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
2019年11月17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張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出現毛玻璃狀結節(nodule),疑似新型肺炎病例,病因成謎。隨著年關將近,人們在12月開始頻繁奔波各地,武漢市位居中國交通樞紐,陸續發現數起新型肺炎的病例。疫情似乎悄悄蔓延。
同年12月30日武漢中心醫院醫師李文亮透過網路社群通知同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患,應小心防護。不幸的是,李文亮醫師因這種新型肺炎於今年2月7日病逝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英國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特別於2月18日發文悼念李文亮,引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主任英格勒斯比(Tom Inglesby)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預警系統是,醫護人員意識到某種新疾病正在出現,然後發出警報。」
醫學界現在清楚知道這種新疾病是由人傳人的新冠病毒(SARS-CoV-2)所引起,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但人們太晚意識到「吹哨人」發出的警報,低估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疫情迅速從中國傳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區域,蔓延到歐洲地區(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再擴散至美洲地區(美國紐約成為重災區),死亡和感染病例以指數型曲線與日俱增,人類正面臨21世紀的瘟疫[1]。
■什麼是病毒
病毒是一種寄生在於細胞內的微小生物體,感染的對象涵蓋細菌、古菌和所有的真核生物。病毒的構造極為簡單,主要包括四層結構,由內而外依序為:位於核心的遺傳物質、蛋白質構成的衣殼、源自於宿主細胞膜的脂質外套膜、以及具有宿主專一性的特殊蛋白質。
某些病毒的構造甚至更為精簡,不具有外套膜。由於缺乏複製遺傳物質與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材料和環境元素,病毒的生存繁殖需要完全仰賴宿主細胞;而脫離細胞體的病毒,其活性可以維持數分到數小時不等。
目前已知的病毒種類共有489種病毒,因病毒具有高突變率,衍生出的亞種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除此之外,病毒毒性的差異亦見於不同的宿主物種間。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的壓力與日俱增,似乎也加速了病毒演化的時程:擴大感染的物種範圍以及產生新種病毒。
以近數十年來侵襲人類的新變異株或新種病毒為例,有些已經成功地潛伏在人類的群落裡(如:愛滋病毒);而毒性強的新變異株(如:伊波拉病毒、 SARS病毒),則以低致病性的形態潛藏於原始的宿主物種當中。這些現象投映出病毒演變的縮影,也展現了病毒病絕佳的可變性和適應力。
病毒的起源現今仍未有定論,若從部份病毒基因的相似性橫跨了原藻以至於脊椎動物的角度來看,病毒可能是演化上最原始的生命形態;然而,另一種說法是:細胞的基因組意外地分割出可以獨立複製的基因片段,形成病毒顆粒的前身。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精巧詭變的生存策略足以讓病毒成為演化長河中最淵遠流長的物種[2]。
■病毒與人
傳染病的流行,常常會影響人類的所有活動。歷史上的社會榮枯、文化起落、宗教興滅、政體變革、產業轉型、科技發展,都和傳染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係。戰爭的勝敗也可決定於傳染病的蔓延。在中世紀的圍城戰爭中,曾經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當作武器,以強力彈弓拋擲到城堡裡,讓守城敵軍得病死亡,進而不戰而勝。
■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
當新種病毒出現時,所有人類對它都沒有抵抗力,一旦傳染開來,流行就大為爆發,使得民眾陷入一無所知的高度恐慌當中。像二十世紀的多次流行性感冒、愛滋病和狂牛症等,在擴散蔓延的初期,帶給人們極度懸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一直等到醫學界闡明了感染途徑及擴散風險、重症與致死比例、易感受宿主特徵、病原體真面目、有效防治措施之後,人們才逐漸消滅心中的不安[3]。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引起輕微症狀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HKU1、NL63、229E,以及引起嚴重症狀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新冠病毒。
從基因組分析可發現,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基因相同度約有80%,複製酶的胺基酸序列相同度達到94%,表明這兩種病毒屬於同一類;而新冠病毒與中國雲南當地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整體基因相同度更達到96%,代表演化關係更接近。
但如果比較與感染細胞直接相關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組,新冠病毒與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的相同度高達93%,與SARS病毒的相同度卻只有75%左右,因此科學家已排除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同源關係[1]。
■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
科學家們尊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在 30 年前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那時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是「感冒病毒」,研究的人少,非常冷門,連申請研究經費時,他都要再三強調「冠狀病毒未來會很重要」,才能順利過關。
直到 2003 年,亞洲地區爆發 SARS 疫情,才讓冠狀病毒成為病毒學研究的大熱門,更發現這或許是對人類最有威脅性的一種病毒。賴明詔院士直言「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賴明詔院士:「永遠會有新興病毒出現」
病毒可以分成 DNA 病毒、RNA 病毒 2 種,DNA 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病毒。
但 RNA 病毒只有單股,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像是愛滋病病毒就是 RNA 病毒,它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
賴明詔院士說,而冠狀病毒又是 RNA 病毒中,最特別的病毒。「它有世界最長的 RNA 基因,有 3 萬個鹼基(承載基因的單位),理論上這樣的基因不應該存在,因為 RNA 複製時常常會出錯,所以超過 1 萬個鹼基之後,很多基因就會失去功能。但冠狀病毒可以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必然有個改變,可以去彌補出錯的問題。」賴明詔院士說。
而這次的新冠病毒又比以往的 SARS 傳播力更強,賴明詔院士說,「新型冠狀病毒跟 SARS 的病毒是很相近,但病毒受體的附著力將近高了 20 倍,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傳播力很高,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我們以為新的病毒突變以後不會附著在受體,但附著力反而增加這麼多。」
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明詔院士說,不管是動物跟動物接觸、還是動物跟人接觸,都可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的、繼續產生,而且會持續演化。」
■蝙蝠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動物關鍵
跟冠狀病毒最緊密連結的動物,其實是「蝙蝠」。雖然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但目前觀察到的動物,只有蝙蝠可以跟冠狀病毒完全和平相處。
台灣病毒學權威、研究病毒數十年的徐明達教授說:「因為蝙蝠本身有很多可以抑制病毒發展的因素,一個是牠會製造很多干擾素,抑制病毒的發展,但是製造太多干擾素會影響細胞的活性,讓感染更厲害;但冠狀病毒在人身上,不會引起干擾素的製造,而蝙蝠有另外一些因素,很多干擾素也不會影響細胞。」徐明達教授說。
再加上蝙蝠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四十年,種類又多、因此會帶有變種的病毒,同時數量也很多,病毒產生也多,所以影響的範圍也特別的大。
徐明達教授說「所以蝙蝠可以帶著病毒到處飛,到處去接觸(感染別人)」,但人類直接接觸到蝙蝠的機會很少,即使接觸也不容易直接引起突變,雖然(新冠病毒)跟蝙蝠定序有 96% 相似度,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受體的蛋白質不一樣,所以一定是有經過別的動物,經過變化,才變成新冠病毒。」
「這就是中間宿主。」林口長庚副院長、也是感染科醫師的邱政洵說,「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子狸跟蝙蝠,病毒接觸到中間宿主可能會停留一下,再傳染給人,但因為人不是自然宿主,病毒不會跟我們共存傳很久,所以之前像是 SARS、MERS 才會被控制住。」
所以邱政洵醫師很樂觀的認為,只要人類控制好跟動物的界線、不要輕易接觸野生動物、不要侵犯動物的領域,保持防疫觀念,新冠病毒還是有機會可以完全消失[4]。
2003年,SARS來襲。相隔17年後,新冠病毒帶著超強的感染力襲捲而來,現代文明社會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幾乎全面停擺。面對不斷演變的新冠病毒,科學家在基因組定序、結構生物學、公衛及流行病防治等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短短數個月內,我們已能一窺新冠病毒的面貌及作用機制,同時擬定治療策略。
即使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這些無價的科學研究讓我們面對疫情時不會一籌莫展。在黎明來臨之際,世界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對付這個危險的敵人,相信不久之後,我們能戰勝這場嚴峻的瘟疫[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科學人》粉絲團「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https://bit.ly/3BM5a9e、(Yahoo新聞)https://bit.ly/2YkoITx
[2](臺灣醫學會)「什麼是病毒」:http://www.fma.org.tw/2009/bio-1.html
[3](國研院國網中心 )「病毒與人-從SARS的流行談起 (▸演講人/陳建仁) (科學發展 2003年6月,366期)」:http://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Papers/c4academician/9206-08.pdf
[4](Heho健康)「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台灣 4 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https://heho.com.tw/archives/93282
➤➤照片
[1]科學家揭露新冠病毒基因組和棘蛋白胺基酸序列,探索其感染機制。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冠病毒 #SARS-CoV-2 #賴明詔 #徐明達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專欄] 醫學中心的發展現況、與瓶頸- 看板I-Lan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醫院數量2021 :: 健保中醫診所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醫院數量、區域級醫院、醫院等級查詢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醫院數量、區域級醫院、醫院等級查詢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醫學中心定義的原因和症狀,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專欄] 醫學中心的發展現況、與瓶頸 的評價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大戰般的瘟疫
2019年的秋冬,中國武漢出現多人發燒、咳嗽的感冒症狀,可沒隔幾天,當地醫生就發現這場病症和以往相當不同,病患在很短的時間內肺部浸潤,如淹水之人失去性命,更絕望的是,當地的醫生、護理師也發現自己有了相同的症狀。
此時,其他國家仍好夢方酣,幾個月後,世人才驚覺這是一場徹底影響世界生活的瘟疫,除了生離死別之外,還有各種謠言訊息,傷害得更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這是一場戰爭,對疾病的戰爭、對國家資源的戰爭、更是挑戰人性的戰爭,像是世界大戰來襲。若把貿易戰視為「寧靜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全球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及超過七成的GDP都捲入),這次疫情可以說是第四次世界大戰。
各類防疫物資,口罩、隔離設備,就是戰略物資,其中最被世人抱以厚望的就是疫苗。目前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稀缺物資,像是歐盟下訂AZ疫苗,也遭遇遲交狀況,COVAX的疫苗計劃,也因為全球疫苗生產短缺而延宕。
#那為什麼美國能夠這麼快速呢?
那就要提到「曲速行動OWS:Operation Warp Speed 」,疫苗被美國視為『國民健康戰略物資』,所以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狠擲大錢。
包含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開發中心管理局(BARDA)、國防部、農業部、能源部和退伍軍人事務部等政府部門,以及私人企業都加入這個計劃。
#在台灣應該會被罵翻的花錢法
美國是「不惜成本國產」的代表,付出上百億美元注資Operation Warp Speed,直接投資AZ、JJ、Moderna、Novavax、Merck-IAVI、Sanofi-GSK六家疫苗廠,另外提前採購Pfizer-BNT,再這些疫苗尚在初期臨床試驗,就都簽訂了大量採購合約,迄今還有投資一些疫苗廠是做不出疫苗的,投資可觀經費在潛力疫苗廠,但有可能研發不成功,最後無法讓國人施打,是美國認為合理的支出。
其中,光玻璃瓶,美國就砸了 2.04億美元到康寧以加強產能,設立新廠、擴大舊廠、聘用員工並提升製造設備等!其中5,700萬美元運用於提高疫苗用的玻璃瓶產量。光是做瓶子的廠商就給這麼多錢,在台灣應該會被炮到翻,可能會被安個圖利的罪名,像是宇昌案一樣的慘烈。
附註:為何玻璃瓶很重要?
或許有人會對玻璃是重要戰略資源感到意外,但用於瓶裝疫苗的是硼矽酸鹽玻璃,需要特別的技術。可高度耐受溫度變化、化學穩定性高,盡可能減少藥瓶的潛在污染壓力。
這個曲速計畫,美國引用了《國防生產法》,這個法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可基於國安或其他理由,對美國企業施壓關鍵材料或產品的產量,或者是限制某些產品或材料、技術的出口,可要求美國企業必須先履行與政府的合約。所以印度也抱怨過這個限制,讓他們的的疫苗產量少了很多,因為很多疫苗周邊材料,能出口到印度的量根本不夠。
#也很敢砸錢不用怕被抹黑攻擊的英國
同時間,相對來講買價比較便宜的是初期重壓在AZ的英國,此外英國也跟Sanofi-GSK下單大量疫苗,迄今正進行臨床試驗,而英國今年也買了1.9億劑的法國Valneva疫苗,該疫苗現在才要開始做三期,而且是用免疫橋接的方式而非傳統保護力方式設計三期。不論是堅持打AZ或投資試驗中疫苗,恐怕在台灣都會被某些人罵死。
#相較之下法國就慢很多
有一說是,法國沒有跟上先前新創、小企業的製藥生態變化。
像是專攻mRNA平台的莫德納、Oxford-AZ都是小而美的模式,源頭是大學實驗室,可能再與小型公司合作,最後量產時跟大藥廠合作。這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美國學院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拜杜法案》對美國的影響,讓智慧財產權給原始發明的大學研究機構,促進其管理智財權與商業化,但成品必須在境內製造生產。不過這說來就話長了,下次再聊這一塊。
也因此,武漢肺炎疫苗最早上市是輝瑞,雖然莫德納最早開始做,但也因為其小而美的型態,吃虧在他必須找人合作代工,所以比輝瑞問世的速度略慢一點點。
那法國除了缺乏這類新創小企業的靈活性,法國經濟分析委員會也分析過自己國內生技,主要缺乏公共資金,也沒有美國的風險文化,在沒問世成功之前,很難有天使來投資你。莫德納在成功把產品問世前,就囊括募集到可觀的投資額,這在法國是難以想像的。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有點既視感呢?
但不曉得法國會不會也有台灣宇昌案一樣的痛苦歷史。
再回到前面因為疫苗周邊被各國看得緊緊的,因此產能都非常辛苦,基本上就要拿到好疫苗又要撿便宜,就得排隊慢慢等疫苗廠做好,或等疫苗產量增加/新一代疫苗做出來,轉變為買方市場就會降價了。
而台灣本來想走美國策略,但通常會被要求「一定要便宜」、「公開談判秘密」、「為什麼不進口中國貨」,同時又不斷抹黑AZ疫苗的狀況下,再加上中國千方阻攔台灣採購疫苗,現在雖然暫時不會進口便宜但效果較不好的中國疫苗,卻只好妥協於等待。
疫苗廠商生不出貨來,不只是台灣很辛苦。在泰國生活的網友Sammy Yang指出:『泰國在去年10月下訂大批AZ疫苗,結果到今年6月初,到貨卻不到12萬劑。』並說:『疫苗短缺問題已經長達半年多,開口要買的疫苗支票周周喊月月開。再說一次,目前在泰國的疫苗只有科興和難產AZ,其他都如同浮雲一樣,更不用提當初BNT要進泰國被千方百計地阻擋。台灣有日本美國陸續相送,泰國只有中國好棒棒送一堆科興。』(附註:美日目前都有捐泰國,除了AZ、科興,還有國藥和美國捐的輝瑞,但泰國人仍對於泰國政府政府不斷添購科興,以及疫苗的到貨率多有抱怨)
疫苗是戰略物資,世界各國都緊握產能,有能力的拼命要做國產開發,只有少數親密友邦會願意提供,例如英國起初不惜得罪歐盟各國也要獨佔AZ產能,敵國當然會利用這個民眾焦慮的時刻,「攻擊你有的,吹捧你沒有的疫苗」操弄民心、撕裂社會。
#五月疫情的啟示
五月疫情的啟示:沒人願意投資醫療,cost down 精神遇到反噬。讓我想到,去年疫情緩和的時候,辦公室處理的是「自費醫材天花板」的問題,或「防疫補助」發太慢的問題。疫情來的時候醫界是抗疫英雄,沒疫情的時候就是總額管理的小螺絲釘,應該要共體時艱不要讓大家負擔太重。
有人說,疫苗多貴都要買,我們早該買多一點。台灣確實從去年底到今年初訂了一定數量的進口疫苗,但疫苗廠出貨給台灣的速度很慢。想要他們早出貨可以,在研發中先定,而且要加錢。像以色列在極早期就同意以2倍以上價格取得輝瑞疫苗(未公佈價格,據各方報導猜測應為兩倍以上)。但那時疫情平穩時,台灣很難以這樣的價格通過採購。麻煩的事更在後面,若到了疫苗準備成熟期後,此時下命令說一個月內要採買怎樣的大數量,要保證何時要到貨,這些保證通常就只是漂亮欺哄的話語。
今天還有報導指稱:
『日前,輝瑞藥廠首席病毒疫苗科學家多米澤(Phil Dormitzer)脫口說出,以色列是輝瑞疫苗的「某種實驗室」,引發軒然大波。』讓以色列衛生部趕緊出面發言滅火。
當然更不能想像,如果在台灣這樣採購,會引起多大的反對聲浪與風波。
#閒置設備的壓力
有人說,檢驗能量不足,這點我也深深有感,特別是沒利用這一年買齊高通量PCR。
但在醫院工作的同仁告訴我,如果疫情結束這些高通量儀器閒著,保管單位就會被懲處,除非撥給研究單位,但這時又會爭執是誰買的為什麼給別人用的問題。
有人說,專責病房準備不夠,但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如果我們平常就有備用床,並降低醫療人力負擔,醫院根本不堪營運負荷,而健保也當然不會付錢給你。
在這波疫情中,我們看到PCR的量能確實擴張了3~5倍以上,專責病房的床數也起來了,血氧機、HFNC、單株抗體,突然都變成大家朗朗上口一定要買到的東西。一個月做到這樣,我知道背後有多少人不眠不休的努力。
但疫情控制下來後,希望明年不要忘記救命要錢,培養人才要錢,厚植醫療實力要錢,開發台灣生技也要錢。但我預期,到時多花一毛還是會有人喊著送監察院、投資未來的科學家會先送檢調,這就是過去這十年台灣的血淚史。
我在國防外交委員會一年多了,除了國防以外,最常關心的話題之一其實就是健康,這兩者都是對於未知未來的投資,當你用不到的時候,好處毫無感覺;但當你要用的時候,就太慢了,然後才來後悔。
台灣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在旁邊有飛彈、有病毒,有各種你想像不到的東西隨時蠢蠢欲動。要保島保命,我們都要知道,承平時刻就得多做一步,且要團結同心。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並呈現台灣最多樣的地景環境以及特有生物,從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全方位記錄台灣陸、海、空特有種的保育與復育。
節目團隊參與海保署白海豚海上族群調查計畫,拍攝到極為罕見的白海豚族群,深入探討海洋精靈消失的主因;此外,全程記錄長達56天、動員兩千人次,史上規模最大的小虎鯨救援行動;並隨研究團隊前往蘭嶼,挖掘深埋地底的抹香鯨幼體骨骸。節目亦記錄瓜頭鯨和藍鯨的擱淺悲劇,透過多種鯨豚的生死轉折和衝擊,帶觀眾看見海洋環境惡化的現況與問題。
標題設計: 黃一峯 李維娜
音樂提供:音韶文化
影像提供: 王建平 王浩文 李宗翰 張容嘉 蔡嘉陽
特別感謝:
海洋保育署
成大鯨豚研究中心
台灣大學獸醫學系
中華鯨豚協會&志工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的精靈 #地球的孤兒 #台灣白海豚 #白心儀 #台灣1001個故事 #海洋保育署 #成大鯨豚研究中心 #四草鯨豚搶救站 #台大獸醫系 #蘭嶼 #小虎鯨救援 #自然科學紀實節目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台灣特有的蘭嶼豬,體型迷你,因為擔心在蘭嶼當地與外來豬雜交,種原消失,三十年前台東種畜繁殖場開始進行保育研究,這十年來更利用黑色蘭嶼豬基因的變化,繁殖改良成不同的花色豬,提供醫學研究用。去年又意外發現繁殖出白色的蘭嶼豬,這個月正式命名叫做「賓朗豬」,白色的賓朗豬,更適合用在皮膚醫學研究,對人類很有貢 獻。
這隻白色的迷你豬,就是台東種畜繁殖場,利用三十年前保育下來的黑色蘭嶼豬基因,去年在改良繁殖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的, 這個月正式通過命名,由於牠在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的繁殖場裡出生,就叫做「賓朗豬 」。
不過賓朗豬,牠不是用來食用,就像其牠迷你豬一樣,因為體型小,體內器官大小又像 人一樣,是要提供做為醫學研究用,目前國內已經有十六個醫學機構,利用迷你豬進行 包括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殖技術等,二十六項生技醫學試驗研究,而新發現的白色賓朗豬 ,更對人類的皮膚醫學研究很有幫助。
迷你豬應用在醫學研究,國內外都很盛行,去年法國曾經要向我國購買迷你豬做為醫學研究,但台東種畜繁殖場的迷你豬數量有限,光是提供給國內醫學研究機構都不夠用,無法出售。沒想到三十年前保育下來的台灣特有蘭嶼豬,牠的後代如今卻變成了對人類有很大貢獻的動物。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最近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平常大家常喝的這種外帶熱咖啡,塑膠杯蓋如果碰到太燙的飲料,可能都會釋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熱咖啡直接對嘴喝,長期累積下來,很可能會影響生殖能力。
到便利商店買外帶熱咖啡或可可很方便,很多上班族幾乎人手一杯。
不過喝這類的熱飲外帶杯可得小心!因為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最新研究發現,這些外帶塑膠杯蓋,用的是環保回收標章六號材質,只要高溫高過65度C,就會釋放出雙酚A。所以民眾如果從杯蓋小孔直接喝,長期下來,很可能會破壞荷爾蒙運作,尤其女性會出現月經提早來、月經不規則、子宮內膜異位等症狀。
此外,像是用塑膠餐盒微波食物、塑膠袋裝熱湯、保麗龍碗吃泡麵等等,也都會產生雙酚A等有害物質,雖然衛生署目前未檢出危險塑膠容器,不過醫師仍然建議,民眾應該多使用鋼杯、玻璃杯或瓷器來裝熱飲和熱食,這樣才可以遠離環境賀爾蒙的危害。
同樣也可能危害生殖能力的還有因為吸入大量的機車廢氣,造成男性精蟲量減少。最近台大醫學院透過老鼠實驗研究發現,只要早晚各吸一次高量的機車廢氣,連續一個月,就會造成不孕。
十字路口的紅燈一等就是90秒,即使不是上下班尖峰時段,機車還是一長串,同時排放出來的廢氣更是讓等著過馬路的民眾受不了。
騎機車來往各地很方便,但每天所產生的廢氣也很可觀!台大醫學院研究團隊以公鼠做實驗,讓公鼠早晚各吸一次高量機車廢氣,連續一個月後發現,公鼠的睪丸組織遭破壞,而且精蟲的數量也減少了。
醫師表示,機車廢氣中所含的苯等有害物質,可能是造成老鼠不孕的主因。但研究也發現,公鼠在吸入廢氣的同時,如果能補充具有抗氧化效果的維他命E,睪丸的精蟲量,還是可以維持在三千萬隻左右。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機車族,平時要戴活性碳口罩以過濾廢氣外,每天也要吃一顆綜合維他命,不只可以增加體內的抗氧化物質外,也可以降低廢氣對生殖能力的危害。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醫院數量2021 :: 健保中醫診所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總數426·醫學中心·準醫學中心·醫學中心(兒童醫院)·區域醫院·地區醫院·精神科醫院 ...,MedicalCareInstitution&.HospitalUtilization,2020.衛生福利部編製. ... <看更多>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台灣醫院數量、區域級醫院、醫院等級查詢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醫學. 中心. 區域. 醫院. 地區. 醫院. 新制. 精神科醫院. 醫院. 診所. 合計. 台北市. 松山區. 1. ... <看更多>
台灣醫學中心數量 在 [專欄] 醫學中心的發展現況、與瓶頸- 看板I-Lan 的推薦與評價
壹、前言
在發這篇之前,其實本叔思考許久,覺得這個議題跟鐵路高架、北宜直鐵、
宜蘭科學園區招商等議題,長期被拿來政治力操控,變成藍綠陣營二十年來騙選
票的議題,剛好之前也有不少人希望本叔解釋阻礙原因,雖然本叔不是宜蘭人,
但是本叔基於道德良知覺得有必要告知大家醫學中心(medical center)的真相,
不受藍綠政黨綁架操弄。
同時本叔也看到許多宜蘭人覺得宜蘭醫療水準長期被當二等公民的感想,連
花蓮、台東都不如,花東地區還有慈濟醫院當醫學中心,更讓本叔覺得要為宜蘭
選定一位能配合醫學中心改革發展的代議士(議員),知道如何催生醫學中心?
本叔尋覓對象好久,覺得推薦「康●源」或許可以,因為他具有博士背景,並且
是這次宜蘭檯面上所有議員、民代、市長、鎮長、鄉長唯一有在國際期刊資料庫
發表過的候選人,我想以他的智慧應該能懂什麼是SCI、NCBI、Cochrane?什麼
是醫院評鑑?什麼是醫學中心?如何協助催生「準」醫學中心成立?
※ 我講得可能也不百分百正確,畢竟不是公衛醫療背景,有錯誤也歡迎指教。
貳、正文開始
在介紹醫學中心前,本叔來給大家介紹目前我國衛生醫療服務體系
,將醫院分四級: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教學醫院、基層醫療,
這個制度最早是由前衛生署長許子秋於1982年著手規劃,
把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體制(National Heallth Service, NHS)帶回台灣,
於1985年開始實施,2000年訂為目標完成年,
而目前國內醫學中心共有19間醫學中心,另外還有3間「準」醫學中心。
一、醫學中心的定義
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規定,成為醫學中心的基本門檻,病床必需有
500床以上,且至少提供內、外、婦、兒、急診、家醫、骨科、神外、
麻醉、放射等23科以上的診療服務,並具備「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A級醫院」及「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訪視」等三項
認證資格。
同時還須接受醫學中心評鑑,每4年一次,評分內容分為醫院評鑑、
教學醫院評鑑、《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基準》等3大項,占比分別為40%、
10%、50%,其中《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基準》共分五大任務:
任務(一) 提供重、難症醫療服務,並具持續性品質改善成效;
任務(二) 肩負社會公益責任,提升區域醫療水準;
任務(三) 落實全人照護之醫學教育;
任務(四) 創新研發提升醫療品質,帶動醫療健康科技發展;
任務(五) 積極配合國家衛生醫療政策,參與國際衛生活動。
二、醫學中心數量限制
而醫學中心的設置數量另須根據《醫學中心評鑑作業程序》(2011年
4月26日)的第六條規定—「以各一級醫療區域之每200萬人口數得評定一
家合格醫學中心為上限。」。
法規中對於醫療區域的劃分係參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台灣地區
綜合開發計畫」所規劃的18個地方生活圈,將台灣地區劃分為18個醫療區
域,而後又經過行政院衛生署修訂「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之「附醫
療區域劃分表」劃定台灣各「一級醫療區域範圍」之醫學中心上限家數。
台北區: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台北市、連江縣、金門縣,上限 8家;
北區: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上限 1家;
中區: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上限 4家;
南區: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 上限 2家;
高屏區: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上限3家;
東區:台東縣、花蓮縣,上限 1家。
全台上限規定共19家,目前台灣醫學中心已經達到飽和,不會再有,
但是為了鼓勵醫院提升醫療品質,我國衛生福利部給予未獲得醫學中心認證
的醫院,賦予「準醫學中心」全新位階,讓達到評鑑優等卻擠不進醫學中心
的醫院,擁有等同醫學中心的榮耀,但與醫學中心的差別在於健保給付,
「準醫學中心」仍依照區域醫院層級標準。
三、小結
!!!!因此宜蘭不太可能再有醫學中心出現!!!!!
雖然現在台灣處於醫學中心飽和階段,不太可能再有醫院透過評鑑而
成為醫學中心,但是短期及中期目標,宜蘭能可朝推動「準醫學中心」
成立邁進,讓宜蘭人享有同等的醫療品質,不當次等公民,當遇到罕見
疾病醫治,省去舟車勞頓的轉診時間,或遇到重大傷亡事故能迅速就近醫治。
四、醫學中心對地區醫療的助益
醫學中心的成立對地方醫療有何助益?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說
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有時可能是診斷及醫療設備差距,有時可能
是醫療照護模式的差距,比如整合式醫療照護模式,甚至是醫院病床經營型態。
(一) 整合式醫療照護
整合式醫療照護目前還沒標準定義,其照護共通原則,仍在發展之中;
而整合式照護是其中一種概念,就是將服務的輸入、輸送、管理與機構做
全面考量,並與診斷、治療、照護、復健與民眾健康做連結。
舉糖尿病來說,因為糖尿病是一種血糖代謝異常所引起,可能併發其它
疾病,如糖尿病性網膜症、糖尿病性白內障、高血壓、腦中風及心肌梗塞、
腎病變、糖尿病性神經障礙(腦神經障礙、自律神經障礙、孤立性末梢神經障礙)
、皮膚性病變(糖尿病性壞死症、皮膚搔痒、皮膚念珠菌症、帶狀泡疹)等。
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慢性病患者為例,在末期可能合併多種疾病,
假如只接受新陳代謝科醫師的診斷,由於分科診斷之專業和侷限性,
可能致使專科醫師無法診斷患者其它潛在因子併發多種疾病之風險,
以致延誤就醫時間,致使不可逆的障礙生成,如失明、截肢..等,
(OS:但我想現在應該沒這麼兩光的主治醫師),所以整合式醫療能改善
這種在疾病診斷及治療的錯誤,像是特色醫療門診概念(如糖尿病中心),
還有國內近期蓬勃發展的「愛滋特別門診」也是整合式醫療的概念。
另外像是醫學中心的台大醫院,藉由創新診斷及治療技術,以全人照護、
創新服務之理念,整合院內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核子醫學部、影像醫學部、
基因醫學部、復健部與精神部等各科部之專業資源,以提供民眾整合式醫療
照護服務,改善巴金森症病患及家屬之生活品質,因而設置「巴金森症醫療中心」
,以符合國際醫學界目前追求的「價值醫療」概念,以人為出發點,
對罕見疾病的醫療、照護做全盤考量。
(二) 醫院病床經營型態
通常升格為醫學中心的醫院,病床須大於500床,
以台灣目前多數的醫學中心現況來看,醫院病床數都破千,
但即便醫院病床數破千,也不符合「醫學中心」、「準醫學中心」
的規定,還須符合「急性病床」、「慢性病床」規範。
1. 急性病床
急性病床分一般病床、精神病床、特殊病床,其中特殊病床分:加護病床、
燒傷病床、洗腎治療床、嬰兒床、急診處暫留床、安寧療護病床、其它。
2. 慢性病床
慢性病床分:一般病床、結核病床、癲病病床、精神病床。
舉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醫學中心)為例,總病床數共1845床,其中
一般病床1368床、特殊病床477床,特別在急性(特殊)病床分類、及完整度,
三軍總醫院確實是典範,可細分為:燒傷病床11床、血液透析床51床、
嬰兒床36床、嬰兒病床44床、急診觀察床40床、手術恢復床36床、
加護病床117床、安寧病床15床、亞急性呼吸照護病床24床、輻傷病床3床、
慢性呼吸照護病床80床、負壓隔離病床18床、骨髓移植病床2床。
因此台北內湖地區遭遇任何重大傷亡事故,三軍總醫院都能提供
完整醫療服務,不管是車禍、火災、手術感染、瘟疫、核爆、生化危機
、恐怖攻擊等,都能迅速得到完善的救護,這就是擁有「醫學中心」與
「準醫學中心」好處。
五、宜蘭發展醫學中心的現況與瓶頸
要發展一個完善醫學中心,除了受限人口因素外,還須經過醫院評鑑,
然而宜蘭地區的醫院要符合醫學中心的病床水準均有達到500床以上,
但是有以下幾個瓶頸,這是本叔個人感想心得:
(一) 參與國際大型醫學研究甚少
根據「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基準」之任務四 — 醫學中心需要提升醫療品質,
帶動醫療健康健康科技發展、以及任務五 —積極配合國家衛生醫療政策,
參與國際衛生活動,因此通常國際知名的醫學中心常配合國際公衛發展做
基礎醫學、罕見疾病的研究。
比如常聽到國際許多知名醫學中心均設有愛滋病防治與研究相關單位,
因為愛滋病是目前全球感染廣泛,同時又是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所以研究
愛滋病醫療模式對於醫療品質提升、造福人類社會有莫大助益,符合國際對
醫學中心應擔待的醫療道義責任之認知,然而宜蘭目前尚無相關研究計畫,
更別說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NCBI、Cochrane等。
因此縣政府假如想促進縣內醫學中心、或準醫學中心的發展,
可以編列研究經費鼓勵縣內醫院參與國際大型研究計畫,提升學術聲譽,
擔負更多醫療道義責任,未來在任務指標基準評鑑、醫院評鑑,
較能獲得評鑑委員肯定及青睞。
(二) 人體試驗課程前瞻性稍微落後
一個醫學中心通常會參與許多研究教學計畫,而在執行研究計畫前,
須通過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審查,並且所有參與研究的人員,
均須參於及通過GCP課程的測驗,才能取得IRB認證時數,執行研究,
然而目前宜蘭所提供的GCP課程相對醫學中心算少,
且無法與國際醫學中心的最新課程同步,所以需要提升GCP課程質跟量。
(三) 重度急救醫院及醫療人力不足
目前宜蘭縣僅羅東博愛醫院列入「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其它醫院均無,
在遭遇重大意外事故時,能承載的急難救助醫院不足,並且在「急性病床」
的豐富度、完整度不夠完善,致使無法在大規模傷亡意外事故發生時,
作立即性處理,如本次台鐵翻車事故就是例子,致使大量轉診事件頻仍,
所以還須培育大量護理人才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如同宜蘭縣在推行長照的瓶頸,
面臨最大的難處在於長期照護的護理人才不足。
(四) 整合式醫療發展稍微落後
雖然目前宜蘭在整合式醫療概念的發展上,有漸趨蓬勃跡象,
但是與醫學中心相比仍許多差距。舉愛滋病為例,到目前為止,
宜蘭尚無「愛滋特別門診中心」,假如愛滋感染高風險族群想獲得PrEP、
或運用最新篩檢技術服務,都無法提供完善的整合式醫療服務;
而HIV帶原者可能因為牙痛看牙,害怕傳染他人,又不敢向醫師透漏,
怕身分曝光,所以不敢到一般牙科看診,這時候需要整合式醫療服務,
提供HIV帶原者安心的醫療環境,接受牙科治療服務。
所以宜蘭地區的醫院,在整合式醫療上還需要多努力,譬如成立
生殖醫學中心、阿茲海默症中心、糖尿病中心...等,才有機會在未來
醫院評鑑上,升格成醫學中心、或準醫學中心。
參、總結與心得
宜蘭要出現醫學中心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除了硬體設備上的提升,尤其
台灣現在面對醫學中心飽和的現況,同時宜蘭鬧護理荒,假如要催生醫學中心
,在經營模式上要改變,更不是政治力介入就能催生醫學中心,這需要有專業
背景的人協助完成,更需要一個懂SCI,發過SCI的人,才能擬訂及編列研究經
費,催生宜蘭地區的醫學中心出現。
甚至有時一個醫學中心的成立不需要龐大建置經費,只須要改善經營型態
,參與國際大型醫療研究計畫,或改善醫療方式,也有機會催生醫學中心出現
,如彰化秀傳醫院就是一個例子。
因為和法國IRCAD合作,打造全球最大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由於微創手術
傷口小、少流血、恢復又快,成為現今手術的新主流,所以彰化秀傳醫院在
醫院評鑑受到評審青睞,有機會成為準醫學中心。
因此本叔建議,假如宜蘭要催生醫學中心,不一定要蓋一堆醫院病房,
有時可以透過參與國際大型研究計畫,發表在頂尖期刊(如NEJM、Lancet),
讓國際看見,提升宜蘭地區醫療能見度,甚至吸引國際病患前來就診,
間接提升宜蘭經濟發展,但這是很理想的美談,有漫長的路要走。
最後,不管是「醫學中心」與「準醫學中心」的催生,本叔都抱著祝福,
希望有天宜蘭人能省去舟車勞頓的轉診痛苦,在遭遇重大傷亡事故,
能就近得到全面且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1.227.2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Lan/M.1542035476.A.0F4.html
公告日 效期
05 台北區 宜蘭縣 醫療財團法人羅許基金會羅東博愛醫院 重度 102/12/03 107/12/31
06 台北區 宜蘭縣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中度及 104/01/20 109/12/31
具備急
性腦中
風重度
級能力
07 台北區 宜蘭縣 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 中度 101/12/28 106/12/31
08 台北區 宜蘭縣 財團法人蘭陽仁愛醫院 一般
09 台北區 宜蘭縣 杏和醫院 一般
10 台北區 宜蘭縣 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 一般
11 台北區 宜蘭縣 臺北榮民總醫院員山分院 一般
宜蘭縣長沒有相關背景專業,以為醫學院併醫院就會成為醫學中心,
突顯一個縣政團隊或議會,假如沒有專業人士,即便推出立意良善政策,
也可能只是空畫餅、騙選票而已,有可能還是誤事。
https://www.fairmedia.com.tw/%E7%A4%BE%E6%9C%83/25417
不是很想理你,我舉個例子來說,
為何現在很多醫學中心都要研究武漢肺炎?
就跟以前許多醫學中心要研究愛滋病一樣?
因為通常從事這些研究可以發表在比較高等的期刊。
而在台灣醫學中心的五大指標,
這就是參考之一,這已經是明文成法,
不然你以為現在一堆醫院醫師要搞研究幹嘛?
成為專科醫師不用嗎?升等不用嗎?
還有為何醫學類期刊點數較高?
所以我真的覺得你是狀況外亂扯,不想理你。
你真的是愛扯,又未辯而辯,無知也要有個程度,
自己看一下好嗎?
https://www.usnews.com/info/blogs/press-room/articles/2020-07-28/us-news-releases-2020-21-best-hospitals-rankings-and-special-hospital-heroes-series-during-historic-year-for-health-care
觀看期刊發表程度就差很多,
不管你是要比質、或比量,
他裡面有很多種比法,
這裡都有可以參考,假如你有不滿,
你可以去修改國際潛規則,
依照你的定義標準去設計。
你可以去主宰國際主流醫學中心的定義評判標準。
※ 編輯: forevergood (61.58.108.90 臺灣), 02/13/2021 16:51: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