heben Andrew
(the Village Collaborative, 2014)
這本「奇書」對經歷過雨傘運動後的香港人可能特別吸引,它探討了美國無家者以帳蓬創村運動,如何帶動了另類住屋和建村的想像。不用多解釋,此書對香港異常 relevant 。
⋯⋯⋯⋯⋯⋯⋯⋯⋯⋯⋯⋯⋯⋯⋯⋯
12. The Acoustic City
Matthew Gandy & Benny Nilsen (Editors)
(Jovis Verlag, 2014)
Matthew Gandy 是我最喜歡的城市研究學者,經常帶來新的跨學科嘗試,這本他與 Benny Nilsen 所編的文集裡,文章作者有來自藝術界、學界和聲音專業的人,隨書還有一張唱片光碟,補文字的不足。
⋯⋯⋯⋯⋯⋯⋯⋯⋯⋯⋯⋯⋯⋯⋯⋯
13. Blue urbanism: Explo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ities and Oceans
Timothy Beatley
(Island Press, 2014)
此書大概專為生活在海港城市的人、或同時喜歡城市與海洋而寫,論及倚海而建的城市,在設計和運作上的獨特性。
⋯⋯⋯⋯⋯⋯⋯⋯⋯⋯⋯⋯⋯⋯⋯⋯
14.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Spatial Capabilities in Hong Kong
Esther Lorenz & Shiqiao Li
(MCCM creations, 2014)
這本書名字故意喚作「九龍文化區」,由兩位在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建築系任教的學者所寫,在西九文化區拔地而起之時,他們研究在這附近的「原生」 (indigenous) 文化實踐和創造力,可啟發什麼比較在地的建設計劃。
⋯⋯⋯⋯⋯⋯⋯⋯⋯⋯⋯⋯⋯⋯⋯⋯
15. Citi x 60: 60 Creatives Show You the Best of the City (Paris, New York, London, Barcelona, Berlin, Tokyo)
Viction Workshop
(Victionary, 2014)
這是一套六本,非常精美的城市旅遊指南,它所選的城市,都是被公認為最有魅力(雖然最「大路」的地方),每本小書都讓六十位住在當地、在裡面工作的「文化人」推薦他們最喜歡的城市角落,絕不落俗套。讓人欣喜的是,香港三聯同步取得了這套書的中文版權,讓我們可在大部份書店找到這六本小書。
⋯⋯⋯⋯⋯⋯⋯⋯⋯⋯⋯⋯⋯⋯⋯⋯
16. Constructing Worlds: Photography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rn Age (展覽圖錄)
Alona Pardo (Curator & catalogue editor)
(Prestel, 2014) An exhibition at Barbican
http://www.barbican.org.uk/artgallery/event-detail.asp…
兩個今年富深度而有趣的、與城市相關的展覽,定必包括倫敦Barbican探討建築攝影的專題展,它的題旨是,拍攝空間的方法,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感知和創造空間的想法。
⋯⋯⋯⋯⋯⋯⋯⋯⋯⋯⋯⋯⋯⋯⋯⋯
17. Uneven Growth: Tactical Urbanisms for Expanding Megacities (展覽圖錄)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14) An exhibition at MoMA, New York
http://uneven-growth.moma.org/
另一個大受談論和關注的,是在紐約現代藝術館,深入探討「城市不均發展」的展覽,帶來六個大城市應付人口暴增和貧富不均時,所取的策略,其中也多介紹非正規住屋的問題。Tactical Urbanism 這術語發展多年,終於進入主流和政策話語之中。
⋯⋯⋯⋯⋯⋯⋯⋯⋯⋯⋯⋯⋯⋯⋯⋯
18. Human Scale (Documentary)
Andreas Møl Dalsgaard (Dir.)
http://thehumanscale.dk/
也介紹兩齣紀錄片。來自丹麥 Human Scale 引介了著名的都市規劃學者 Jan Gehl 的思想,Gehl 著重行人感受、人本的城市規劃實踐,近十數年大受讚揚,這齣影片可說來得太遲了!
⋯⋯⋯⋯⋯⋯⋯⋯⋯⋯⋯⋯⋯⋯⋯⋯
19. Growing Cities (Documentary)
Dan Susman (Dir.)
http://www.growingcitiesmovie.com/
Growing Cities 的製作團隊走遍美國不同城市,追訪形形式式的都市農耕的實踐和抗爭,整全地介紹全美國不同城市,都有有心人希望改變食物生產和運送,跟自己居住之地的關係。本片在當下當然對香港也很有參考價值。
⋯⋯⋯⋯⋯⋯⋯⋯⋯⋯⋯⋯⋯⋯⋯⋯
20. Good Cities, Better Lives: How Europe Discovered the Lost Art of Urbanism
Peter Hall
(Routledge, 2013)
最後,選上此書,是為了特別向本年離世的學者 Peter Hall 致敬,這是他最後一本著作,在去年底面世。如果說 Peter Hall 是英國最重要的城市規劃學者,他一定當之無愧,尤其是他對城市重建研究著力極深,為英國帶來不少成功的城市重建案例。這本書綜合了他多年來的思考,先談當代城市每每遇上的問題,再說明不同歐洲城市如何創出較好的方法處理一籃子的問題,理性的進路反映了 Peter Hall 堅信的理念,也是二十世紀最大的遺產:好的城市,通過規劃,能造就好的生活——看來如斯簡單,卻又窮上許多代人的生命,思索如何落實。
-----------------------------------
香港民間學院課程
【POL 101 法治作為政治】
http://goo.gl/4TZJXz
【AGR 101 邁向本土農業世紀】
http://goo.gl/Y4KNJo
報名表格|http://goo.gl/tEoH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