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的底層訊息,
常會傳達某種否定
有一位朋友,因為姊妹淘不聽她的建議,感覺很著急。同樣的事,已經發生第二次了,但是姊妹淘說「這次不一樣」,她無奈又揪心。
我的工作,常因為當事人的期待,而需要給建議。事實上,我在私底下的人際互動,別說很少給建議,根本很少社交、很少發言,除非被要求。
其實,「建議」這種事,有另外一個底層訊息,就是「你現在的做法不對,我的做法更高明」。所以才有那種長輩很喜歡到處給建議,但又很在意給了建議之後,晚輩有沒有確實執行,因為這牽涉到了長輩的自我價值。
我給建議的時候,常有請當事人試試看再說的意味,我很明白我所說的只是我暫時的想法。當事人給的訊息更多,或我當時想事情的角度不同,建議就會修正。
不過,我把建議當「開始」,但有人把建議當「終止」。也就是說,我給了建議之後,我希望以此為出發,共同討論,找到當事人能接受的方式執行。可是,有人給了建議之後,就停止了討論的過程,對方只能按照這個建議做,否則就會被解讀為一種不信任或否定。
我相信一個人,會想辦法為他自己做一些有益的事。只是到底什麼對自己有益,每個人的目標不同,方法也不同!
所以我的建議,即使當事人沒這麼做,或者修正了,我也知道大概是當事人為自己設想的結果。而且對我來說,給建議好像是一種答案,可是我更在意,我能不能想到一個好問題,跟當事人一起試著回應。
抱著這種態度,在我跟當事人一起試著回應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共同成長。行動也是一種回應,然後又帶出下一個問題,繼續思考行動,或許人生智慧就是在這樣反覆的過程中累積。
建議也可以用引導發問去取代,提醒當事人,去觀照他沒注意到的面向。或者把建議改成分享也可以,藉由我們聽過的故事與經歷,給當事人一個參考,讓他從中吸收一些新觀念,再由他為自己做決定。或者,直接給予對方鼓勵,而不是建議,從根本上去支持對方願意邊做邊修正得勇氣。
有時候給建議的人,太急著要滿足自我,根本人家的困境都還沒搞清楚,就自顧自評論,然後依據自己的想像或認定,給予建議。建議給了,對方照做了,沒效,還有可能再把責任丟給對方,說是對方有個小細節漏掉了,或者沒按照建議原原本本地實施,不是建議本身不對。
其實重複這個過程幾次,我們都會看清楚,給建議的人,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對方。所以在表面上或許尊重與附和,但心理上常會看輕這樣的人。
願意傾聽他人的困境,就很不錯了。想不到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同理與陪伴,比亂給建議好得多。也不需要以此自我否定,好像給得出有智慧的建議,才是厲害的人物。
我不是厲害的人物,更不覺得有什麼建議是可以一套走到底。採取開放的心,願意學習願意經歷,這或許是我透過建議,希望當事人漸漸培養出來的,遇到各種艱難都能嘗試的態度。
.
--------------------------------------------
「因果關係的假象」與「關係本身的重要性」《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TVQ2sAw8E&feature=youtu.be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http://0rz.tw/PCzPS (79折)
2.金石堂: http://0rz.tw/vCsPh (79折)
【靜心療癒2書:靜下心去愛+跟自己和好 79折】http://0rz.tw/qvsUv
3.誠品: http://0rz.tw/UllK6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0rz.tw/M8sn2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