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手頭上有七百多萬劑疫苗,但實際施打的只有三百餘萬劑,原因很簡單,「要保留給第二劑」。
大家覺得,七百萬劑疫苗,是要給350萬人打兩劑,還是先給七百萬人打一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同島一命、先打一劑」,呼籲政府先建立最大程度的族群保護力
陳文茜也呼應:「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陳時中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微解封」,連鄭文燦、陳其邁都打臉嗎?
因為現在真正有工作力與消費力的族群,絕大多數打不到疫苗,那麼就算開放內用、電影院、健身房,沒有疫苗的消費者,敢上門嗎?
長輩抵抗力低,當然應該要先打疫苗,但社會各行各業要能正常運轉,也少不了疫苗。70歲,已經退休的父母打兩劑,結果需要上班的40歲子女染疫了,那不如父母與子女各打一劑,這才是對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最有利的。
當然,根本之道還是疫苗,因為疫苗不夠,才有這種「弱弱相殘」的無奈。現在永齡、台積電好不容易跟上海復星簽約,但是交易要執行「還受制於疫苗在當地的使用獲批、捐贈完成等條件」,民進黨,不要再卡疫苗了!
陳文茜呼籲全文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出院送禮給醫護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圖片為新加坡各年齡皆施打的圖表。
出院送禮給醫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子該怎麼過,就怎麼過】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第三級緊戒封鎖默默地的滿三十天,這一個月身邊人從無助失望到口水噴發,從吵獅子王破口到葡萄家族,從炒普篩到疫苗分配問題,前幾天我跟朋友說:「跟我吵這些都沒用,畢竟你又不是第一線醫護,也不是立即失業沒飯吃的人,聽久了同一套陰謀論很厭煩,與其怪罪政府、怪罪華航、怪罪老天,不如默默接受事實,不好嗎?」
那天看到朋友轉發龍應台的文章,寫著是她與兒子的對話,她心急如焚的憤慨疫情造成人心惶惶,而遠在德國的兒子則告訴她,你說的以上都陸續發生在德國過去一年中,請她好好吃飯,好好生活,日子該怎麼過,就怎麼過。
上個禮拜我接受馬來西亞電台的 Emily Ng 黃佩玲 訪問,主題是「旅行作家雪兒被疫情困住,更能感悟生活中該選擇留下什麼人」,開頭就說:「身為旅遊達人的你,怎麼忍受無法出國的這一年?」我笑說:「再怎麼難受,日子還是要過,與其總是去煩惱為何不能出國,不如專注當下能做的。所以我才有了第六本書《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談起馬來西亞跟台灣這一年的變化,馬來西亞朋友是羨慕台灣的,因為這一年她們歷經了多次封城,如今又到了兩週緊急警戒,即使如此疫情仍然每日新增數千確診,看不到一絲平穩曙光。相對來說,台灣的我們島內安然生活了一年,爬山下海出島都沒有限制,各行各業對照全世界的景象,宛若平行時空。
還記得旅居德國的朋友回台灣,居家期滿去逛賣場,看到火鍋店人山人海的景象簡直驚呆了,他迫不及待拍了影片上傳到社群給德國友人看,我說:「這有什麼好訝異的?」他回答:「柏林生活只能外帶,而且實施一年了。」
對比我常在追的海外人妻粉專,例如 西班牙地中海艾蜜莉大嬸 ,也常分享疫情期間西班牙政府與人民所有荒唐的舉動。冬天因為下雪,西班牙人開心快樂到忘記要防疫,或著有老師因為施打疫苗直接請病假好幾週。對比台灣!我們真的很正常!除了某些網紅送白色花圈,某些政客老是扯後腿,一切都還是在控制範圍中。
如果疫情沒有爆發,這一個月我應該是處於兵荒馬亂的新書宣傳期,拜疫情所賜直接變成居家網路宣傳。朋友問:「還好嗎?」我說:「新書在最艱難的時代中橫空出世,不是為了拯救蒼生,就是準備犧牲。」有了最壞的打算,就也沒有太多的期待。不過還是有很多好友幫忙新書宣傳,也有粉絲寫了數千個字的讀後心得給我,彷彿這本書照耀了他人生另外一條道路。(就是說你,ALLEN!)
待在家的日子事實上也很忙碌,追劇、寫文章、看書、逛網拍、上英文課、跳繩、整理家務,我習慣把代辦事項寫在紙上,看到清單上一件事情逐一的被劃掉,就覺得莫名其妙有成就。
最近工作室購置了桌子、椅子、攝影棚燈、佈幕架、背景布,冰箱裡面多了麻辣鍋、牛肉麵、各種冷凍宅配,櫃子裡多了零食、餅乾跟飲料,書櫃上多快十本書,行事曆上也多了一些採訪跟直播邀約。
每天下午兩點,都會坐在沙發上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現場直播,然後下午三天跟我爸一起喝咖啡聊天,六點半打開電視看《烏龍派出所》,七點回到書房寫作。日子該怎麼過,就怎麼過,胖了就減肥,肥了就少吃點,少吃之後就會多吃點,偶爾跟朋友視訊通話,聊聊最近過得如何。
對了!上週外婆突然心肌梗塞,目前已經出院了,但身體仍然還是很不舒服,媽媽還是很擔心,卻也明白日子該怎麼過,就要怎麼過,盼不到孫子每週回來吃飯,但仍然可以視訊聊天,總是有替代方案。
房間的角落堆滿了一堆網購的箱子,冰箱塞滿了各種網購的食物,日子就請浪費在你喜歡的事物上,不是浪費在不重要的人事物上。畢竟多年後,對的可能變錯的,錯的也可能又是對的。兜兜轉轉過好生活,是你自己的義務阿!
✈ 中國 廣東 東莞
-
CITYPlus FM 直播檔案 https://reurl.cc/a91GQD
-
直播公告 (快把時間留給我
6/18 (五)下午兩點 律師娘講悄悄話 直播分享新書 (贈書/小禮物
6/19 (六)下午八點 FB臉書直播_那些年被傷過的友情 (贈麻辣鍋
-
《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讓你找回自我肯定!
博客來:https://reurl.cc/4yEqzV
誠品:https://reurl.cc/qm79mN
金石堂:https://reurl.cc/mq8Wn9
MOMO:https://reurl.cc/Xe1O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