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饅頭】【 中世紀王朝 】【角色扮演】-Part.1-1觀看前須知:1.遊玩版本為正式版本。直播頻道Twitch:https://www.twitch.tv/a61834520慶饅頭Steam鑑賞 ... ... <看更多>
中世紀王朝水井 在 考古工作者在位於唐朝墩遺址的東北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片浴場整體規模約300平方米,有較清晰的火道、煙道、支撐柱、灶址、水井、排水 ... 由此,考古工作人員判斷,唐朝墩遺址始建於公元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早期,至14世紀 ... ... <看更多>
中世紀王朝水井 在 [心得] 緬甸貢榜王朝的叢林工事-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18.html
--
緬甸貢榜王朝的叢林工事
興起於18世紀後半葉的貢榜(Konbaung)王朝是緬甸諸王朝當中最後一個盛世,不僅一
度將世仇泰國擊滅(1767)、頂住了乾隆麾下的征緬大軍(1765-69),到了19世紀初還向西
遠征阿拉干與印度的阿薩姆地區,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生衝突,並在因此而引發的第一次
英緬戰爭(1824-26)中敗下陣來,國勢漸趨衰頹。饒是如此,第一次英緬戰爭中的英軍與
緬甸人交鋒時也不是一面倒,反而吃了不少苦頭。其中奧妙在於,無論是英緬還是清緬戰
爭,緬甸人在對付外敵入侵時都有一貫的作業流程──在叢林中層層設防堵截敵軍,而在
敵人進兵路線上的村落中徵用男性作為士兵或軍伕,老幼婦孺則遷徙到叢林中,水井填塞
、糧食搬空,堅壁清野 ,在敵人後方則利用叢林展開各種襲擊。
這整個套路可說在立國之初就已經立下了典範──貢榜王朝的開國之君甕籍牙
(Aungzeya,意為「征服者」),即阿隆丕耶(Alaungpaya,「佛胎」 、「將成為佛的大王
」 之意),在亂世之中、起兵之初自保於木梳(Mokso-bo)城,當時便利用椰子、棕櫚樹幹
建成能夠抵擋槍砲的工事,並將木梳城外的村落燒成白地,使敵人野無所掠。而在清緬戰
爭的第四回合 中,學了乖的清軍為了攻克緬軍層層工事,除了兵器之外,兵丁還要各帶
三斤重斧砍伐木柵 。那是因為在前一回合、明瑞挺進緬境途中,就曾在蠻結頓兵十六座
緬寨之下。這些木柵分為內外數層,最內層用長逾二丈(約6公尺)的木材沾濕,交互排列
,當中築以泥土;其外有壕溝,再外又有高七、八尺(約2.1~2.4公尺)的木柵,木柵之外
又有木防排。在明瑞猛攻之下清軍雖然連破緬軍四寨,最終迫使緬軍將十六寨全數放棄,
清軍的傷亡也很重,明瑞本人右眼眶也受到槍傷。而在進攻第二座緬寨時「攀柵直上,飛
身躍入,於數百賊中縱橫砍殺十餘人,以致頭帶刀傷,仍拔毀柵木、接應眾兵,我兵乃得
蜂擁而進」 ,使清軍終於攻拔木寨的貴州藤牌兵王連,則因此戰功連升數級,直接跳過
把總、千總、守備、都司,從單兵一口氣陞到管轄數百人的游擊。
即使如此,深入敵境的明瑞在無法因糧於敵、補給線又被切斷的情況下,只能折返回
去先開通聯絡線;清軍步步為營,輪番殿後掩護撤退,跟蹤而至的緬軍則沿路攔截,最終
在孟臘地方將清軍團團包圍,又立了十四寨將周圍三十餘處山口全堵住。清軍彈盡援絕,
受傷與患病官軍之外,只湊出了五千人向外突圍;明瑞本人手臂、胸口中彈,自縊身亡,
剩餘清軍只有少數乘著黑夜、大霧逃出生天,直打了個全軍覆沒 。
到傅恆、阿桂掛帥,清軍第四次征緬,有鑑於之前陸路斷絕、後援不繼,這次清軍打
算沿著金沙江,大軍、輜重水陸並進。然而沒前進多遠便在老官屯被擋住,怎麼也打不破
緬人寨柵。這木寨有多難打?王昶《征缅纪略》這樣形容:
「攻其柵。…發威遠大礮,礮重三千斤,子三十餘斤(約18公斤),聲如奔雷,遇木輒
洞以過,柵不為塌。又積柴以燔之,而江自四更霧起,重如雨,迄辰、巳時始息。柵木皆
沾潤,火不得爇。又用革,屬為長[糸亙],維巨鉤,投於柵杪,數千指曳之;力急,
[糸亙]折斷。總兵馬彪闕隧,窌藥其中,深數十丈;藥發,柵幾拔,以貫串堅,弗能毀也。」
換言之,無論是巨砲轟擊、積柴火攻、長繩拔寨、還是最後地道埋雷,都起不了作用
。地道埋雷作為清軍的撒手鐧,被魏源繪聲繪色的說道「最後穴地道,窖藥轟之,柵突高
起丈餘,賊嚎駭震天,我(清)軍皆挺刃以待。俄,柵忽落平,又起又落者三,不復動」
,讓清軍空歡喜一場。再這麼相持耗下去也不是辦法,雙方都接受和議暫息干戈,只是究
竟誰也不肯承認是自己先求和的──中文文獻當然說緬人先求和,可巧得很,緬甸方面的
文獻也說是傅恆先致書求和 。
而在第一次英緬戰爭期間,英軍雖然以艦隊載運部隊奇襲,在仰光兩棲登陸,不費一
槍一彈不留一滴血進佔該城,但隨即被數量占優勢的緬軍團團包圍,周遭豎立寨柵,直圍
了七個月(1824年5~12月)之久,緬軍才自己犯二,朝著優勢火力的敵軍發動自尋死路的正
面攻擊。英軍對於緬甸人建造木柵工事的天才很是佩服。這些木寨的格局一般來說呈正方
形或橢圓形,通常撿周遭現成的林木搭建,但有時也使用事先準備好的柚木樹幹。木柵高
可達10英尺(約3公尺),最多能有20英尺高,上頭駐守的士兵則在搭建的平台上、或在後
方的土坡上靠著柵牆架起大口徑的火槍(jingal,抬槍英譯也是這個字),朝著敵人開火。
作為基本款,木柵還可以隨著時間加強防禦,或者是內外多挖一條壕溝,或者是在外圍增
加精簡版的木柵、或者是增設大片的鹿角木、削竹釘,或者是挖出散兵坑連接起來的戰壕
。這些散兵坑每個只容納兩人,一人站哨時另一人就可休息,坑裡都備好了飲水、糧米、
柴火;縱然一坑中彈,也只是兩人同死,火砲的威力大打折扣 。而由青竹或者其他木材
建造的工事則特別有彈性,在抵抗砲火時比磚石還耐久 。
除了防禦力強大之外,緬甸人隱藏於叢林中就地取材的工事還有搭建起來神不知鬼不
覺的效果。印象派的清軍形容是「(緬軍若)度未可戰勝,則發連環火鎗兼以礮;比煙開,
則柵木已立,入而據守」 。仰光圍城中的英國人則說得比較保守。1824年12月1日,緬甸
大軍出現之後幾個小時,又消失在周圍的叢林之中;眾目睽睽的英軍除了林莽之間若隱若
現、逐漸增高的土堆,以及監工官員的傘蓋之外啥也看不到,只能猜測這批大軍正在快速
的地下化。英軍隨即發起了火例偵查,首先發現的便是上述的散兵坑 。既然工事搭建在
叢林之中,英軍砲兵很難從遠距離觀測其目標,就別提精準的砲擊敵人了;儘管在6月10
日的砲擊中英軍的18磅砲仍在有限的視野下朝目標開火,數分鐘之類便打出缺口,充分
「說服」了緬軍全數撤離該木寨──衝鋒爬城的英軍發現的「敵軍」只有兩百具屍體 。
然而裝備著洋槍洋砲的英軍畢竟技高一籌,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艱難獲勝。一般來說
,戰勝者會成為戰敗者的榜樣,假如戰敗者夠進取的話。在英緬戰爭中戰敗的緬甸也是如
此。英國人的優勢:歐式操練、前膛滑膛槍(第二次英緬戰爭後變成後膛線膛槍)加刺刀、
以及大礮裝備起來的常備軍、蒸氣輪船裝備起的艦隊,種種新兵器令緬甸欣羨不已,並起
而仿效。不過,諷刺的是,西法(緬甸的陸軍教範學的倒是法蘭西、普魯士)練兵卻也造成
另一種弱點──無論是以西式裝備、制服、薪餉裝備新軍、西方軍官教練新兵,或者模仿
列強建立蒸氣艦隊、在河道上建設西式要塞防止列強溯河而上,往往比老方法來得開銷巨
大,使得緬甸的武裝部隊規模大幅度縮水。不但新式軍隊、軍備限於資源只做了半套,過
去的老方法、舊式的老部隊,也因為資源不足而衰敗荒廢,竟比原來還不如。最後,提供
這些先進技術、武器的列強在戰時還可以關閉窗口,使巧婦為無米之炊 。因此,儘管第
二次英緬戰爭後,緬甸在敏同王(Midon Min)治下進行了許多西化改革,最終仍未能挽回
緬甸的國運──第三次英緬戰爭(1885)是三場戰爭中最快結束的一次,只半個月的時間英
軍就打完收工;在唯一一場較大規模的會戰中,緬甸只能集中守軍1,700人,而集中火力
攻克緬軍要塞的英軍,竟也只損失了27(陣亡3人,負傷24)人 。大不列顛輕鬆寫意的收下
緬甸這塊殖民地。
弔詭的是,以敵為師、以夷制夷,在緬甸人來說是失敗了,在英國人來說,卻又大有
裨益──緬甸雖亡,敗亡的不過是王室,民間仍有相當的能量抵抗殖民者;第三次英緬戰
爭不過消耗了英軍戰費30萬英鎊,但由於接下來的綏靖任務,英軍隔年(1886)的軍費開支
就多達63.5萬英鎊,再隔年又翻倍,上升到130萬英鎊。1885年打勝仗的英軍不過萬餘名
,但到了1887年,為了加強控制,正規軍就增加到了3萬2千人,另外還要加上憲兵16,386
人 。反抗殖民如火如荼,英國為了綏靖殖民地的鄉間,也必須建立起堡壘線,維持殖民
地軍隊的通訊與補給,並且隨時出擊,打擊坐大的「匪類」。借助這些分割、監控鄉間的
堡壘線五年剿匪、十年掃蕩,英國人終於在1890年代平靖了鄉間,在1895年穩固了英帝國
的統治。而這些堡壘的模範不是別的,就是緬甸人的智慧──緬甸在歷次戰爭中重挫對手
的竹木工事 。
--
https://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1.146.8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29267640.A.8D1.html
不好意思我看串了,已修正,感謝。
... <看更多>