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別人 說 好 累 怎麼 回 dcard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會看另一半手機嗎
#你曾在另一半手機裡發現令你心碎的事情嗎
每次節目主題如果跟 #出軌或劈腿 相關,我都很揪心⋯因為若有時間開放call in,聽到的都是令人心碎的故事。
今天有位男性聽眾call in, 說他靠著Google Map的紀錄,發現老婆在過去四年內、每兩週就會去一次motel⋯對象是她前男友。而他跟太太已經結婚二十多年,兒子都20幾歲了。
我聽到這裡真的下巴快掉下來⋯聽筒另一邊的人夫「小明」,雖刻意壓低音量,卻壓不住聲音中的痛苦跟失落。
好,回過頭來聊今天 #生活同樂會 的主題:#愛情中的查勤,這源自於我日前在Dcard上看到的一篇 #因防疫代碼發現男友劈腿 的故事。先聲明!雖然Dcard上多數文章看起來都像幻想文,但這篇我完整看完,覺得真實度應該有八成以上、才會想拿它當引言,討論有關查勤這件事。
——以下為原始文章大意——
一個女孩很愛他的男友,但從交往開始、男友就一直訴說著對前女友的一切。某天下午男友突然說很累想睡覺,從下午4點多消失到隔天早上9點。隔天問他為什麼這段時間都沒回訊息?他說他真的完全睡死,叫女孩不要多想。
但後來他們一起去買飲料,男友在忙別的事、請女孩用他的手機掃防疫條碼。女孩送出實聯制訊息的同時,發現前一天下午5點多和晚上10點多、都有發送出去的訊息,而兩則的防疫代碼是一樣的。
那瞬間女孩心臟突然跳得好快好用力!男友並沒有睡死,而是對她說謊了。女孩趕緊背下兩則訊息的防疫代碼、隨後記在手機裡。(💬彤主播內心os: 也太強!這串代碼有15個數字欸!)
後來女孩上網查要怎麼用代碼查到店家?才發現根本查不到(💬彤主播補充:我看到這裡也立刻上網查,確認防疫代碼是沒辦法讓一般人查出對應哪個店家的)。女孩又想到男友曾提過前女友租屋處樓下的有個全家、並提過路名。於是她立馬搜尋XX路的全家,結果那條路有一段到三段⋯很多全家,她就一家一家門市去掃條碼。
結果才掃到第二家就找到了一樣的代碼,確認男友消失的那段時間,就是在這裡。她就在那家全家門口打給男友攤牌,雖然男友呆住並立刻解釋只是去前女友家聊天、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女孩還是決定分手。
——故事到這裡結束——
我看完後除了先確認防疫代碼到底查不查得到店家外😂,總共有三個心得:
一、女生的第六感真的準
二、在愛情裡的女孩真的會發揮自己所不知道的潛能:例如超強記憶力跟FBI的辦案能力
三、涵蓋一條路一至三段的全家,竟然掃第二家就找到,只能說皇天不負苦心人(?),老天爺都看不下去⋯希望女孩趕快覺悟。
今天和 吳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聊查勤,當然重點環繞在 #愛情裡的不安全感 這件事。即便知道我們永遠掌握不了別人、只能掌握自己,但當第六感出現、覺得哪裡怪怪的⋯
到底要不要偷偷查看對方手機?
如果不看⋯不就一直被蒙在鼓裡?
但看了又怎樣?會不會留下更多傷害跟抹不去的疙瘩?
今天我們聊到:查勤者、被查勤者、及不查勤者。當然查勤者的行為究竟是不安全感導致?或是單純的控制慾?是不太一樣的,也是討論最多的。但我對於不查勤者的心態也很好奇:
究竟是很有安全感?還是選擇不面對?
雖然到最後我們的結論還是導向 #要往自己內心看:去覺察自己在愛情中這麼沒有安全感,究竟是為什麼?能不能想辦法強化內心、降低自己的不安全感?如此一來即便真的發生不想遇到的事,也能比較有力量去面對。但最後「小明」的call in還是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
Chloe老師則回到根本:
「或許小明太太所需要的,無法在小明身上得到。」
(這其實是許多婚外情的主因,決不僅止於生理需求)
我覺得其實不只女人的第六感很準
#只要面對深愛的人第六感都會很準_不分男女
這集播出連結我放在留言,有興趣的人歡迎可以去看看。
#彤主播談情說愛 #彤主播民調時間
別人 說 好 累 怎麼 回 dcard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所以你的意思是,家境比你好就不可以加分嗎?——來觀賞把偏見歧視當迷因笑得很開心的白浪囉】
關於加分政策的歷史背景與轉變,已經有很多人專文介紹;其實只要搜尋原住民+加分兩個標籤,就可以找到相關資料。好聲好氣的講完這句話,是因為我們接下來要來罵人:
你們連為什麼要提供原住民加分都不知道,就用無知跟低級的排擠心態,否定在這塊土地上受壓迫最甚的原住民族人,你們的腦袋跟身體是只剩下消化跟排泄功能嗎?讀書讀很累乾脆把精力拿來排擠原住民不就好棒棒,一堆人在那邊說「我認識的原住民都很有錢」怎麼了嗎他比你家有錢所以他就不該加分嗎,所以你要負責當那個中位線,無視這一串歷史——原住民被迫從山林跟部落離開、土地主權與語言文化都被剝奪的處境中進入漢族社會文化體系——而單單以「反正你是都市原住民你有錢你不住在偏鄉,所以你就不值得同情不應該被加分」來認定嗎?
到底你們這些毫無羞恥心拿歷史傷害開玩笑的白浪,是奪自以為是覺得我們需要你們的同情跟認定啊?你中華民國政府跑來接收跑來光復我們的土地、禁止我們長輩說母語、漫長的白色恐怖時期造成多少菁英離世、體制暴力持續歧視壓迫我們的獵人、連名字都硬要翻譯中文好像只有你們是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群——而你們那可愛的小腦袋,只有「原住民憑什麼比我好」?
「只有偏鄉原住民有資格加分」?啊你平常是有去部落關心小朋友的教育發展是不是?還是你參加或倡議教育議題,或者你以為暑假去部落開個營隊那個就叫做幫忙帶小朋友?你覺得在這邊把原住民當迷因來笑發洩自己狹隘又膚淺的情緒,部落原住民就會比較平等?他們有很需要你這種無法同理別人的白浪?讀大學了不起?Dcard匿名很了不起?相對剝奪感很難受是不是,要來體驗四百年土地跟語言文化都被剝奪的剝奪感嗎?
很多很諷刺啦,我們也沒有那種白浪時間一個一個挑出來罵,Dcard留言第一名是彰化師範大學,未來的老師唷,講話講這樣的。你就知道真的不是我們不要和解共生欸,想想看這種人當老師台灣會變甚麼樣子唷。啊對,另一篇是警察大學的。呵呵。好進步的台灣社會喔。老師跟警察,各行各業從學生到成人,都來歧視原住民;反正匿名,反正是網路,反正是迷因。
二二八才剛過,你們就出來提醒台灣社會言論自由的下限,真的是謝囉。
#所以你的意思是
#家境比你好就不可以加分嗎
#來觀賞把偏見歧視當迷因笑得很開心的白浪囉
@Dcard.tw
@afuck_1111
Dcard文〈有推薦的大學嗎〉:
https://reurl.cc/V3Ndx6
阿幹轉貼文:
https://reurl.cc/pmrkNr
〈鄉民們對於「原住民加分」,真的有很大的誤會〉:
https://reurl.cc/1g35AG
〈原住民族加分政策 加了就能回到家嗎?〉:
https://reurl.cc/Xeq0Ma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