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餅先畫才補票,基層診所倒一片?
根據媒體報導,從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全國診所病患平均減少超過5成,光是今年5月到7月,全國診所歇業、停業就高達208家,更慘的是,政府竟拖欠施打疫苗每例100元掛號費補助,超過兩個月,使診所財務狀況更雪上加霜。
📌 中央政府編列預算急就章,先畫大餅、政策宣導賺聲量?
首先,讓我帶大家來回顧這整起事件的始末,6月5日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率先宣布「台北市民接種疫苗一律免費」,因為疾病面前沒有特權;當天晚上上從蔡總統,下到指揮中心接連宣布跟進,中央政府已編列40億預算來幫全民免費打疫苗。
然而,執政黨政府口中聲稱的40億全民免費打疫苗預算,是列在肺炎防治特別預算第3次追加預算中。執政黨和行政院竟搶在立法院審議前,就急著深夜在蔡英文總統的臉書粉專公布刷一波聲量,該貼文也吸引了12萬多人按讚。
於是,在6月8日的預算審查質詢中,虹安就指出,送交至立法院之預算書中,該項預算編列說明僅有二十幾字,並無任何公式說明具體全民免費疫苗施打所需的處置費、診察費、掛號費、醫材費等項目,質疑四十億真的足夠?超出的費用,是否規劃由地方政府或醫院診所買單?
沒想到,陳時中部長當場僅支吾其詞地說,每劑大約補助100元處置費。由此當時可推論,如仍照原先編列四十億,全民免費施打疫苗所超出的費用,恐怕還是由醫療院所或地方政府「做功德」吸收。當下,虹安已疾呼指揮中心應重新調整處置費、行政費,且應讓基層診所有足夠的資源來面對疫情施打壓力的所有綜合需求,將錢花在刀口上,而非讓基層醫療機構在刀口上搖搖欲墜。
如今立院即將開議,在最新的第4次追加預算中,中央政府編列了 #31億「#獎勵醫療院所施打疫苗行政作業預算」,與第3次追加預算中的40億預算,#合計71億,修正為每劑補助200元。這就再次確認,當時6月初蔡政府喊出的40億全民免費打疫苗,預算編列過程根本沒有審慎思考「劑次乘以合理的單劑補助費用」,儼然是畫大餅,也難怪施打疫苗的補助款拖欠至今,遲遲不入帳。
現在蘇內閣才發現錢不夠想事後亡羊補牢,無奈的是傷害卻已經造成,全台208家診所歇業接下來恐怕就如同骨牌般,重擔就會落到各大醫院,讓民眾生病時更難及時會獲得診治,甚至全國的健康安全防護網將會出現破洞,這個責任又是誰該承擔?
#你以為預算數字應該是xyz數學問題
#沒想到原來是用喊的
#都來備詢了你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Jackz,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三屆中學文憑試(HKDSE)放榜,今年共有十二位狀元考到七科五**佳績,是歷屆最多。 他們當中有人想做醫生律師,有人喜歡在網上寫食評,亦有狀元想讀政治,想在兩極的社會氣氛中找出路。 盛載著全場掌聲,皇仁狀元向醫生夢進發。今年十二名狀元誕生,是三屆文憑試以來最多。聖保羅男女中學獨佔了三位,包括有色...
十二平均律數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星的孩子」: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自閉症是天生的嗎?而我們身邊又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呢?這幾年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常見自閉症與案件的關鍵字連結,有時候傳播媒體中的自閉症樣貌,未必是真實的,我們不應該輕易推論或標籤化這些行為。
近年來自閉症有機會透過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媒體版面中,傳播媒體如何塑造自閉症的形象,大大影響了自閉症的社會印象。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也有機會看見自閉症與殺人犯、死刑犯、變態等社會新聞連結,最讓人擔心的,是過度簡化的資訊使得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產生偏差的刻板印象。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自閉症只是一個人的部分特質,自閉症並不等於偏差或犯罪。即使自閉症是天生的,但後天環境的教養與支持仍然是他們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看到媒體報導中出現自閉症時,請不要驟下判斷,避免直接將犯罪、殺人和自閉症劃上等號。
日前臺北一名媽媽推著雙人嬰兒車搭捷運,卻遭某名男子毆打她的二歲兒子,她見狀大喊「你打他幹嘛啦!」並回打那名男子頭部。這起事件引起社會重視,由於那名男子患有自閉症,因此網路上出現一些貶抑自閉症的言詞,標籤化自閉症孩子,甚至有人羞辱自閉症孩子。
在這起捷運毆打兒童事件後,有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淚訴另一個有自閉症孩子的朋友竟被親戚諷刺說:「你家自閉症小孩要管好,最好出門都不要放他單獨一個人,免得哪天無法控制情緒,跟新聞中那個捷運打人的一樣,聽說他跟你兒子一樣是神經病,其實政府應該設一個院所,把你兒子那種病的都關起來治療,好了才能放出去,不然放出來到處跑,哪天又無法控制情緒打死人,家裡可丟不起那個臉。」這番說法讓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心碎,也讓發文的媽媽想怒吼:「誰希望自己小孩是自閉症?他們不是神經病,他們是中樞神經受損。」[1]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也稱為「泛自閉症障礙」,主因是因為症狀多元,不同的病人症狀也會有所差距,因「自閉症」有汙名化之慮,所以醫界目前更常使用「泛自閉症障礙」一詞。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大部分在幼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有些人會將自閉症稱為「星星的孩子」,不論是溝通方式,或是某些重複、固執的行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自閉症孩童通常會有幾個特點,像是與他人相處困難、難以理解社交暗示(臉部表情、講話語調、身體動作等),甚至常常情緒不佳、無法自己照顧自己。自閉症孩童的治療需要依賴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幫助他們正常發展、並調整不適當的行為,且協助孩童發展個人的興趣。早期發現、治療、復健以及跟教育體系密切合作,才能幫助孩子得到最大改善[2]。
■自閉症種類
►「廣泛性自閉症」
自閉症大部分在幼童階段開始,目前發現自閉症的幼童智商會略低於整體平均,自閉症又能分成「高功能型」以及「低功能型」,「低功能型」在接收以及表達語言上較差,甚至沒有口語表達能力,「高功能型」則相反。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的人語言發展大多是正常的,主要的障礙是在動作技能以及肌肉發展上,部分亞斯伯格的人在智商上甚至高於正常人。
►「廣泛性發展障礙」
這類型的人主要是在社交溝通、互動、重覆行為等各方面中缺少幾項顯著障礙,以致於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診斷,又稱為非典型自閉症,某些高功能自閉症孩童能透過學習以及復健可以改善症狀,甚至使症狀消失,也算是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種。[3]
■「另類星兒」: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為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但他終生的研究興趣為藉由觀察來了解生命中隱含的定律。因為他對孩童的情緒發展的興趣及仔細觀察的成果,自1944年以來即逐漸報導一些與自閉症類似(具有社交技巧及溝通障礙)又相異(不同的人格特質及較優的認知能力)的亞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在1944年首次報告四位具有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困難的男孩,並稱之為自閉性精神病態 (autistic psychopathy)。亞斯伯格醫師在這一方面的觀點,與首位報告自閉症的Kanner醫師一樣,採用了Bleuler大師"autism"的來強調這些個案的強烈自我中心 (egocentrism)及關閉與外界的一切溝通的特質。
雖然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即提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然而一直到1994年,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及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承認亞斯伯格症候群後,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增加[4]。
■亞斯格症候群
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在五十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童年時期的他和同學無法相處,也常因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不快樂,喜歡畫畫的他,於是將畫畫當作人生的出口。在他五十多歲確診後,他開始對於過去種種釋懷,原諒自己和他人不同。
日本歌手米津玄師特殊的名字也讓他在求學時期遭同儕欺負。後來他二十歲時,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是一種智商中等或較高,自閉傾向不明顯,但是語言表達、人際互動能力有障礙的自閉症。米津玄師也曾在訪談中說,「在此之前,只覺得自己是個來路不明的怪物,被鄭重告知病名後,便坦然接受了。」
而臺北市長柯文哲和太太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柯文哲罹患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致他在公開場合有不得體的發言與行為表現[5]。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陳佩琪回憶起,兒子小學數學考試的題目是:「媽媽走路送小明上學,請問媽媽走了幾公里?」正確答案是:家裡到學校的距離乘以2,因為媽媽必須來回。結果我兒子卡住了,因為他想到,我媽媽要去上班,她沒有回家(亞斯伯格的人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的描述)。
陳佩琪,講到家裡兩個大小亞斯,信手拈來都是笑話,但幽默背後,不敢想像裡頭堆疊了多少挫敗、孤獨、壓力、擔憂。
柯文哲在一封寫給兒子的信也提到,「如果有什麼要告訴你的,只有告訴你要謝謝媽媽。雖然我是你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還好你媽媽的加倍付出而彌補過去了,真險!」這是一個難以傳達情感的亞斯父親的浪漫,像盞溫暖的燭火,在暗夜裡閃閃發光。[6]
■「擁抱多元,尊重差異」: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不捨的表示,台灣社會對自閉症仍有污名化,事實上,自閉症最大特徵就是「自己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愛跟人互動,很自我、很乖,呼籲不要二度傷害他們。
根據統計,國內自閉症患者中,約有70%屬於智商較差的中、重度患者,黃玉書指出,不少孩子都是經過復健、訓練,克服重重困難,才可能獨自出門、搭車,真有困難,也會主動向旁人求救,民眾遇到時,應該親切伸出援手,拉他一把而非恐懼他。
另有2成左右的患者,屬於智商很高、甚至在某些領域有特殊專才的輕度高功能自閉症,外表完全與常人無異,這些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不乏醫師、科學家等高成就者,在國內還有不少擔任電腦工程師,只喜歡跟電腦互動。
自閉症的孩子,絕對不會主動傷人!黃玉書說,跟任何人都一樣,除非他們遭受外界攻擊,否則自閉症孩子很安全、很乖,不會攻擊人[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親子天下 )「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2] 康健雜誌-康健知識庫【自閉症】: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367.html#data-2-collapse
∎[3] (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自閉症分類」:http://www.tpaa.org.tw/OnePage.aspx?tid=136
∎[4]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另類星兒----- 亞斯伯格症候群(兒童心智科 張學岑醫師)」: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E_CHL(ASPER).htm
∎[5] (親子天下)「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6] ( 康健雜誌 )「陳佩琪談家中大小亞斯伯格:柯文哲這樣安慰我」: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8312
∎[7] ( Anue鉅亨網財經新聞)「自閉兒被當狂魔 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https://news.cnyes.com/news/id/1075280
➤➤照片
∎「從雨人到柯P─家中寶貝是「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者嗎?」:https://www.grandmasbear.com.tw/2017/12/28/grandmasbear-and-grace-column-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精神疾病汙名化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 #泛自閉症障礙 #廣泛性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廣泛性發展障礙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十二平均律數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十二平均律數學 在 Jackz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三屆中學文憑試(HKDSE)放榜,今年共有十二位狀元考到七科五**佳績,是歷屆最多。
他們當中有人想做醫生律師,有人喜歡在網上寫食評,亦有狀元想讀政治,想在兩極的社會氣氛中找出路。
盛載著全場掌聲,皇仁狀元向醫生夢進發。今年十二名狀元誕生,是三屆文憑試以來最多。聖保羅男女中學獨佔了三位,包括有色弱、需要以黑白卷應考的黃浩維,志願入讀港大法律系。同校的另一位狀元,選了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
今屆狀元主要來自傳統名校,包括英皇、九龍華仁、聖瑪利書院,其中有三位在數學報考延伸部分都拿下五**,嚴格來說是八科五**超級狀元。讀協恩的她是其中之一,鋼琴八級,還有另一個嗜好,就是喜歡到不同的餐廳吃東西,然後寫在博客上。
全港有二萬七千多名考生考獲入大學最低資格,平均兩人爭奪一個大學學位。
有學生亦考得二十多分,但就不太看得開。亦有學生是阿根廷擁躉,看完愛隊輸了世界盃決賽來放榜,不肯透露考得如何,但他方向明確,早已想好讀文憑課程。
有線新聞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436984)
12名文憑試狀元
協恩中學:陳詠妍*
華英中學:楊志聰*
聖保羅男女中學:許延鋒*
聖保羅男女中學:黃蕊獻
聖保羅男女中學:黃浩維
英皇書院:麥志鏘
皇仁書院:馬國鳴
聖保祿中學:黃曉晴
聖保祿中學:徐詠然
九龍華仁書院:姚本杰
聖士提反書院:譚梓恒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黃靖桐
註:*為「16星超級狀元」
Help us caption & translate this video!
http://amara.org/v/W8oV/
十二平均律數學 在 数学与音乐 的推薦與評價
在巴赫开始提倡、现代普遍采用的十二平均律中,这12个半音是均匀分布的——从物理上讲,也就是半音阶中的音的频率形成一个等比数列。 ... <看更多>
十二平均律數學 在 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冊」 主講/楊千瑩... - 新匯流藝術講堂 的推薦與評價
3/31直播「解構.巴赫-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冊」 主講/楊千瑩 4/22及4/24,鋼琴家楊千瑩將分別於衛武營及國家演奏廳舉行鋼琴獨奏會「解構.巴赫~十二 ... ... <看更多>
十二平均律數學 在 Re: [中學] 音階與數學的指數關係- 看板Mat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MathWang (5000+)》之銘言:
: 99課綱中有這一段(P53)
: 生活周遭與自然界中有許多呈指數成長或衰退的現象,
: 如人口成長、細胞分裂、放射性元素衰變、藥物代謝、複利等,
: 或以指數方式度量的音量、音階、地震強度、酸鹼值等。
: 透過這些實例引領學生學習以指數方程式或不等式建立數學模型。
: 純人工化指對數方程式與指對數不等式問題則不宜過度延伸。
: 除了音階,其他的問題高中數學我都有見過
: 但是查詢資料的結果
: 與指數有關的只查到 2^x=3^y(下列P3)
: 反而比較漂亮的是連分數的部分(下列P5)
: https://w3.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331/33102.pdf
: 請問有關於音階,適合高中99課綱內容的題目範例嗎?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調律系統,其中「純律」與「十二平均律」是今天較常
被提起的兩種極端的調律法。不過在實務上所使用的調律法多介於兩者之間,有
所取捨。而只有「十二平均律」才使用指數定義音階。以下簡單比較兩者原理。
「純律」早在畢達哥拉斯時期即被提出。畢氏純律是使用最簡整數比來定義重要
的音程,再由音程來定義每一個音的音高。比方說,先固定一個音的音高,例如
固定中央A 為440Hz。再來,定義相差完全八度的兩音振動頻率比為1:2。因此與
中央A 相差完全八度的音的振動頻率,它們的比值全部都是 2的整數次方,由高
而低分別是:1760、880、440、220、110。當然可以再低,只是人耳聽不太到。
再來,定義相差完全五度的兩音振動頻率比值為2:3。所以,比220Hz這顆A 還要
高完全五度的那顆E ,它的振動頻率就是330Hz。比440Hz這顆A 還要高五度的那
顆E ,它的振動頻率就是660Hz。
再來,定義相差完全四度的兩音振動頻率比值為3:4。所以,比220Hz這顆A 還要
高完全四度的那個D ,它的振動頻率就是……我們有請小算盤來為我們回答,這
個值大約是293.33Hz。而比440Hz那顆A 還要高完全四度的那顆D ,其頻率就是
586.67Hz。
再來,定義相差大三度的兩音振動頻率比值為4:5……
再來,定義相差小三度的兩音振動頻率比值為5:6……
接下去我就不提了。我只是大概講解純律的調律原理。只是!按這種調律法調下
去,你大概在定義小三度的時候,連一個自然音階都還沒定義完,就開始出現奇
妙的不協和音,或稱「狼音」。狼音的問題一天不解決,悅耳的旋律就只能在非
常非常受限的音程裡跑來跑去。不過這是純律本身的問題。在一系列平均律出現
以前,已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調律法,讓狼音減少或至少不影響兩條以上旋律
線的對位法。不過這非本文重點。
但還是要補充,即使純律有很多缺點,但因為音程的振動頻率比是如此單純,因
此完八、完五、完四度的音色比其他任何調律法都還要協和。即使到了平均律盛
行的時代,也保留了完全八度1:2的這個特性。
一直到十七世紀以後,許多種平均律已漸漸流行起來。所謂平均律的意思,就是
說雖然每個半音(小二度)之間的振動頻率比都不太相同,可是也差不了太多,
狼音也不太明顯,讓樂器可以自由轉調和移調。這樣一來音樂的自由性就得到大
大的提高!除了少數對音程關係特別敏感的人會覺得怪怪,否則絕大多數人都能
享受使用平均律演奏出來的音樂。而這一系列的平均律之中,以「十二平均律」
最負盛名,也是當代最流行的調律法(雖然調音師仍會做一點小調整,但原則上
仍是半音振動頻率比最平均的一種調律法)。
怎麼個平均法呢?在歐洲古典音樂的發展脈絡中,作曲家漸漸希望一個八度可以
被細分為十二等分。也就是說,在220Hz到440Hz之間,具有十一個節點;並且把
#C無毫差別地理解成bD(同音異名)。在前平均律時期,這是無法令人接受的事。
從A到#C是大三度,從A到bD是減四度,兩者是用不同的比值算出來的。但是,如
果有種調律法可以把兩者視為等同,那鍵盤樂器就可以在更多調上演奏。平均律
的提出使得作曲家的理想逐漸實現。
那麼,接下來簡單介紹在十二平均律中,這十一個節點,該怎麼找出來。其實原
理並不困難。
以220Hz到440Hz之間的十一個節點為例。我們可以定義一個數列,它的第一項為
a_1 = 220。而,因為我們希望每個半音之間的振動頻率比相同,因此會形成一個
等比數列:
a_2 = 220r,
a_3 = 220(r^2),
a_4 = 220(r^3),
...
a_12 = 220(r^11),
a_13 = 220(r^12) = 440。
其中a_1與a_13是完全八度的兩個端點,a_2至a_12是兩音之間的十一個節點。
這樣一來,r的精確數值就呼之欲出了。它就是2的1/12次方!
因此在十二平均律中,完五度高低音的頻率比為2^(7/12) = 1.4982,
完四度 2^(5/12) = 1.3348,
大三度 2^(4/12) = 1.2599,
小三度 2^(3/12) = 1.1892,
其實已經跟純律當中的完五度高低音頻率比 3/2 = 1.5 ,
完四度 4/3 = 1.3333,
大三度 5/4 = 1.25 ,
小三度 6/5 = 1.2 很接近了。
一般人的耳朵其實聽不太出來。不過,像完全音程這種極為純淨的聲響,一般還
是會覺得純律比較好聽。除非為了其他音程而犧牲完五完四。而且各位應可看出,
音程越小,純律與十二平均律的差距會越明顯。但那是題外話了。
==
回到正題。關於「音階」,我所想到的,也許可以跟等比數列一起出。跟指數一
起出的話,可能會有2^(1/12)難以用紙筆計算的困難吧?
不過我已盡量簡短介紹純律與十二平均律這兩種調律方式。希望能幫助您可以從
中找到出題的靈感,也順便釐清並不是所有調律法都是使用指數來定義音高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40.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th/M.1420614993.A.27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